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兒很像麵疙瘩,可甜可鹹,能煮能炒,你肯定沒吃過!
在北方這叫面魚,面魚有兩大類,其中以甘肅為代表是一類,在天水等地,也叫鍋走,其實就是「蝌蚪」的諧音,做法也稍有區別。主要是把麵粉調成糊,然後用漏勺擠到鍋裡,外形就好似麵疙瘩。一般用蕎麥麵居多,但沒有拘謹,麵粉,榆皮面都可以,外形如梭子,兩邊尖,中間鼓,所以又叫「面梭梭」。
做法是麵粉加水和面,做成劑子後搓成的,用手指搓是初學者,高手用大拇指後端輕輕一走就是一個,行雲流水般,還能談笑風生,我們面點劉大姐就是此中高手,然後蒸或者煮,我這裡一般是煮。面魚做法多變,可以成為麵食,做法和疙瘩湯一樣,又可以加點蔬菜,肉類炒麵魚。
又可變身為菜的配料來豐富菜餚層次感,面魚可以搭配大多數食物原料:排骨,牛肉,雞塊,鴨肉,粥,湯,炒,拌。中華美食變換多樣,地方特色更是層出不窮。
搓魚子是搓魚面的俗稱。是甘肅張掖特有的傳統小吃。搓魚子做法稍顯複雜,需要下功夫,有耐心才可學會。
和一般的餃子面一樣都是用鹽水和麵團,軟硬適中。醒好面後擀成0.5釐米厚的麵餅切成條狀,撒乾麵粉在面板上用手指來回搓成圓柱狀,一邊搓另外一隻手拉斷,成一寸長的、兩頭尖類似小魚形狀的面段,因其外形得名搓魚子
這個需要相當的功夫才能做到,初學者還是乖乖切斷,一個個搓吧!吃頓搓魚子不容易呀!
搓魚面吃起來滑軟又有韌性,既可以幹拌各種時令炒菜來吃,也可以燴湯一起,是一道吃了還想吃的美味。死面不好消化,飯後要喝點煮過面的原湯,這樣有助消化。俗話說:原湯化原食。漿水漏魚,甘肅夏天不可或缺的解暑美食。
漿水漏魚,勝過綠豆粥的解暑小吃,這一份小吃好不好吃的關鍵不光是面的口味,更取決於漿水是否好吃。
如今的七月十五,還有著新麥歸倉、歡慶豐收、品嘗新麥的含義在內。在五寨縣的鄉下,農民們磨出上等的白面麵粉,各家互相邀請村中鄰裡、大閨女、巧媳婦,在家中捏面魚。時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魚兒。如今,除去捏各種各樣的面魚:鯉魚、鰱魚、鯽魚、草魚外,開始捏制其它類型的面捏製品。如今的面魚,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達到一個面魚要用二至三斤發起的白面提質一個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樣的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