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報上看到一條消息,使我很震驚。一個十四歲的初中女學生從五樓上跳了下來,摔成重傷。當父母、師長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說不為什麼,就是不想活了,她的班級裡不少同學都不想活了。
春光正好,花蕾初綻,為什麼就要自己凋零?
又是一個震驚。一個親友的孩子,十八歲的女高中生,也對我說活著沒意思。不過她比那個初中生思考得要多些,畢竟學歷高了幾年。她說生命不過是一個過程,人早晚都得死,早死晚死都一樣。活著受不少折磨,挺累,早死了可能更輕鬆。
這個高中生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生活很優越,對這一獨生女關愛倍至,而她身體、相貌都很好,學校也是重點校,學習成績中上,那麼,這高中生又為什麼有輕生的念頭呢?
震驚和疑惑逼著我思考,因為中國有許多家庭,有許多這樣的青少年。
那個高中生的話裡有一句很對,「生命是一個過程」。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生命的過程不是一潭死水──消極的;不是秋夜樹影──暗淡的,更不是一縷輕煙──虛無飄渺的。生命的過程象流星:雖短暫卻曾在穹宇閃耀光明;又象春草:雖纖小卻曾為大地點染綠色。
生命是一個過程,百年之內而已,但她絕不白來世上走一遭。每個生命都要為屬於她的那個時代貢獻一份光和熱。
今年我再一次來到北京。站在北京中心的制高點景山頂峰鳥瞰全城,我再次為古都的寬闊、整齊生出感慨。北京的規制和格式是如今躺在十三陵中的明成祖朱棣創下的。六百年前,朱棣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以大氣魄,花大氣力把京城由南京遷至北京,費時十年。朱棣的生命早已消失,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世界名城北京。只此一點,他就沒有白來世上一遭。如果真的有靈魂的話,他的靈魂會在夜晚悄悄登上景山,望著萬家燈火,日益繁榮的北京城會心地微笑的。
晚上,我打開電腦寫這篇文章,不覺想到了電腦作業系統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他創建DOS作業系統,賦予電腦以生命時只有二十歲,但卻為人類開創了電子信息新時代。可以說當今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在直接、間接享受他的恩惠。而電腦技術對今後人類的恩惠更是無比巨大的。生命的價值有多大?若就比爾·蓋茨而言, 難以估量,無限大……
有的青年可能要說,不要跟我們談
朱棣和蓋茨了,他們一個是權力巨人,
一個是科學巨人,我們難以望其項背。
那好,我們換個角度,談一談普通人。
再回到景山上來。望著山下的故宮,故宮周圍的街道,我又想,朱棣策劃了北京的規模和格式,但他不可能為北京的建築砌磚鋪瓦,也不可能為北京的道路加土填石。那麼,築房鋪路,使朱棣的遷都計劃得到落實的是誰呢?是工匠們,是民夫們。北京城是他們一塊塊磚、一寸寸路修建起來的。他們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確在北京城留下了故宮、天壇、頤和園……他們的生命就在這些建築的磚縫裡、木榫中永存。
我還去過西安,看過秦代兵馬俑。那些兵馬俑比例勻稱、神採飛揚、栩栩如生。這樣精美、眾多的雕像塑造於兩千年前,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確實夠得上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資格。在兵馬俑坑附近,還發現了一個類似墳場的大坑,裡面埋著累累白骨。這是修建秦皇陵(包括兵馬俑)的民工的墳墓。這些民工都是苦役,被迫在這修築皇陵。勞作繁重,生存條件惡劣,很多人勞累折磨致死,草草埋進大墳坑。他們的生命過程是辛酸的、悽慘的,但也是悲壯的,因為自他們布滿傷痕、老繭的手裡產生出譽滿全球的第八大奇蹟。我向他們的墳墓深深鞠一躬,我感受到了這些勤勞、靈巧、堅忍的生命沉甸甸的重量,還有悲壯和崇高。
人類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創造、建設、積累,把歷史一步步推向前進。每個生命都是這前進道路上的一塊鋪路石。
生命的過程有折磨,有辛酸,有時很痛苦,很累。是的,這是實話。但不知說這話的青年想過沒有,世界是矛盾的、相對的,只有經歷過束縛,才知道自由的寶貴;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感覺到生活的幸福;只有戰勝困難,才能體驗成功的愉悅。
年輕的體操運動員桑蘭在世界友好運動會上受傷而嚴重癱瘓,胸部以下都沒有知覺。17歲,正在花季的女孩子,遭此打擊,其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桑蘭並沒有消沉,也沒有頹喪,而是面含微笑勇敢地迎對即成現實,用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傷殘,學習本領,以獲得重新把握生活的能力。她的勇敢和堅強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懷和尊敬,成為人類戰勝磨難的精神力量。桑蘭的青春身體癱瘓了,但她的生命價值卻因她同傷殘的鬥爭而得到升華。
也許是熱愛體育運動的關係,我比較關注運動員的生涯。我又想到了一個女長跑運動員,她的青春是在公路上不停地奔跑中度過的。夏季,火辣辣的太陽把她的皮膚曬脫了皮。冬季,嚴寒把她頭髮上的汗水凍成了冰柱。日日幾十公裡的奔跑,腳趾蓋磨掉了一次又一次……十指連心,她的身心承受著何等的痛苦!經過數年艱苦的磨練,終於結出碩果,一塊塊閃閃發光的金牌掛在了
她的脖子上。當她披上鮮 豔的五星紅旗奔跑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時,全世界的人民都為她矯健的身影而歡呼、驕傲,稱她為「東方神鹿」。
苦難和磨練是成功者登上事業巔峰的階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峰頂鳥瞰世界,頓感心曠神怡,體味到生命的蓬勃和歡欣。
也有相反的例子。小時候讀過的一部小說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它是岡察洛夫寫的《奧勃洛莫夫》。奧勃洛莫夫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是我們通常意義說的好人,但富有的生活養成了他懶散的習性,每天無所事事,吃飽了就懶在床上,連到庭院散步都懶得去。過剩的營養、過少的運動使他剛及中年便患中風而死去了。奧勃洛莫夫,他的生活是舒適、安謐的,但他的生命過程又有什麼價值呢?如果人人都象他這樣生活,那世界又會成什麼樣子呢?
生命不只是自己的,也與他人和社會相關,因而負有責任。比如父母要對子女負責任;子女長大了又應照顧年邁的父母。教師要對學生負責,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人類生活在社會中,因而也要對社會負責。
著名作家巴金在「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這使他產生過輕生的念頭。但這時他想到了摯愛的妻子和子女,自己一死一了百了,但妻子和孩子卻要遭受更大的折磨和痛苦,於是他鼓起勇氣堅持了過來。從老先生晚年的傳世之作《隨想錄》中讀到這段描寫後,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對讀者負責(他常說要對讀者說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對家庭也負責。
梁實秋先生的悼亡妻文也很使我感動。梁先生與夫人相濡以沫五十年,步入了老年。二人談到了死,梁夫人諄諄叮囑丈夫,萬一她先死,他應該怎樣照顧好自己:工作時間不要太長,吃的藥物不要間斷,散步必須持之以恆,甜食不可貪戀──沒有一項瑣節她不曾想到。
生前無微不至地關懷,死後的事情也要一一想到,一一叮嚀,這就是責任,這就是濃厚的愛。人生因為有這種相互的負責,相互的關愛而充溢著溫暖,充溢著甜蜜,使人幸福,使人留戀。
列寧非常推崇傑克·倫敦寫的寫一部小說── 《熱愛生命》。 這也確實是一部深刻、感人的作品,就讓我們以這部小說的名字結尾吧,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