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這個花甲之年,按照我國的標準,你就可以退休開始享受輕鬆閒適的老齡生活了,旅遊看書讀報等等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老年人的標準是65歲,比我國整整延遲了5年。但日本的退休年齡遠遠不止65歲,整個日本社會在老齡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日本這個高度老齡化的國家,又一次重新定義了「老年人」。數百萬的超65歲的人正在堅持全職工作,重新兼職打工,甚至開始新的生意。
根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15日,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比上年增加30萬人,達3617萬人,人數創歷史新高;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也增加0.3個百分點至28.7%,佔比為全球最高。另據估算,到204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增至近4000萬,佔總人口的35.3%,到2060年更將達到40%。
同時,2019年日本65歲以上就業人數比2018年增加30萬人,連續16年增加,達到了892萬,為歷史最高水平。
就全球橫向比較而言,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前景數據顯示,按照聯合國65歲的標準,日本老齡人口28.7%的佔比為全球最高,第二位為佔比達23.3%的義大利,第三位的葡萄牙佔比達22.8%,排名第四的是芬蘭,第五位為希臘,第六位是德國。中國的老齡人口佔比為11.5%,世界的平均佔比為9.1%。
世界銀行官網(基於聯合國人口前景數據)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整個全球的出生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世界新生嬰兒的出生率18.2%,中國的出生率為10.9%,而日本的出生率為7.4%,韓國的出生率為6.4%。去年日本出生的嬰兒數量下降至946060,這已是連續第二年出生人數保持在100萬以下。也是開始有該項統計數字以來的最低水平。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將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描述為「國家危機」。
一方面老齡人口越來越多,一方面出生嬰兒在減少,全世界的勞動力都在向高齡化轉移。
主要國家和地區平均的出生率
全球主要國家老齡化比率走勢
高齡化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老年人就業率較高,以彌補社會中缺少的年輕勞動力。
據總務省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老年人就業率已連續16年上漲,2019 年65-69歲的老年人就業率為48.4%,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就業率為17.2%。
日本老年人口各年齡段就業率變化趨勢
日本老年人口佔整個日本社會15歲以上勞動力總人數比例
日本總務省最新數據顯示,超過65歲的勞動人口中,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最多,有126萬人;其次是農業和林業的則有108萬人;然後是服務業為103萬人,製造業有94萬人。
從各行業中老年工人佔總工人數的比例來看,農業和林業比例最高,為52.2%,其次是房地產和商品租賃,比例為26.4%,然後是服務業(未分類),比例是22.6%,最後是生活相關服務業和娛樂業佔比18.2%。
另外,日本多數老年人為非正式員工,每4人中的3人為小時工、合同工或個體戶打工等,其中兼職比例最高,達到了52.7%。
就全球橫向比較而言,日本老年人就業率全球排第二,第一位為韓國。2009年韓國老年人的就業率為30%,這一數字到2019年上漲至32.9%。
自2020年4月以來,老年僱員的人數和就業率均在提高。
老年僱員的人數和就業率均在提高
在去年5月,日本政府發布了旨在確保有意願的老年人能工作到70歲的《高年齡者僱用安定法》修正案概要,以打造「終身不退休」的社會。今年2月,日本國會通過修訂案,要求各企業自2021年4月起,將員工的退休年限延長至70歲,或是廢除退休年限。
在今年7月,日本家電零售集團野島電器(Nojima)宣布,正式將員工的退休年限從65歲放寬至80歲,如果員工有意留任並且健康狀況無恙,那麼公司最長將持續聘任至80歲。該公司還表示,如果有超過80歲的員工仍有繼續工作的意願,那麼公司也將研討80歲以上的僱用方案。
在未來幾十年中,人口老齡化或將成為世界主流,將會是大多數國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隨著生活成本增加,消費水平提升,生活的各類消費都增大了很多,年輕人結婚生育的欲望降低,新生兒的出生率也越來越低。日本比其他國家更早地面臨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正走在解決該社會問題的最前沿,以制定和實施對人口迅速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挑戰的有效應對措施。
日本是眾多老齡化日趨嚴重國家的「先鋒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可密切注視日本政府為應對這一現象及其後續結果而進行政策調整,創新和實驗,然後啟動相應措施和計劃以實現未來人口的可持續增長。
中國的人口也在迅速老齡化,預計到2020年中國總人口將達到14.2億,人口將迅速向年齡更大的社會轉移,類似於日本。日本的一些養老體系的經驗或許可以借鑑。
在增強養老金制度長期可持續性上,日本嘗試了提高稅收、延長工作年限、提高養老金領取年齡、控制給付、轉向繳費確定型計劃、保障養老基金投資收益設定目標及擴大投資範圍,目前我國的社保養老基金投資範圍很窄,一般僅偏向於債券和少量的優質股權投資。
日本雙層公共養老體系既體現了社會公平又建立了制度激勵。並且,公共養老金實行一百年的精算制度和待遇水平自動調節機製成為重要的社會契約。明確財政負擔水平,繳費上限和給付下限是重要保障。
積累制養老金制度的成敗取決於投資收益,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該制度可能帶來較高的養老金待遇,但經濟低迷,會導致困難,尤其是對於惡性通脹非常脆弱。積累制私人繳費確定計劃的發展取決於提前支取、稅收優惠幅度等制度設計。
由於壽命的延長,人們希望儘可能長的時間保持活躍。牛津大學人口老齡化研究所所長莎拉·哈珀(Sarah Harper)建議,將70多歲和80多歲的人視為活躍的成年人,並補充說,除非他們嚴重虛弱,依賴並接近死亡,否則不應稱他們為老年人。
隨著世界上某些地區人們的壽命更長,更健康,人們需要對「老年」進行新的定義,隨後應進行勞動,養老金和退休金改革等其他變革,或許終生不退休離我們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