哭泣、垂淚、痛哭,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為何那麼愛哭?

2020-12-25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三國演義》有兩個重要的版本,一是《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是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改評加工後的《三國志演義》(俗稱毛本《三國演義》)。後者是最通行的版本。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劉備因近三十件事而哭泣、垂淚、痛哭,甚至號哭至昏絕,次數達到近百。主要如下:

1.「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7回),「玄德執手揮淚而別」。(11回)

2.張飛失小沛欲自刎,劉備制止後大哭。(15回)

3.得知劉安殺妻供己食,劉備「不勝傷感,灑淚」。(19回)

4.劉備「因見己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涕」。(34回)

5.徐庶告知母親被曹操囚禁,「玄德聞言大哭」;二人「相對而泣」;送別徐庶,「說罷淚如雨下」;徐庶走遠,「玄德哭曰……。凝淚而望」。(36回)

6.三顧茅廬,諸葛亮不願出山,「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38回)

7.劉表託孤,「玄德泣拜曰」;劉表死,「玄德聞之大哭」;孔明、伊籍勸乘機奪荊州,「玄德垂淚曰」。(40回)

8.路過劉表墓,劉備「哭告曰」。(41回)

9.逃離樊城,「玄德於船上望見(百姓慘狀),大慟曰」;「船到傍岸,回望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有人勸劉備棄百姓先行,「玄德泣曰」。(41回)

10.劉備戰敗,見手下隨行只百餘,「玄德大哭曰」。(41回)

11.趙雲救阿鬥回,見劉備,「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42回)

12.劉琦病亡,「玄德聞之,痛哭不已」。(53回)

13.東吳相親時,得知有伏兵,「玄德乃跪於國太前,泣而告曰」。(54回)

14.趙雲催劉備回返,於是「玄德見孫夫人,暗暗垂淚」;夫人問何事,「玄德跪而告曰……言畢,淚如雨下」;追兵到,看錦囊後玄德「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55回)

15.逃離吳境,玄德「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悽然淚下」。(55回)

16.東吳魯肅提出歸還荊州,「玄德聞言,掩面大哭」;魯肅問原因,「玄德哭聲不絕」;孔明作了一番解釋,「觸動玄德衷腸,真箇捶胸頓足,放聲大哭」。(56回)

17.迎張松來,「玄德舉酒酌(張)松曰……。言罷,潸然淚下」。(60回)

18.入蜀見劉璋,「禮畢,揮淚訴告衷情」。(60)

19.龐統死,「玄德聞言,望西痛哭不已」。(63回)

20.劉璋出城投降,「玄德出寨迎接,握手流涕」。(65回)

21.廖化報知關羽危急,「玄德泣曰」。(77回)

22.關羽父子死訊傳來,劉備「哭倒於地」;關興號慟而來,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劉備「出南門,招魂祭奠,號哭終日」。(78回)

23.傳言漢帝遇害,「漢中王聞知,痛哭終日」。(80回)

24.劉備在眾人的勸諫下未出兵伐吳,張飛得知趕來,「拜伏於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81回)

25.關興來,「先主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81回)

26.張飛死訊到來,「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張苞到來「先主曰:『見此二侄,能不斷腸。』言訖,又哭」;「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81回)

27.「先主見張飛首級在匣中面不改色,放聲大哭」。(83回)

28.劉備在白帝城染病不起,「又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夢中見關、張,「先主扯定大哭」。(85回)

29.諸葛亮到白帝城,見劉備,先主「撫其背曰……,言訖淚流滿面」;「先主令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 。(85回)

30。託孤時,「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85回)

《三國志》及裴松之註記載了劉備因六次事件、六個人而涕泣,與「六哭」比較,《三國演義》對劉備哭的事件作了刪、換、不變、增次數和增事件等,達三十事、百次之多。哭法正、哭劉封被《三國演義》刪去;哭田豫換成了哭趙雲;在剩下的三件事中,除見髀肉復生的流涕和哭龐統之死不變外,增加了哭劉表的次數;然後就是大量地增加哭的事件,竟達二十多次;以及大量增加每件事哭的次數,使之難以準確統計;大量增加哭的烈度,使人難以置信。

從哭泣的情感分析,史籍中的哭,都含有真情實感的流露,都是內心受到衝擊、震撼而落淚,不是虛情假意和做作。這從他每次哭的背景和人物事件可以清楚看出。而《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哭則不然,很大一部分哭成為因政治、軍事鬥爭之需而使用的一種手段,一種策略,是做秀去獲得同情或信任,給人留下假、偽的印象;一部分哭雖然有真情又因其極度誇張而讓人難以信服;只有少數哭是因真情而發。那數十次假哭和誇張的哭,效果事與願背,反而揭示出劉備梟雄的詭詐、偽善。

從哭泣的原因分析,史籍中劉備的哭簡單明了,《三國演義》中的哭其性質則變得複雜繁多。有表示對漢室忠心的哭,如傳漢帝被害的「痛哭終日」;有突出劉備為國為民仁德形象的哭,如請諸葛亮出山時的哭,百姓追隨罹難時的多次大哭;有表現劉備仁義的哭,如哭劉表,哭劉琦之死,劉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義氣、重兄弟情義的哭,如哭關、張之死;有表現器重人才的哭,如哭徐庶離去,痛哭龐統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如與趙雲分別的哭,得知劉安殺妻供己食的傷感等。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將劉備的形象作了新的定位,為了強調突出劉備的仁德、義氣,在儘可能多的地方運用了哭這一形式。《三國演義》用哭的形式來凸顯劉備的仁德、義氣,則有過猶不及、弄巧反拙的地方。因此,《三國演義》所增劉備諸多過分的哭,並不成功,可以說是該書的敗筆,一直受到評論家的詬病。

不過,小說不等同於歷史,歷史上的劉備從來就不好哭。

劉備年幼死去父親,「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孤苦貧窮的社會底層生活給予他的心志、性情極大的磨練。《三國志·劉備傳》說,年輕時的劉備「少言語,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平常少言寡語,善於尊重他人,喜怒不露於形色,性格深沉內向。檢閱《三國志》(含裴注)的記載,關於劉備的「喜」「大喜」「甚喜」「大笑」「大悅」「怒」「大怒」等情感描述各自僅數次而已。比較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三位創業之主的哭,曹操一生哭泣流淚十四次,孫權哭泣十三次,而劉備僅六次。從這橫向比較可以清楚看出,不管是真情或假意,哭泣不是劉備的性格特點。在逆境中成長的劉備並不好哭。

《三國演義》以關、張之死的哭最為突出,最為悲切。書中用了「哭倒於地」「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號哭終日」「哀痛至甚,飲食不進」「以頭頓地而哭」等極致的詞語來描述,然而史籍卻沒有關、張之死而劉備痛哭的隻言片語。

性格內向的劉備,遇事難得流淚。年少時他懷有一顆不甘沉寂的心,拉幫結夥投身於亂世,在漫漫的打拼徵途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絕不放棄,不懈地追逐著自己的目標,直至霸業成功。從184年起兵到221年稱帝,三十八年的闖蕩,三十八年的徵戰,三十八年的坎坷,三十八年的艱辛,這期間部眾多次被擊潰,妻兒四次被俘,他沒有哭泣流淚,已學會了隱忍,日益變得剛毅、頑強。當他年近花甲之時,面對關羽、張飛的死,雖然「憤痛已深」,然而已是欲哭無淚,只剩下憤怒了。

因此,哭泣不是劉備的性格特點;不哭,少哭,才是劉備的真實性格和形象。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開頭一則小故事,圓滿解釋了劉備為何拒絕多方拉攏
    三國演義有一段,寫的是劉備小時候的故事: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 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那麼三國演義為何要寫劉備小時候想當天子?其一,劉備是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想當天子,證明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而且劉備的不平凡是骨子裡的,他從小時候就想做天下的主宰,畢竟他的祖先做過皇帝。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劉備形象對照
    劉備字玄德,是涿郡涿縣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這些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寫的差不多,沒什麼區別。這也只是初步介紹劉備的身世,三國演義後文書中的劉備那可是個大義凝然的君子形象。但在三國志中劉備的事跡就不是很露臉了,甚至有點小人行徑。
  • 《三國演義》裡劉備的武藝如何?當不亞公孫瓚
    提到《三國演義》裡的劉備,人人都知道三英戰呂布的典故。但是在關羽、張飛這等萬人敵熊虎將的光芒下,劉備的武藝並不出彩,以至於很多人有劉備是幫倒忙的負數這一誤解。其實放眼全書,劉備的武藝雖然稱不上驚世駭俗,但也堪稱可圈可點,三英戰呂布絕不是浪得虛名。
  • 《三國演義》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是拉大旗?羅貫中寫了族譜!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這個宇宙中的劉備,是當今天子漢獻帝的皇叔,亦被稱作劉皇叔。注意:本文討論的劉備,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而不是真實歷史中的劉備劉備畫像後人在討論《三國演義》中劉備皇叔這個稱號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劉備在拉大旗作虎皮,因為中山靖王劉勝一共生了120多個兒子,劉備是這120人中的哪一個的後代隨便編一個就好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來看看真實原因,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而另外一方面,坐鎮川蜀的劉備,也貌似對關羽不聞不問。即使是關羽吃了敗仗,劉備也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前去支援。作為一代名將關羽,深知坐等孤城,遲早會被敵人所擒,於是關羽最終挑選了數十騎跟隨自己突圍,不過非常不幸最終在臨沮關羽一行人被孫權部下包圍,關羽、關平皆被斬首。分析到這裡,就讓人感到非常奇怪,關羽作為蜀漢集團的元老級人物,劉備他為何坐視不管?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
  • 繪本推薦|遇見《愛哭公主》,讓愛哭的小女孩不再動不動就哭泣
    內容簡介:愛咪公主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女生(鱷魚),可是,她常常會為了一點小事就哭泣。比如,兔子不小心吃了她籃子裡的水果,她就哭了,羚羊騎自行車,濺起地上水坑裡的水,弄髒了她的衣服,她就哭了,所以大家都叫她"愛哭公主"。一天,王后媽媽給愛哭公主舉辦了一個特別盛大的粉紅色的生日派對。
  • 劉備:哭泣不是女人專利,男人也可以流淚滿面,我的成功離不開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裡有一句詩"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了女人哭泣時的嬌媚,該女人不是別人,正是歷史上名媛楊貴妃,楊玉環梨花帶雨的哭泣,肯定讓李隆基心痛不已,怪不得從此君王不早朝。這個男人,不是別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蜀國領袖劉備先生。劉備平常可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只要遇到困難或遇到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他就張開大嘴不顧形象嚎啕大哭。看來有時男人的哭同樣具有殺傷力,也是徵服別人強有力的手段。記得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有一場戲,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劉備的哭功。
  • MBA關注:愛哭的劉備為何具有極強的領導力?
    但另一方面,現實當中稱職的領導者沒那麼多,傑出的更少。這樣一個矛盾的反差值得引人深思。 最初我本人關注到領導力是多年前在平安工作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兒。那次是在召開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個會議,平安的領導者馬明哲親自參加。
  • 本來想蹭中山靖王名氣的劉備,反倒成了中山靖王最好的宣傳員
    文|竹映月江《三國演義》中,劉備出場的開場白常常是一句:「在下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這句話奠定了劉備的江湖地位,讓八方豪傑人人尊稱他一聲劉皇叔。劉邦劇照然而,掩卷長思,漢代那麼多有名的皇帝,劉備為何要自稱中山靖王后裔呢?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嗎?
  • 日本大作家在翻譯三國演義時,為何說赤壁之戰後,我就寫不下去了
    在三國演義中,主角也有很多,而諸葛亮是在這麼多主角中,最為耀眼的一個,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天才的描寫,是最為經典的,在日本有一個翻譯三國演義的人叫做吉川英治,他也是日本當年響噹噹的一名大作家,他曾經說過,赤壁之戰是整本書的高潮,後來等到諸葛亮失去之後就真心是寫不下去了。
  •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何四辭徐州,好人要做絕,人設很重要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嗨,哪怕沒看過《三國演義》聽過相聲的也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一個「三讓徐州」的典故,這也是《三國演義》名字的來歷之一(註:侯批三國) 不過,大家似乎都注意到了陶謙為民著想「三讓徐州」的美德,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劉備還有個「四辭徐州」呢。
  • 《三國演義》中的一條喪家之犬——劉備
    當時四海一劉備,至此已堪悲失腳。出語翻為樂國想,是人止可偏方看。提及《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各位看官回想起什麼呢?一個輾轉騰挪,不甘人下的梟雄?一個收買人心,腹黑狡詐的小人?一位攜民渡江,以民為本的仁君?一個怒傷心肝,為義伐吳的兄弟?
  • 日本版的三國演義,織田信長和曹操做了綁定,豐臣秀吉綁定了劉備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在中國火到不行,在日本也是被奉為經典,甚至日本人會將他們戰國時期的人物和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湊成隊,那麼我們先看三國裡文治武功的第一人曹孟德,日本人將自己戰國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織田信長和曹操做了綁定。
  • 龐德為何死戰關羽?臨死大罵劉備是庸才?他其實是在替2個人出氣
    說起龐德,讓我們搞不明白的是他臨死之前,為何非要跟關羽過不去,要知道龐德雖然英勇,但是跟關羽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換句話說,龐德當時跟隨于禁支援曹仁,雖然是曹操的命令,但是作為主帥的于禁已然投降於關羽,但是龐德僅僅是一個先鋒將軍,為何要跟關羽拼命?跟關羽拼命或許有人說他龐德是傻子,這樣做根本不划算?
  • 名著閱讀 ▏《三國演義》導讀清單
    導讀任務(十三)一、閱讀計劃:《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到第三十六回二、討論主題(三選一)1. 這一節中,郭嘉因病英年早逝。赤壁之戰後,曹操曾痛哭郭嘉道:「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你如何看待曹操此語?2.
  • 三國演義中有多少是虛構的?起碼30%在美化劉備勢力
    三國演義主捧劉備,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他姓劉,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他打天下是應該的。其實中山靖王有100多個兒子,等傳到劉備這一代子孫都有好幾千,三國演義裡的那套劉備家譜,沈伯俊先生考證過是假的。所以劉備這皇叔可能是漢獻帝當時想對抗曹操,拉攏人心給亂封的。在晉、南北朝的史書裡,劉備就是一割據軍閥,和亂臣賊子沒什麼區別。 4、曹操被醜化始於宋朝 三國演義裡曹操基本上就是奸詐的代名詞,其實正史裡他還是蠻正能量的。
  • 日本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劉備扮演者卻很怕中國人生氣!
    日本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沙雕導演指導,劉備扮演者怕被惡搞!如今的影視劇很多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翻拍,國內的四大名著是一些很好的題材了,這些題材也很受觀眾歡迎。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的著名代表作,近日,日本媒體宣布日本一著名電視臺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可見中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日本的觀眾十分喜愛《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他們喜愛這部作品的原因不乏熱血、忠義、智謀等等日本人喜愛的因素。為此他們還開發了很多關於《三國志》的遊戲,日本街頭,到處可見有關《三國演義》的漫畫、小說、海報等等。
  • 說說《三國演義》裡那些被弱化了的人物
    《三國演義》早已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主要人物的歷史也被不斷翻出對比,所以今天我們就把目光轉向那些在小說裡不佔主要地位的人物,看看他們中間有沒有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當然小說裡的一些關鍵人物和歷史上描述差距大的也順便了解一下。
  • 如果是,劉備為何還要三次拒絕?
    歷史上並沒有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三讓徐州的故事是《三國演義》杜撰,見於原著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故事背景:陶謙的部將截殺曹操之父,曹操怒而發兵攻打徐州復仇。而陶謙的兒子才智平庸,根本沒有能力守住徐州,所以陶謙只能寄希望於劉備。可若是如此,劉備為何要三次推辭?首先,據《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劉備是個仁義君子,不願意乘人之危,奪取徐州,也擔心別人說閒話。正因如此,當劉備打敗于禁,陶謙提出讓徐州時,劉備馬上表示,我本是為了義氣前來相助,您這樣說,莫非懷疑我有吞併之心?
  • 三國演義小說與三國演義電視劇8個區別-究竟哪個更符合歷史?
    伴隨三國演義電視劇的熱播,各種翻拍,三國演義小說也被重新拾了起來,畢竟小說與電視劇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小說給人更大的遐想空間,大家可以想像金庸的各種小說與電視劇,盜墓筆記電影與電視劇,都經常被吐槽與原著出入太大,但三國演義畢竟是經典,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94版三國演義和10版新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