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三國演義》有兩個重要的版本,一是《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是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改評加工後的《三國志演義》(俗稱毛本《三國演義》)。後者是最通行的版本。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劉備因近三十件事而哭泣、垂淚、痛哭,甚至號哭至昏絕,次數達到近百。主要如下:
1.「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7回),「玄德執手揮淚而別」。(11回)
2.張飛失小沛欲自刎,劉備制止後大哭。(15回)
3.得知劉安殺妻供己食,劉備「不勝傷感,灑淚」。(19回)
4.劉備「因見己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涕」。(34回)
5.徐庶告知母親被曹操囚禁,「玄德聞言大哭」;二人「相對而泣」;送別徐庶,「說罷淚如雨下」;徐庶走遠,「玄德哭曰……。凝淚而望」。(36回)
6.三顧茅廬,諸葛亮不願出山,「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38回)
7.劉表託孤,「玄德泣拜曰」;劉表死,「玄德聞之大哭」;孔明、伊籍勸乘機奪荊州,「玄德垂淚曰」。(40回)
8.路過劉表墓,劉備「哭告曰」。(41回)
9.逃離樊城,「玄德於船上望見(百姓慘狀),大慟曰」;「船到傍岸,回望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有人勸劉備棄百姓先行,「玄德泣曰」。(41回)
10.劉備戰敗,見手下隨行只百餘,「玄德大哭曰」。(41回)
11.趙雲救阿鬥回,見劉備,「下馬伏地而泣,玄德亦泣」。(42回)
12.劉琦病亡,「玄德聞之,痛哭不已」。(53回)
13.東吳相親時,得知有伏兵,「玄德乃跪於國太前,泣而告曰」。(54回)
14.趙雲催劉備回返,於是「玄德見孫夫人,暗暗垂淚」;夫人問何事,「玄德跪而告曰……言畢,淚如雨下」;追兵到,看錦囊後玄德「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55回)
15.逃離吳境,玄德「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悽然淚下」。(55回)
16.東吳魯肅提出歸還荊州,「玄德聞言,掩面大哭」;魯肅問原因,「玄德哭聲不絕」;孔明作了一番解釋,「觸動玄德衷腸,真箇捶胸頓足,放聲大哭」。(56回)
17.迎張松來,「玄德舉酒酌(張)松曰……。言罷,潸然淚下」。(60回)
18.入蜀見劉璋,「禮畢,揮淚訴告衷情」。(60)
19.龐統死,「玄德聞言,望西痛哭不已」。(63回)
20.劉璋出城投降,「玄德出寨迎接,握手流涕」。(65回)
21.廖化報知關羽危急,「玄德泣曰」。(77回)
22.關羽父子死訊傳來,劉備「哭倒於地」;關興號慟而來,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劉備「出南門,招魂祭奠,號哭終日」。(78回)
23.傳言漢帝遇害,「漢中王聞知,痛哭終日」。(80回)
24.劉備在眾人的勸諫下未出兵伐吳,張飛得知趕來,「拜伏於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81回)
25.關興來,「先主見了關興,想起關公,又放聲大哭」。(81回)
26.張飛死訊到來,「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張苞到來「先主曰:『見此二侄,能不斷腸。』言訖,又哭」;「先主曰:『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言訖,以頭頓地而哭」。(81回)
27.「先主見張飛首級在匣中面不改色,放聲大哭」。(83回)
28.劉備在白帝城染病不起,「又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夢中見關、張,「先主扯定大哭」。(85回)
29.諸葛亮到白帝城,見劉備,先主「撫其背曰……,言訖淚流滿面」;「先主令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 。(85回)
30。託孤時,「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85回)
《三國志》及裴松之註記載了劉備因六次事件、六個人而涕泣,與「六哭」比較,《三國演義》對劉備哭的事件作了刪、換、不變、增次數和增事件等,達三十事、百次之多。哭法正、哭劉封被《三國演義》刪去;哭田豫換成了哭趙雲;在剩下的三件事中,除見髀肉復生的流涕和哭龐統之死不變外,增加了哭劉表的次數;然後就是大量地增加哭的事件,竟達二十多次;以及大量增加每件事哭的次數,使之難以準確統計;大量增加哭的烈度,使人難以置信。
從哭泣的情感分析,史籍中的哭,都含有真情實感的流露,都是內心受到衝擊、震撼而落淚,不是虛情假意和做作。這從他每次哭的背景和人物事件可以清楚看出。而《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哭則不然,很大一部分哭成為因政治、軍事鬥爭之需而使用的一種手段,一種策略,是做秀去獲得同情或信任,給人留下假、偽的印象;一部分哭雖然有真情又因其極度誇張而讓人難以信服;只有少數哭是因真情而發。那數十次假哭和誇張的哭,效果事與願背,反而揭示出劉備梟雄的詭詐、偽善。
從哭泣的原因分析,史籍中劉備的哭簡單明了,《三國演義》中的哭其性質則變得複雜繁多。有表示對漢室忠心的哭,如傳漢帝被害的「痛哭終日」;有突出劉備為國為民仁德形象的哭,如請諸葛亮出山時的哭,百姓追隨罹難時的多次大哭;有表現劉備仁義的哭,如哭劉表,哭劉琦之死,劉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義氣、重兄弟情義的哭,如哭關、張之死;有表現器重人才的哭,如哭徐庶離去,痛哭龐統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如與趙雲分別的哭,得知劉安殺妻供己食的傷感等。
《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將劉備的形象作了新的定位,為了強調突出劉備的仁德、義氣,在儘可能多的地方運用了哭這一形式。《三國演義》用哭的形式來凸顯劉備的仁德、義氣,則有過猶不及、弄巧反拙的地方。因此,《三國演義》所增劉備諸多過分的哭,並不成功,可以說是該書的敗筆,一直受到評論家的詬病。
不過,小說不等同於歷史,歷史上的劉備從來就不好哭。
劉備年幼死去父親,「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孤苦貧窮的社會底層生活給予他的心志、性情極大的磨練。《三國志·劉備傳》說,年輕時的劉備「少言語,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平常少言寡語,善於尊重他人,喜怒不露於形色,性格深沉內向。檢閱《三國志》(含裴注)的記載,關於劉備的「喜」「大喜」「甚喜」「大笑」「大悅」「怒」「大怒」等情感描述各自僅數次而已。比較三國曹操、孫權、劉備三位創業之主的哭,曹操一生哭泣流淚十四次,孫權哭泣十三次,而劉備僅六次。從這橫向比較可以清楚看出,不管是真情或假意,哭泣不是劉備的性格特點。在逆境中成長的劉備並不好哭。
《三國演義》以關、張之死的哭最為突出,最為悲切。書中用了「哭倒於地」「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號哭終日」「哀痛至甚,飲食不進」「以頭頓地而哭」等極致的詞語來描述,然而史籍卻沒有關、張之死而劉備痛哭的隻言片語。
性格內向的劉備,遇事難得流淚。年少時他懷有一顆不甘沉寂的心,拉幫結夥投身於亂世,在漫漫的打拼徵途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毫不氣餒,絕不放棄,不懈地追逐著自己的目標,直至霸業成功。從184年起兵到221年稱帝,三十八年的闖蕩,三十八年的徵戰,三十八年的坎坷,三十八年的艱辛,這期間部眾多次被擊潰,妻兒四次被俘,他沒有哭泣流淚,已學會了隱忍,日益變得剛毅、頑強。當他年近花甲之時,面對關羽、張飛的死,雖然「憤痛已深」,然而已是欲哭無淚,只剩下憤怒了。
因此,哭泣不是劉備的性格特點;不哭,少哭,才是劉備的真實性格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