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平臺投稿作者——花兒醉
逗比中年老少女一枚,看見過最廣闊的天地,也體察過最微妙的人心,願用一支筆,攜你遊紅塵。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這,是人民網上發布的南京13歲男孩天天離家出走時,寫給爸爸的信。
原來,天天因為考試成績不太理想,遭到了爸爸的斥責,他不滿爸爸粗暴的管教方式,一氣之下決定留書出走。
家人尋找無果後報警求助,警方將天天找回,但他卻向民警哭訴了自己長期以來的「傷心事」:「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他不喜歡我,我就走。」
歸根結底,是長期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下,讓天天心理壓力過大無法承受,才導致了他的離家出走。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的陳美齡說:永遠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去比對,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生活中,像天天爸爸這樣,喜歡將「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來激勵子女的家長,比比皆是。
可是,我們是否考慮過,孩子在這樣一遍一遍「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優秀,你又是如何如何差」的觀念灌輸下,他們該怎樣承受?又將如何自處?
01 參照式育兒最傷人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2019》顯示,「快去學習/快寫作業」、「不許看手機」等入選未成年人最不喜歡家長說的五句話。
而其中「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毫不意外壓倒性地高居榜首。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卻在我們不斷的「你看看別人」「你要向XXX學習」中,活成了無所適從下七拼八湊而成的「贗品」。
而這,才是讓我們無法挽回的最大遺憾。
1. 孩子會在「參照」中越來越自卑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每一句質疑和斥責「你看看XXX成績多好」「你這不算什麼,比XXX差遠了」背後,孩子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不滿意和「你不行」。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質疑、斥責等行為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海馬回,和前額葉。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我們似乎全然忘記了,教育是一個春風化雨的過程,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並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別人的參照物,而是希望他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2. 孩子會在「參照」中感覺不到價值感
我們無視孩子的內心,將他們與「別人家的孩子」比對,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就像天天一樣,認為自己「沒用」「無能」,對自己毫無認同感,這一切都猶如種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黑爾斯等學者認為,一個人的內在自我價值感,未在幼年時期通過與父母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互動而形成,就很難在成年時去完成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恰恰正是我們一次次的參照比較,讓孩子在自卑中一步步感覺不到自我的價值感。
3. 孩子會在「參照」中喪失與自我的連接
在最近的節目《朋友請聽好》中,易烊千璽就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被參照」的經歷。
千璽小時候有一段時間跟爺爺奶奶同住,爺爺奶奶喜歡將一起長大的表姐作為參照對象,經常對小千璽說,你看姐姐比你長的高,你看姐姐比你吃得多,你看姐姐比你......
年幼的千璽在爺爺奶奶的「參照」中,感到無比的傷心和不甘,在沮喪中漸漸迷失了自己,走入了極端,將希望寄託於拼命狂吃,以期能儘快長高長大超越姐姐。
資深心理學家銀子在《愛養》一書中寫到:「在早期孩子的養育方法上,應該尊重『真實』的力量,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平凡普通或是卓越優秀,並且教會孩子悅納自我。」
我們需要用平常心接納孩子跟「別人家孩子」的不一樣,幫孩子找回自信,尋回價值感,讓他相信自己是無可替代的,無論他會不會、行不行,都將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貝。
02你的「參照式教育」真的沒有「教育」
遺憾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卻經常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由於焦慮或其他種種的原因,而將孩子置於「別人家孩子」的參照之中。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3.4%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會經常參照比較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
我們不斷拿''放大鏡''去看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再用''顯微鏡''去看自己家孩子的缺點。自然就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於是衍生了對自己孩子的不合理期待。
深圳男孩鄒厲為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學霸,成績在班上長期名列前茅,科技歷史、天文地理都熟讀於心,更是許多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如此優秀的他,卻登上了《少年說》的舞臺,向著臺下的媽媽喊出自己長期的委屈和不甘:
「每次我數學考滿分,我媽卻總是會說,很正常,你可以考滿分,別人比你厲害的多了去了。」
這時,臺下的媽媽卻不為所動地回應道:「我就是怕你驕傲,媽媽希望你繼續努力,我有時候拿你和別人比較,就希望你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鄒厲為看到自己的委屈媽媽完全無動於衷,終於忍不住大哭著說:「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處,不看我的長處啊!」
心理學研究認為,只有父母的期望目標是孩子能接受的,而且通過努力可以達到時,才能產生激勵作用。如果期望目標過高,只會適得其反。
很多父母都像鄒厲為的媽媽一樣,想用更優秀的別人來激勵孩子更加努力進步,殊不知,帶給孩子更多的是一種負向激勵。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說:「身為父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眼前不會只有成績單,更不會將「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她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掘自己孩子身上獨有的優勢和未知的潛能。
0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段臺詞非常暖心:「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的跟別人一樣好,只需要發現自己最閃光的一面,你就是這個地球上獨一無二的一顆星星。」
是啊,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獨特存在。
唯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肯定孩子的付出、與欣賞孩子的閃光點,才能真正養出優秀的孩子。
美國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維與妻子就曾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有過困擾。
他們的兒子不僅在學習上成績差,考試時試卷的題目都看不懂;而且就連體育運動上成績也很差,打棒球時經常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揮出了球棒,讓老師和同學們嘲笑不已。
為此,史蒂芬夫婦心急如焚,便常常「鼓勵」兒子說,你看別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殊不知,這反而讓兒子不斷的否定自己「我永遠也學不好,我根本就不喜歡棒球。」
這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和「參照比較」傷害了兒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史蒂芬與妻子在經過一番自省後,察覺到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以及對待問題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欣賞兒子的「閃光點」。
一方面,他們不再因為焦慮,將「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參照,導致兒子因自己的表現而自卑;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再將社會固有價值觀強加在兒子身上,造成他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幾個月之後,兒子的表現有了明顯的改變,開始變得自信而且肯定自我的價值,他用自己的步調和節奏,發揮潛能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地,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表現的優秀過人。
結 語
我們只有了解孩子生命發展的獨特性,移除成長中的障礙,讀懂孩子的情緒,才能讓他感受到被理解、被關心、被認可,才能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獲得勇氣。
我相信,只要在父母「愛」的滋養下,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那個獨一無二、閃閃發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