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的孩子都已經可以咿咿呀呀的說出單個字的時候,自家孩子還不會說說話,家長們雖然表面說是要順其自然,但是其實心裡也會有些著急的。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那麼也會聽說,想讓寶寶早說話,環境很很重要,孩子接受的詞彙量多,那麼孩子開口也會早一些,所以就一有空就給孩子「磨耳朵」,整天在寶寶的耳邊嘮叨。
但是過猶不及,磨耳朵磨的太過分了,會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而且方法太單一,家長只是單純的磨耳朵,孩子根本沒有把詞語和事物聯繫起來,孩子理解不到位,也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口的。
所以在教寶寶學說話這件事上,家長只是很笨拙的在耳邊嘮叨效果是不大的,重要的要掌握技巧,這樣家長不必說的口乾舌燥,孩子也更容易早點開口說話。
電視、手機其實在孩子幼兒階段都不要讓他接觸,一來是對孩子的視力沒好處,二來看電視的時候,色彩鮮豔畫面豐富,孩子很容易沉浸其中,從而忽略和家長的交流,對生活中的聲音都屏蔽掉。
那麼會有家長說,動畫片不也是有聲音的嗎?孩子也不可以讓孩子接觸語言的嗎?
動畫片只是單向的輸出,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想法自己去輸出語言的。但是生活中和家長的互動則不一樣,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是很希望去回應大人的,那麼「希望」是很重要的,
所以說如果家長總是用動畫片來哄孩子,那麼發現自家孩子的語言發展推遲,動畫片就是元兇之一。
有專家建議,孩子在3歲以下,一周建議只看兩次,一次建議只有15分鐘。
因為知道眼前這個人是媽媽,所以孩子才會想要開口說「媽媽」,那麼其他的也是如此,只有孩子將詞語和實物對上了,孩子才更有欲望去表達。
所以在和孩子說一些詞語的時候,能能夠指著說,就不要偷懶,在說到毛巾的時候,就讓孩子看看毛巾、摸摸毛巾,說到積木的時候,也是讓孩子看看積木、摸摸積木,拼幾下,運用聽覺、視覺、觸覺這3方面來幫孩子加深印象。
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聽不懂,所以就也就用「寶寶語」和孩子說話,比如喝水水、吃果果。
那麼其實家長不必如此,如果家長在教孩子認識蘋果的時候直接說蘋果,那麼孩子完全可以直接有樣學樣的說「蘋果」,反而是家長指著蘋果說」果果「,孩子就會認為,蘋果就是叫」果果「,等到孩子大了之後,家長再去糾正孩子要說」蘋果「,家長教著累,孩子改的也累。
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只需要教孩子說的時候,語速放慢一點,吐字清晰一些就可以。
孩子直接學的就是「大人語」,那麼在平時,孩子也更容易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然後有興趣,並且願意咿咿呀呀的加入其中,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多對孩子提問,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比如孩子口渴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先問孩子「你想喝一杯牛奶還是水?」然後讓孩子去回答。
還有就是讓孩子指著一個東西的時候,家長順著孩子指的方向看去,發現孩子想要豆腐,但是旁邊放著雞蛋,那麼家長就可以先問孩子「你想要什麼?」或者是「你想要豆腐還是雞蛋?」
如果孩子回答上來,就誇讚他說出來的這個行為,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也不要著急,不逼迫孩子,說「你要豆腐是不是,吶,把豆腐給你。」言語間強調一下,讓孩子知道他要的和這個是豆腐。
通過這樣的提問式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參與對話,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自然是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生活中家長能夠讓孩子接觸的詞彙畢竟是有限的,其實來來回回也就是那些詞,所以還是要藉助外物多給孩子一些刺激。那麼繪本、兒歌、童謠這些符合孩子看的語言類的就要家長讓孩子多接觸。
兒歌童謠朗朗上口,有利於孩子模仿,繪本利用視覺,直接將文字敘述的畫面擺在孩子眼前,孩子也很容易去模仿。
早教專家王桂岐與兒童作家張秋生、滕毓旭、朱慶坪、彭萬州等人聯合打造了一本專門幫助寶寶學說話的早教書——《寶寶學說話》。
幫助寶寶在語言發展期提升詞彙積累、口語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也為寶寶未來識字和閱讀打下一定的基礎。
《寶寶學說話》適合閱讀年齡愛1-3歲。書中精選兒童文學作家的經典好故事,簡單有趣。更好的增強孩子語言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繪圖也和故事強烈,可以讓孩子在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更理解講的是什麼,以及通過豐富的色彩讓孩子對故事產生聯想,引導寶寶發揮想像,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口說話。
《寶寶學說話》——語言遊戲這一冊中,每個遊戲後面都有「專家導讀」,告訴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去一步步的去學說話。
讓書中的知識功能發揮到了最大化,鍛鍊孩子語言能力更有效果。
隨書附贈的還有可愛的遊戲頭飾,以及贈送了小嬰孩圖書代言發聲的可樂姐姐的70段朗讀音頻。以及互動的遊戲卡紙。
讓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更歡樂。
這裡是全職寶媽曉曉,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