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家具篇】
七巧板 從家具演變成玩具
魯迅祖宅裡的七巧桌。
民間收藏的七巧桌。
清代《七巧圖》。
清代象牙七巧板。
王建偉
你玩過七巧板嗎?那簡簡單單的七塊板,竟能拼出千變萬化的圖形。但誰又能想到,這種玩具竟是由一種古代家具演變來的。七巧板,又名「益智圖」,起源於中國,18世紀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關注,有些外國人通宵達旦地玩,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說起「唐圖」,自然與唐代有關,它的發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啟發。「燕」通「宴」,所謂「燕几」,就是唐朝人創製的專用於宴請賓客的几案。好玩的七巧板竟是從家具到玩具的演變,這其中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歷史上關於七巧板的記載最早見於清嘉慶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續七巧圖合璧》序言中說: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圖,其源出於勾股法。
但是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我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
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
清·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記載:宋·黃伯思燕几圖,以方幾七,長段相參,衍為二十五體,變為六十八名。明·嚴瀓蝶幾圖,則又變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餘。近又有七巧圖,其式五,其數七,其變化之式多至千餘。體物肖形,隨手變幻,蓋遊戲之具,足以排悶破寂,故世俗皆喜為之。
這基本說明了淵源,即宋代的燕几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
七巧板因設計科學,構思巧妙,變化無窮,能活躍形象思維,特別是啟發兒童智慧,所以深受歡迎。傳到國外後,風行世界,號稱「唐圖」,意即「中國的圖板」。
說起「唐圖」,自然與唐代有關,它的發明是受了唐代「燕几」的啟發。「燕」通「宴」,所謂「燕几」,就是唐朝人創製的專用於宴請賓客的几案。
到了北宋,任官秘書郎的黃伯思對「燕几」做了進一步改進,設計成六件一套的長方形案幾系列,既可視賓客多少拼合,又可分開陳設古玩書籍。
案幾有大有小,但都以六為度,因取名「骰子桌」。他的朋友宣谷卿看見這套「骰子桌」後,十分欣賞,再為他增設一件小几,以便增加變化,所以又改名「七星桌」。七巧板的雛形,就在這兼備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的圖形拼合中產生了。
元明時期,中國的組合式家具順應都市生活的需要,有了長足發展。許多能工巧匠都借鑑黃伯思的《燕几圖》,運用平面木塊進行「紙上談兵」式的設計。
到了明代有個叫嚴瀓的官員根據《燕几圖》的原理,大膽引進三角形,設計成一套十三件的几案系列,合起來呈蝶翅形,分開組合的圖形可達百餘種,並據此得出蝶幾圖。
用「蝶幾」拼的圖形比「燕几」圖形要複雜豐富得多,能組成亭、山、鼎、瓶、蝴蝶等形狀,變幻無窮。實用之餘,轉為清玩,變桌為板,具體面微,成為「七巧圖」的前身。
從《燕几圖》《蝶幾圖》到七巧桌,是一種事物向另一事物「質」的轉化,體現了造物過程中的智慧提升。
在此基礎上,從設計圖板中脫穎而出的拼圖玩具產生了,其時間大致在明末清初,因為是用薄木片或厚紙板做成七件套組合,俗成「七巧牌」,溯其淵源,同黃伯思的「七星」不無聯繫。
最初的「七巧牌」,形制各異。到清代嘉慶年間「養拙居士」在實踐的基礎上寫成《七巧圖》一書刊行後,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兩塊、小三角形兩塊、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各一塊,合成一個正方形或一個長寬二比一的長方形。
由於這種玩具簡單到可以由小孩子自己用厚紙板製作,而玩起來的無窮趣味足以使成人為之著迷,所以流傳極廣,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清朝宮廷玩具中,就有一副盛放在銅盒中的七巧板。
有趣的是,近百年來,西方各國亦都有專門研究七巧板的書籍問世。
我們回過頭再來談七巧桌,一方面,它是在此基礎上的藝術和技術的高度結合,把文人的修養與工匠的辛勤勞作和諧統一,創造出的絕世佳作流芳百世。
另一方面,一種家具的形制能帶來一個世界智力遊戲的傳世和更多的數學思維,這不僅僅是造型觀念的巧合,更是一種民族智慧的延續。
由此以後的「七巧板」和「七巧桌」,則是在這些智巧活動和遊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更加完美的科學形式。
蘇州留園紅木七巧桌是七巧桌的典型代表,其桌面長140釐米,寬70釐米,高82.5釐米,被分為兩組,並分別安上一個方形的桌面罩,罩面上又被分別刻有棋局,一為圍棋局,一為象棋局。
下棋的深奧大義,正如清人施定庵云:「數葉天恆,理參河洛,陰陽之作用,奇正之經權,無不寓焉。」因此,需要有「心與無遊,神與均會者」的智慧境界,才能通達。
留園紅木七巧桌製作於清代中晚期,採用大理石面裝飾,是蘇式家具較為講究的工藝特徵和裝飾特色,加上桌子下部踏腳採用「冰綻紋」的構造,使七巧桌顯得格外精美、靈巧。
此桌由一張小方桌,大小不同的五張三角形小桌和一張呈平行四邊形的小桌組合而成,可聚可散,更可採用各種構成方式加以變化,也是中國古典家具中較早的組合式家具。
用現代設計觀念來解釋,無論是功能的價值、造型的創意,還是給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科學合理的加工工藝,至今仍是無與倫比的。七巧桌的傳世實物不多見,做法均大致相同。
簡簡單單的七塊板,拼出了千變萬化的圖形。但誰又能想到,這種玩具竟是由一種古代家具演變來的。如今,我們再去破譯其中的密碼,透過時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那份匠心。
(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由明清家具研習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