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臨床的代謝組學—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

2020-12-09 儀器信息網

1999年,英國帝國理工的Jeremy Nicholson教授定義了代謝組學(metabonomics)。短短20年時間,代謝組學這一組學研究領域的後起之秀,已成為當下科研領域中的「明星」。近年來,代謝組學熱度不斷攀升,不僅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研團隊投入其中,同時也因其在精準醫學和相關健康領域的廣闊前景,受到臨床醫生、資本投資等團體的廣泛關注。

  當前,我國代謝組學研究的發展情況如何?被業內寄予厚望的代謝組學與臨床的距離還有多遠?分析化學家與臨床醫生在代謝組學領域如何攜手並進?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國內代謝組學領域的代表學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深入了解他和他眼中的代謝組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

  陰差陽錯開始的代謝組學研究

  許國旺課題組是國內最早開展代謝組學相關研究的團隊之一,在國內外代謝組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殊不知他其實是陰差陽錯才走入這個研究領域的。1991年,許國旺在大連化物所取得分析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所任職,從事分析化學相關研究。1995年,他獲得馬普(Max-Planck-Institut)研究基金前往德國Tuebingen大學醫學院工作。「當時,我想要從事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研究,就決定去醫學院。」在德國,許國旺的研究方向是尿液中代謝產物跟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1997年,他回到大連化物所繼續擔任題目組長,並把這個課題繼續了下去。

  200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吳家睿研究員來訪。在交流過程中,「吳家睿跟我說,『國旺,你現在做的這個東西很時髦,叫代謝組學』,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通過查閱相關論文,許國旺了解到,這是1999年帝國理工的Jeremy Nicholson教授提出來的一個新名詞。自己已置身其中,居然不知,「慚愧」!也是在2002年,在所裡的支持下,他的題目組名正式變更為「生物分子高分辨分離分析和代謝組學」。

  從方法學到臨床應用

  許國旺表示,代謝組非常複雜,高分辨質譜是目前代謝組學最常見的研究工具,但是做一次樣本分析,產生幾千到幾萬個信號,其中可能只有百分之幾被鑑定出來,建立高覆蓋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是研究人員面臨的首要難題。此外,方法的重複性問題也是一大困擾,同一批樣品分兩次檢測,數據可能有差異;同一批樣品不同實驗室做,數據可能很不一樣。

  最初,因為分析化學的專業背景,課題組主要的工作放在方法學上,先後研究了數十種代謝組學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團隊提出並發展的擬靶向代謝組學方法。

  許國旺提到,代謝組學分析的主要策略有非靶向和靶向兩種:非靶向,具有覆蓋面廣的優點,可通過高分辨質譜獲得豐富的代謝組學信息,但是數據複雜、重複性差;靶向,是傳統質譜定量的金標準,利用三重四級杆質譜,穩定性高,但是通常只能檢測已知的化合物,覆蓋度低,難以分析未知組分。「所以最初我們就設想,能不能將這兩種方法的優點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非靶向方法的高信息量以及靶向方法的高靈敏度和高數據質量的有機結合。」

  由此,2012年,許國旺團隊首次發表擬靶向代謝組學的概念,該方法結合了傳統的靶向和非靶向方法的優勢,在方法建立時,用高分辨質譜獲取代謝物的離子對信息,而在實際樣品分析時採用靶向的多反應檢測(MRM)方式測量代謝物的豐度,該方法覆蓋度高、線性和重複性良好,而且不需要標樣來限定檢測的代謝物。在接下來8年時間,許國旺團隊進行了不斷摸索和拓展,不僅開發了相應的自動挑選離子對的軟體,還將該方法從代謝組學拓寬到了脂質組學。近期,許國旺團隊還將該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提升,相關結果形成範本發表於2020年6月的《自然-實驗手冊》(Nature Protocols)。現在,這種擬靶向的思路和方法,已被更多研究團隊採納和拓展。

  除了大量的方法學研究之外,許國旺也表示,僅僅研究出方法,沒有應用也不行。代謝組學是一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礎平臺,最重要的一個應用方向就是在臨床領域。為此,許國旺團隊與臨床醫院開展了多方合作,將團隊的代謝組學平臺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做了大量的研究。

  代謝組學需要強強聯合

  談到代謝組學在臨床中的應用,可謂是當下最火熱的研究領域之一。作為幾大組學中最年輕的成員,相較於基因組、蛋白組,人們對代謝組重要性的認知要晚一些。代謝組處於基因調控網絡和蛋白質作用網絡的下遊,代表了生物動態系統中最下遊的階段。代謝組學研究的是生物體內分子量小於1500的小分子代謝物組成的時空變化。相較於其他的組學,代謝組學反映了在生命體中已經發生的事件,因此能夠更準確提供的是生物學的終端信息,這也使得代謝組學與臨床的距離更接近。「基因組可以告訴我們基因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基因出問題,人不一定一定發病;相反,一旦代謝異常,那麼疾病肯定要發生了或已經發生了。」

  如何將代謝組學平臺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許國旺表示,第一,可以在代謝層面做疾病分型;第二,可以做潛在的疾病標誌物的發現;第三,做代謝重編程研究;第四,就是通過研究代謝異常,找到新的治療靶點。在這些方面,近年來,許國旺和大量臨床團隊展開合作。

  比如,許國旺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就成功揭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代謝重編程機制,並找到了通過代謝幹預治療肝衰竭的新方法。「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振奮的例子,代謝組學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起到了作用。」許國旺介紹,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種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肝源有限。而這次的合作研究,通過代謝組學的方法,找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異常代謝特徵,並據此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案。「我們找到了這個代謝異常,臨床醫生餘祖江教授一看,就找到了一種原來應用於心臟病治療的藥物-脂肪酸氧化抑制劑:曲美他嗪,可以用來幹預這個異常。」在鄭大一院,這個新的治療方案一直在做臨床試驗,從結果來看,曲美他嗪顯著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預後,3個月的總體死亡率明顯降低。

  「在代謝組學領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許國旺強調,每個團隊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對於臨床的問題,一定需要臨床的醫生參與進來。據統計,近5年,有超過60個醫院曾與許國旺的代謝組學平臺進行聯合研究,其中很多都是全國很有名的三甲醫院,如上海的瑞金醫院、東方肝膽醫院等等。除此之外,他也同很多其他的相關機構展開了深入合作。

  最近,許國旺也和島津展開合作,建立了代謝組學創新實驗室。許國旺表示,自1996年開始,他與島津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雙方關於科研創新、人類健康等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去年10月,島津在中國成立創新中心,聚焦臨床診斷、科研與組學、營養與安全、生物與製藥、環境與能源五大行業,加速科研成果孵化,進一步加深了和中國科學家之間的合作。創新中心聚焦的領域,與許國旺的研究領域不謀而合,也使得本次合作得以開展。

  談到未來的合作,許國旺提到,代謝組學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朝陽行業,也是質譜儀器未來應用的重點,但在實際的使用中,現有商業化儀器很難滿足需求。在許國旺的實驗室,經常需要對國外進口的先進儀器進行改造,並開發新的方法。通過合作,許國旺希望能與島津一起,開發更適合於代謝組學和臨床使用的質譜硬體或方法。另一方面,在應用領域,雙方也將合作選擇1-2個臨床項目開展合作,希望能夠最終轉化為臨床可用的試劑盒,真正應用在實際中去。

  代謝組學:在解決臨床問題中有無限潛力

  從最初時髦的新名詞,到現在生命科學乃至臨床研究中的大熱點,代謝組學只用了短短的20年。「我們確實看到了這種趨勢,代謝組學的研究正以指數型上升。」近些年,代謝組學在國內熱度空前,許國旺近期曾做過統計,使用質譜做代謝組學相關的論文數目,中國目前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居於首位。代謝組學相關研究隊伍,近年來在國內也越來越多。無論從科研群體規模、發表論文數量還是申請項目數量等方面看,代謝組學在國內確實「火了」,預示著一個快速的發展。

  近幾年,代謝組學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時候顯示出了很高的潛力,這也使得臨床領域對代謝組學非常關注,許多醫院都將代謝組學作為一個基礎研究平臺在建設。許國旺表示,一方面,醫生們希望能夠使用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發現並建立一些新的診療方法,使患者受益;另一方面,對於一些傳統的生化指標,如胺基酸、肉鹼、維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等,通過靶向的方式來進行高通量的常規臨床檢測。

  許國旺形容代謝組學正處於「青少年階段」,我們看到了其發展的無限潛力和迅猛的上升勢頭,但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它也面臨著許多要解決的問題。除了方法學上還面臨的一系列難題之外,如單細胞、少量細胞、極少量組織、大批量臨床樣本分析等;面對臨床,代謝組學還要解決如何滿足臨床醫生需求,通過溝通合作,真正能使代謝組學的研究結果去解決臨床實際、實現轉化等問題。

  許國旺表示,代謝組學的研究和真正的臨床應用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關注點。代謝組學研究的重點在於發現和創新,我們通過代謝組學找到新的疾病標誌物或治療靶點,再把這些獲得的信息提供給臨床專家。但是什麼樣的臨床信息更重要、得到的信息如何用,臨床醫生更有發言權。將臨床問題轉化為代謝組學科學問題,以及將代謝組學成果轉化為醫院實際可以應用的技術方法都需要做很多工作。雖然從整體上來說,代謝組學現在還沒辦法像基因組學那樣很成熟地應用在臨床服務中,但另一方面,也讓人看到了非常美化的前景,並取得了一些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成果。如現在已經在臨床中很普及的新生兒代謝疾病篩查,就是代謝組學在臨床中應用最成功的案例。

  後記:

  在採訪中,許國旺一直在強調實際應用的重要性。他認為,如何將臨床問題通過代謝組學研究,轉化為實際能讓病人受益的東西,是代謝組學研究的關鍵。「科研最後還是要落地到實際中去,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關於島津中國創新中心

  島津中國創新中心成立於2019年10月,是島津製作所全球範圍內的第四個創新研發中心,是基於2015年10月成立的島津中國質譜中心而建立的,其定位為攜手用戶研發最尖端的應用與技術、迅速應對用戶的需求及法規的變化、基於市場需求開發新的系統三個方向。島津希望通過全球創新中心的設立,使島津的服務、產品更加系統化,從技術到產品整個過程中都可以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幫助,成為科學家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島津公司成立已有144年,而創新始終是公司發展的基礎。在一份第三方的數據統計中,島津公司在擁有專利數量方面在業界位居全球第二位。而且,2002年島津公司的田中耕一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開創了公司研究人員獲獎的先河。如今,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之時,島津公司希望與中國廣大用戶合作、共同為國家、社會、經濟等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提出並發展的擬靶向代謝組學方法形成範本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研究組研究員許國旺團隊對前期提出並發展的擬靶向代謝組學方法進行系統總結和提升,相關結果形成範本在《自然-實驗手冊》上發表。代謝組學是研究內源性代謝物的科學,超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是廣泛使用的分析工具。
  • 第一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代謝組學分會年會暨2019代謝組學國際研討會勝利召開!
    本屆年會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代謝組學分會主辦,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承辦;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復旦大學遺傳與發育協同創新中心、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等協辦。代謝組學分會會長、復旦大學唐惠儒教授任大會主席,;中科院化學與生物交叉中心朱正江研究員任大會秘書長。
  • 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四位師長—新聞—科學網
    誨人不倦 甘為人梯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百人計劃」招聘啟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是一個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並重、具有較強技術開發實力、以承擔國家和企業重大項目為主的化學化工研究所,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面向新世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近年來確立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加強技術集成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研究為主導,堅持資源環境優化和生物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建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科技發展戰略,把大連化物所建設成為集先導性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一體、布局合理的、具有較強綜合競爭能力的世界一流研究所。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Frank Gonzalez教授訪問大連化物所
    8月26至28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第十四期張大煜講座系列活動在所內舉行。8月27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癌症研究所代謝實驗室負責人Frank J. Gonzalez教授作了題為Metabolomics in Biomedical Research的張大煜講座特邀學術報告。
  • 植物、微生物代謝組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為了及時部署中科院代謝組學研究,促進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可持續發展,9月23日至24日,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所召開了「植物、微生物代謝組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農業生物學與生物技術處副處長段子淵博士、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副院長、楊勝利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施蘊渝院士、微生物所所長方榮祥、植物生理生態所所長陳曉亞、黨委書記趙國屏以及來自植物所、昆明植物所、植物生理生態所、營養所、中國科技大學、上海有機化學所、大連化學物理所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80餘人參加了會議。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施強華處長到會並講話。
  • 中科院是否已下神壇?化學類研究所你怎麼排?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創建於1949年3月,是一個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並重、具有較強技術開發實力、以承擔國家和企業重大項目為主的化學化工研究所。理研究所(大連)中科院長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建於1948年12月。現有職工101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10餘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00餘人。
  • GCMS、LCMS代謝組學LCMS脂質組揭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生物標誌物
    前言2020年10月大連化物所許國旺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賈偉平教授團隊、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吳家睿研究員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發表題為「Multiplatform Metabolomics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大連...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創建於1949年3月,當時定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1970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出新概念微型超級電容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吳忠帥團隊和傅強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器件組裝新方法,將平面圖案化微電極包裹在化學交聯的氧化石墨烯—聚乙烯醇基水凝膠電解質中,成功構建出一種無基底、無固定形狀的新概念微型超級電容器。
  • 煙臺市政府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籤約
    《大眾日報》2019年12月19日11版本報煙臺訊 12月16日上午,煙臺市政府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籤署共建煙臺中科先進材料與綠色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協議。根據雙方協議,煙臺中科先進材料與綠色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將以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優勢學科為基礎,重點開展高端裝備潤滑防護材料與技術、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和相關產品開發,打造創新示範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煙臺市先進材料和綠色化工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青年才俊上演計算蛋白質組學頭腦風暴——記CNCP 2016新技術
    (CNCP-2016)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盛大召開。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麗華研究員致歡迎詞,她提到:「中國計算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業界享有很高盛譽。每次會議的演講嘉賓都是由會議發起者和主辦方——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賀思敏研究員、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徐平研究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董夢秋研究員等資深學者以及往屆會議報告人鼎力推薦的。本次研討會的26個報告將由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頂級專家和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的青年才俊精彩呈現。
  •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幕
    走近「神奇重離子」 探解「神秘暗物質」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啟幕學生們參觀重離子加速器。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趙鑫遠每日甘肅網5月21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雷媛)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甘肅省物理學會、甘肅省核學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於5月19日啟幕,實地參觀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聽科普報告,看科普視頻……豐富的活動內容帶領公眾「走近科學」。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韓大力研究組招聘助理研究員、博士後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課題組簡介 韓大力研究員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獲得中科院遺傳所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回國加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任研究員
  •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劉曉敏研究員學術報告
    報告題目:摻雜及非摻體系上轉換納米材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報 告 人:劉曉敏 研究員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劉曉敏,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發光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納米發光及應用研究室副主任。
  • ...Kappenstein教授被聘為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
    經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推薦,法國普瓦提埃大學Charles Kappenstein教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VISITING PROFESSORSHIP FOR SENIOR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 秦芝: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秦芝 男,1966年6月3日生於甘肅會寧,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化學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核化學  1988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核化工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參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