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胡楊 每經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保險業是經濟的「減震器」和社會的「穩定器」。監管曾經強調,應堅持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回歸本源、突出主業、做精專業,強化「保險業姓保」,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
作為國內首家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壽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履行社會責任的有益實踐。
4月26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業社會責任研討會」上,中國人壽品牌宣傳部總經理楊翠蓮表示,截至2018年底,其31個省級分公司已開展240多個大病保險項目,覆蓋4億多城鄉居民,累計為2800多萬人次支付賠款600多億元。
積極響應中央精準扶貧號召
保險所具備的保障功能與扶貧開發需求天然契合。一直以來,中國人壽都在積極探索金融扶貧的有效路徑,堅持精準性、持續性、可複製性的原則,深度參與扶貧工作。
例如在產品扶貧方面,據楊翠蓮介紹:截至2018年底,其31個省級分公司開展了240多個大病保險項目,覆蓋4億多城鄉居民,累計為2800多萬人次支付賠款逾600億元;2018年,中國人壽在售的扶貧保險產品已經多達37款,還形成了4個扶貧保險系列。
2018年,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大六號鎮籤訂扶貧捐贈協議,投入1550.28萬元,惠及大六號鎮的64個自然村,7000多戶,1.7萬人。
楊翠蓮表示,中國人壽明確了「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先急後緩、持續推進」的幫扶工作思路,按照幫扶項目資金和舉措向深度貧困地區和人口傾斜的原則,通過村容村貌整治、改善醫療設施、保險健康扶貧等方式,加快推進幫扶舉措落地實施。
以大六號鎮為例,為有效提高5000多名常住村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更好地發揮商業保險防貧減貧的功能與價值,防止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中國人壽通過保險捐贈,向全鎮常住居民提供了一份一年期團體重大疾病保障。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分別獲得對應額度的保險保障。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還開展了扶貧濟困、賑災助殘等公益慈善救助活動。數據顯示,2018年,該公司累計對外捐贈達1.93億元。並持續十年助養1104名因災致孤兒童,截至2018年底,已支付助養金4700餘萬元。
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戶體驗
現階段,金融科技對保險業的變革與重塑作用十分明顯。而作為國內壽險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國人壽也希望讓客戶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持續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公司經營管理深度融合。
會上,據楊翠蓮透露,2018年,中國人壽新增鋪設網際網路線路1.57萬條,配備智能設備6.6萬臺,建成了2萬多個適應多場景、智能化、整體無線互聯的數位化服務網點和3000多個實時互動的服務指揮調度中心。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人壽壽險APP、官網累計註冊用戶數同比增長62.9%。與此同時,客戶服務滿意度客戶服務滿意度同比提升1.44%,客戶忠誠度同比提升3.60%。
而在人才培養方面,為確保所有員工獲得公平均等的培訓機會,鼓勵員工成長和自我實現,中國人壽不斷創新人才建設機制,構建引、育、用、留一體化的機制體系,依據員工成長和崗位需要配置員工培訓課程,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員工培訓體系。
其中,移動學習系統方便全系統員工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過去一年,易學堂平臺線上開班數達到20.7萬期,平均每天開班575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壽還重視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如:首屆「激情國壽」桌球比賽就吸引了來自中國人壽系統的31支代表隊,320餘名運動員和裁判員參與。
持續推廣綠色環保文化
談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踐行環保理念。
楊翠蓮強調,中國人壽嚴格遵守環保規章制度,以「全員參與、愛護使用、專業主導、低碳環保、控制成本、節約增效」為原則,規範能源使用,推進綠色建築、綠色採購,努力降低運營過程中資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她指出:「中國人壽數據中心的卡園機房和科技園的地下數據機房均按照國際最高T4標準建設,在滿足數據中心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時更綠色、更節能。科技園數據機房獲得了美國UPTIME頒發的T4認證證書,是我國第一個獲得T4認證的地下數據機房。」
另外,通過對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中國人壽還不斷加大智能化、移動化服務網絡布局,拓展線上服務渠道,大力開展電子化、無紙化綠色辦公,降低運營資源消耗,全力改變傳統保險業務流程耗費大量紙張的現象,在無紙化運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據楊翠蓮介紹,截至2018年底,中國人壽無紙化投保1389萬件,估算節省用紙485噸;線上保全業務量3754萬件,53.7%的業務已轉移至線上辦理;通過發展線上服務,減少臨櫃受理單列印用紙,估算節省用紙320噸;通過移動理賠受理理賠案件近356萬件,減少臨櫃提交紙質資料,估算節省用紙155.43噸。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