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說話,寶寶學走路,寶寶學吃飯,寶寶在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都是家長們關心的問題。
去公園遛彎的時候,會發現別的小朋友很會說,但是自己的寶寶怎麼也不張口。難道是孩子發育遲緩嗎?這時候,家長該考慮下問題的根本在哪裡了。
那麼,在寶寶學說話時,有4條建議,家長們千萬不能做。
第一點:家長包辦一切
孩子是我們一手帶大的,寶寶的一個眼神,我們就知道餓了、困了、累了,還是想要便便了,想玩玩具了……也因此,我們當媽的,就習慣了包辦一切。
比如說,寶寶用手指了指水杯,我們立馬屁顛屁顛地說:「寶寶,要喝水嗎?媽媽給你拿。」
但如果我們一直全部包辦,寶寶一有需求就立馬滿足,長期以往,孩子根本就沒有表達的機會,也就懶得用說話來表達需求了。
當寶寶用手指向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裝沒有看見,當寶寶嘴巴裡哼哼的時候,我們可以當做沒聽見走開去別的地方。這時候,在寶寶著急的時候,就會喊住你,告訴你他的想法。
第二點:急於糾正發音
寶寶在剛開始學說話時,發音肯定不會很標準。從不清楚到清楚,不標準到標準,這是寶寶「學說話」的必經之路。然而,有些家長總會在寶寶發錯音時立馬糾正,生怕寶寶說話跑偏了。其實,在剛開始學說話時,「他想說」比「說得好」更重要。
不管寶寶發音準不準,我們最好第一時間給他回應和鼓勵。我們平時跟寶寶說話時,也儘量放慢語速,寶寶聽清了,聽多了,學會模仿自然就能說了。
第三點:缺乏耐心,容易發脾氣
有些父母是急性子,教過幾次後,如果孩子還不能好好說出來,甚至會訓斥他們。這樣的訓斥之後讓孩子感到壓力,產生心理負擔,越是著急越是說不出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就算心理再著急,我們也儘量避免帶著情緒教孩子。
第四點:頻繁問寶寶會不會
帶著孩子在公園遛彎,總會有問,寶寶幾歲了,叫什麼名字?
說實話,別說小孩了,大人聽多了都煩。
說話本來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人生中的考試。
說話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極為重要,家長不要太過著急,尊重孩子成長中的不足和缺點,用自己的細心和耐心去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