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著暖氣,為啥還吹冷氣?(說道)藍天保衛戰越往後任務越重,這需要我們關注每一個細節,其中就包括供暖溫度這樣的問題
朋友家在一個老舊小區的頂樓。前不久,小區完成了改造,外牆貼上了保溫層,新的問題卻隨之而來――房屋的保溫效果提升了,供暖單位燒鍋爐卻還是原來的「配方」,家裡溫度噌噌往上升。暖氣太熱,又無法調節溫度,有時只好開空調來降溫。
每到供暖季,大家先關心的是溫度達不達標,百姓家中暖不暖和。政府在這方面沒少下功夫,眼見著老舊小區這些年陸續進行節能改造,樓房外牆貼上了保溫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過,在一些小區,這暖氣屋裡穿短袖、開空調,也成了一景。
民生無小事,冷熱總關情。儘管頂樓過熱可能不是普遍現象,但是如何做到精細供暖,還是值得關注。
往小了說,暖氣太熱對健康無益。供暖季室內溫度在18℃到22℃之間,人體感受最舒適。溫度過高,容易導致咳嗽、嘴唇乾裂等「暖氣病」。室內外溫差太大,一出一進,一冷一熱,極易感冒。
往大了說,暖氣過熱白白浪費了能源,有違節能改造的初衷。一到供暖季,天然氣的供應缺口不小。以北京為例,天然氣供應屬於「緊平衡」,一旦遇上極寒天氣、上遊輸氣管線故障等情況,高峰日就可能存在供應緊缺的風險,供暖用氣必須精打細算。
通過艱苦努力,北方地區供暖季的藍天多了起來。成績來之不易,藍天保衛戰越往後任務越重,這就需要我們關注每一個細節,其中就包括供暖溫度這樣的問題。接下來,首要的是進一步增強節能減排意識,既不要讓百姓挨凍,也要把過熱的暖氣溫度降下來。在此基礎上,在更大範圍內開展供暖改造,採用新技術不斷降低供暖能耗。
過了立春,天氣會漸漸暖和起來,如何實現既保供暖又防過熱、既關照民生又兼顧環保,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本文源自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