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嘗試過這些閱讀方法,請不要輕易說自己不是讀書的料

2020-12-14 火哥

題記:你真的沒有必要逼自己喜歡上閱讀,而是要引導自己發自內心地愛上讀書。

咕咕狗·火哥創業日記001

一、我是不是讀書的料?

最近,和一位老闆朋友聊天,說起讀書,他很苦惱。

他指著辦公室滿滿一書架的書說,根本讀不下去,很多都是翻了幾頁就放棄了。

「有心無力啊,我現在都不敢買書了,並且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的料。」

我仔細看了一下他書架上的書,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最後,我給了他一個診斷:書太厚,心太急,不科學。

然後,我就講了一下我的閱讀故事,試圖給他一點參考。

二、愛上閱讀,只因可以顯擺

我是80後,小時候的啟蒙讀物,就是外婆家糊牆的報紙。

我常常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醒來,然後睡眼惺忪地認上面的字,閱讀上面的舊聞。

後來,隨著認字越來越多,我爸訂的廣播電視報,就成了我的最佳讀物。

當時我讀電視報的最大動力,就是上面會提前刊登電視劇的劇情梗概。

我看過後,可以用來劇透,顯得自己像個先知一樣。

那個時候,不但不流行揍劇透者,而且我那些淳樸的父老鄉親,還對我一臉崇拜。

不明就裡的他們,常常誇我,這小子知道的真多啊。

有時候還會不恥下問:「勇(我的小名),這個人後來是不是被打死了?」

長大後,好多人說,閱讀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顯擺。

我覺得吧,閱讀的初始階段,要是沒有顯得比別人知道的多,有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誰會主動去看書啊?

這個其實就是我最初愛上閱讀的原動力,後來,它讓我變成一個對課本都如饑似渴的少年。

三、我總結的四條閱讀經驗

到現在,我每天都會堅持讀書一小時。

我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如下:

1.懂得循序漸進

閱讀的起始階段,我會先選擇一些輕鬆吸引人的書籍,作為入門和培養興趣的開始。

通俗小說,甚至是一些比較三俗的,只要能吸引你看完,都是可以的。

看這些書,僅僅就是一個獵奇的快感,暗示自己可以從書中找到一些別樣的樂趣。

我記得,信息封閉的中學時代,我還是個小公雞的時候,一些地下雜誌裡的刺激性橋段,常常讓我想入非非。

賈平凹《廢都》裡的□□□□(此處省去五百字),看得我熱血沸騰。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一個作家玩文字行為藝術,用這種特殊的性感描寫,讓自己的作品變成一本大家爭相要看的禁書。

《白鹿原》小說第一章,讓人面紅耳赤的同時,又讓人慾罷不能。

後來我想,這些作家就是讓你像個逐腥的貓一樣,跟著這些香豔的描寫,把厚厚的書最終讀完。

經年之後,再看這兩本書,當年的面紅耳赤已經消散,書中的深刻內涵慢慢變成了再次閱讀時的主流。

你不得不感謝這些作家,用一種很洞察人性的方法,把你的閱讀習慣固定了下來。

去年,金庸老爺子去世時,我就說,他之所以偉大,就是把人生的大道理,都藏在完美的小說劇情裡。

讓你在看熱鬧的同時,把這些人生的道理根植於心。

這就比那些只曉得講道理的老學究好多了。

2.讀些工具類書籍

這類書籍,大多是入門級的,看了後就可以上手。

試想一下,今天你看了幾頁書上教你的方法論,明天工作生活中就遇到了類似問題,馬上用書上教給你的方法解決了,你是不是會覺得看書真有用?

這類書的名字一般都是這樣的:《管理100招》、《十分鐘教你談戀愛》、《當老闆原來這麼簡單》(這些題目都是我瞎掰的,反正說的就是類似的書)。

我家有一本泛黃的《生活小竅門》,是我小時候翻的最多的書,和字典的頻率差不多,因為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小難題,都能很快從上面找到解決辦法。

我還記得,小時候還偷偷看過大人沒藏好的計生手冊,彌補了生物老師欠下的那些生理課。

至今我還記得,那本書上的一個細節,就是那個時候的保險套是可以重複利用的。

用過之後,風乾,然後撒上滑石粉,下次可以繼續用。

當時,我就覺得不同的書,有不同的神奇,讓我懂得了很多無法當面講的知識。

當然,現在的網絡很發達,諸事不決問度娘,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但我還是建議家裡要備一些工具書,因為工具書上的解決方案,會比較準確一些,不像網上那麼魚龍混雜,你還得選擇半天。

3.快速入門類,諸如××簡史

近年來,這類書非常火。

《明朝那些事》、《易中天品三國》、《時間簡史》、《人類簡史》……

這些書有個共同點,就是通俗易懂,讓你可以快速了解不熟知的領域,比較有故事性,作者的描寫也比較形象。

這些屬於閱讀的進階讀物,是你閱讀路上的海選階段,從中可以選擇自己的愛好方向,然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進階研讀。

我個人是個雜家,什麼都願意看一些,這些簡史類的書籍,讓我很高效地了解了某個行業的概況。

在我看了很多的書後,我近年來才偏向深入閱讀社會科學、心理學、傳播學方面的書籍。

雖然今年羅輯思維被吐槽的很兇,雖然我對知識付費持保留意見,但我還是覺得大家不要太偏激了。

在信息化的時代,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高效地獲取信息。

所以羅胖們通過拆書,提高了一般讀者的認知效率,是有他們存在的價值的。

只是很多人,把認知的第一步,當成最終一步,自然就感覺效果不大了。

就像我們讀完中學歷史後,就認為自己是個歷史專家了,那肯定是會被笑話的嗎!

此類的閱讀,只能作為你下一個階段的敲門磚而已。

4.深度閱讀階段

這個階段,你已經慢慢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形成了一些閱讀習慣,並且找到了自己所屬的領域,並願意鑽研下去。

我把這個階段叫去功利化的閱讀,當然閱讀不能完全去功利,只是在這個階段閱讀的效用會比前面三個階段見效慢而已。

就是說,你現在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要解決當下問題,只是想讀它而已。

讀完以後,你很有可能很快忘記了,但是不要緊,只要讀過就好了。

這樣的閱讀,適用於一些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比較艱深的學科,有助於系統性的了解一個知識門類。

雖然當時不會有啥感覺,但是經過一兩年的時間,你掌握的知識,不斷閃現並應用於生活中,你才會慢慢感到它對你世界觀的塑造。

讀大學時,我就開始讀此類書,中外歷史、哲學、心理學,古往今來的思潮。

當時讀來,並未讓我成績變好,只是覺得人類的想法,每個階段都不同,真的好玩。

工作了十多年,然後總結自己認知的時候,就發現當時看的哲學、歷史及經典名著,對我影響很深。

這些艱深的著作,雖然讀起來會比較崩潰,但是讀的多了,真的能培養你的遠見和戰略目光。

我最近在看任正非、馬雲、馬化騰、張小龍等人的講話時,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覺,他們對於當下和未來趨勢的判斷,無不充滿了哲學的意味。

我想,這些都和他們不斷閱讀,以及用這些讀來的知識指導實踐有關。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其實並不僅僅是說在時間跨度上,知識浩如煙海,我們應該學無止境。

我覺得更多的是,每跨過一個閱讀的門檻,你認知的廣度就有所拓寬,閱讀又給你提出了更高的進階要求,所以就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四、愛上閱讀,應該水到渠成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

我簡單把自己的讀書攻略總結如下:

1.剛開始,不要強迫自己去讀某本書

讀不完的書,其實就是緣分未到,可以先把它扔到一邊,去看自己喜歡的書。

我覺得不挑挑揀揀一百本,甚至更多的書,都不要隨便說自己不是看書的料。

就像談戀愛一樣,沒有人不是談戀愛的料,只是你還沒遇到對的人而已。

2.起初先不要定製閱讀計劃

一開始就定製計劃的壞處是,現實會讓你懷疑自己。

我覺得,想看就看,看多少是多少,不要人為製造壓力。

實在要定,那就定一個小目標,每天把書拿起來,摸一摸、聞一聞,然後放回去也行。

我相信,你拿到書了總會翻幾頁吧,實在沒翻就沒翻,只要堅持每天摸書就好了。

3.要有一個認識,讀書可以影響下一代

我爸學歷不高,但是對閱讀如饑似渴,這個對我影響很大。

我看兒子被手機、抖音吸引,也不強制制止,只是等他看一會兒,帶他去看繪本。

一本我覺得很簡單的繪本,每次給他講,都笑得不行。

我想,他慢慢感受到了閱讀帶來的興趣,就能慢慢減少看抖音的頻率。

有時候,管理孩子,我們要像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孩子玩遊戲、刷抖音,不要去呵斥,而是要發掘出閱讀的健康樂趣來,與那些能讓人的沉迷電子產品進行競爭。

現在,我就參照自己成長中,我爸給我營造的閱讀氛圍,給兒子慢慢從閱讀中去找樂趣。

家長先養成良好習慣,然後去做家庭影響,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

4.抱著不功利、不顯擺的態度

我上面說了,最初促使你愛上閱讀的,一定是顯擺和實用主義。

但是,人不能總是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這樣,境界就很難提高。

不過我也認為,這種境界,不要刻意去強調,境界這玩意,到了一定的閱歷,會自然生發出來。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先讓你愛上閱讀,無論你用什麼方法。

這位老闆朋友,聽完我的長篇大論後, 似有所悟。

他說:「看來,我要把國富論、資本論、經濟學這些大部頭的書先放一放,先買點入門級的書回來培養培養閱讀的興趣。」

我說,對!

撰文/火哥

編輯/一仔仔

美編/克歡、小西、何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和平精英:只需簡單1招,輕鬆返回「出生島」,請不要輕易嘗試!
    刺激哥為了能讓自己工作的環境變得舒適一些,就換了一把好一些的椅子。然後,刺激哥就收到了來自父母的慰問,他們問候的內容並不是關心,而是指責刺激哥亂花錢。唉……面對這樣的家庭環境,刺激哥感覺自己好累啊!貧窮的刺激哥,總是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廢話不多說了,分享點《和平精英》的乾貨吧。
  • 最好的讀書方法:沒有方法
    有沒有發現這句話肯定了讀書的價值和作用,肯定了所有書,而這裡的所有書指的是董卿本人自己所讀過的書,我們並不知道她到底讀了哪些書,這些書是怎麼在某一個場合下幫助她表現的更加出色,更不知道這些書對她有哪些影響。
  • 李玫瑾:小學前有這3個特徵,孩子是「讀書的料」,父母好好培養
    李玫瑾教授:3個特徵,看孩子是不是塊"讀書的料"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孩子小時候特別聰明,可到了小學之後,這種印象就發生了顛覆,立刻感覺孩子簡直"太蠢了",完全不是讀書的料,感到特別失望。其實,孩子是不是塊"讀書的料",不是看小時候"聰不聰明"。李玫瑾教授曾說:"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和考試。"讀書好不好,和早期的成長經歷有一定關係。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小學前就能看出是不是"讀書的料"。
  • 孩子不喜歡讀書?講真,你可能沒有嘗試過這樣做
    很多朋友跟我反應說,很希望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孩子一拿起繪本或者分級書就跑,完全不能get到老母/父親的殷切之情...emmm,那麼我想下面的三個妙招你們可以嘗試下。用擬聲詞或者誇張的語調吸引注意力這個方法尤其的適用於幼童以及小童,小寶寶們都非常的喜歡擬聲詞,誇張的擬聲詞或者語調可以快速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記得在讀《精衛填海》的時候,風聲「呼~呼~呼」,雷聲「轟隆~轟隆~」,海浪聲「譁啦~譁啦~」,而且節奏上越來越快,七七一度嚇的抱著我的胳膊說「女娃好勇敢」。
  • 為什麼不要輕易跟大叔談戀愛?大叔都不是塊簡單的料
    為什麼不要輕易跟大叔談戀愛?大叔都不是塊簡單的料為了見一個人一面,我們可能穿越時空,跋涉千山萬水,來到他的面前。前世多少次的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次擦肩,有太多悲歡的愛情被是人所銘記,之所以被銘記因為它的結局不完美,完美的結局往往不會被人銘記。
  • 「讀書方法論」主題閱讀復盤:到底哪些讀書方法是對我有用的?
    有些方法論僅僅為焦慮而生,有些方法論真的為學習而生。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讀書需要功利、需要方法這件事的呢?你是從哪裡開始接觸到「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拆書」這些詞彙的呢?當你看了一篇速讀的文章,然後去試一試發現自己根本讀不快、堅持不下來,然後陷入我能力不行、我自制力不行的自我懷疑中,這就是為什麼碎片化的閱讀方法論常常不管用,因為那個方法就像一幢房子中的幾根橫梁,不是說它沒用,而是你地基打好了沒呢?磚瓦準備好了沒呢?這些沒有光橫梁有啥用捏?
  • 和平精英:僅需簡單1招,輕鬆獲得酷萌兔套裝,請不要輕易嘗試!
    前段時間,有朋友提醒說:「有人在盜發刺激哥的文章」。在這裡希望那些盜發刺激哥文章的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必要時,刺激哥也是會拿起手中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本期就先不曝光這個人的名字了,如果勸告無果的話,就酌情看一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如果大家需要轉載刺激哥的文章,建議獲得授權以後,再轉發到其他的平臺。
  • 沒有經歷過負債纍纍的人,請不要輕易談什麼誠信?
    沒有經歷過負債纍纍的人啊,請不要輕易談什麼誠信?那些欠錢的人之所以感到無比大的壓力,何嘗不是「誠信」兩個字引起的呢?當你身無分文的時候,毫無誠信可言,很多人都很輕鬆的說:你自己造的孽,自己去償還,去承擔,逃避不是辦法!
  • 想讀書沒有時間?掌握這5種方法,讓閱讀更輕鬆
    接下來分別說說,遇到這些情況可以怎麼處理。相信你也可以輕鬆掌握高效閱讀的方法!早上早起10分鐘,然後抽5分鐘來讀書;通勤時間,如果在地鐵上找到座位,也可以讀幾分鐘、十幾分鐘;中午吃飯稍微快一點,也能節省十來分鐘;晚上睡覺前,少花點時間在手機上,擠出半小時應該也是沒問題的。這些時間,不是可以用來讀書嗎?
  • 如何寫出一篇有顏、有趣又有料的讀書筆記?
    可是很多書,我們只是讀過,由於沒有超強的記憶力,很多原本很有啟發的內容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忘。寫讀書筆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什麼是讀書筆記?如何寫出一篇有顏、有趣又有料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什麼?實驗結果表明,你剛記住的時候是100%,過了20分鐘記憶程度只有58.2%,2天和6天後分別只能記得27.8%和25.4%。也就是說,當你第一次閱讀一本書,翻看下一章的時候,其實已經對上一張的內容記得模稜兩可了,更加不要說3天以後或者一個星期以後再來回憶書的情節和內容了,那時候可能就只記得一個書名了。
  • 別再說你的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了
    在坐車去買東西的路上,車上一位阿姨很激動很大聲的帶有無奈在和身邊人講述他孫子讀書的事情。「上次他老師叫我去學校接他,說他不舒服,我一接到他,他立馬就活蹦亂跳,跟個沒事人一樣。他說他對書過敏,看到書就腦袋暈,在家搞了十幾分鐘學習就又跑到旁邊玩,數學語文兩科就考二三十分……他不是個讀書的料。」旁邊的叔叔阿姨也馬上接著她的話,開始說起他兒子、她侄女的情況,同樣是不擅長於讀書考試。
  • 免費全本小說閱讀書城八位的讀書方法:
    或在電車上大約一個月內閱讀這也使用了浪費時間的方法。」第三是連續閱讀。有些人隨便看書沒有計劃,胡適強調閱讀的連續性。這包括不間斷的閱讀時間,它還包括在切換到另一本書之前先閱讀一本書。胡適自己的閱讀規則:每天閱讀不少於6個小時。他還說:「如果你不讀書, 不要讀他的書。
  • 《閱讀7堂課》:不是讀書難,而是你不會讀書
    文 |晴風圖 |網絡今天的你,讀書了嗎?你喜歡讀書嗎?相信這個問題,很多的夥伴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記得之前有次,和同事們聊天,說到了讀書,很多同事都表示,買了很多書,卻沒有好好讀完一本書。而沒有讀完一本書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有人說:每次時間都不夠,總是抽時間讀,可是還沒完全進入到狀態,就又要忙了。
  • 關於讀書,家長請告訴孩子: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這些孩子們積累了大量的閱讀經驗,非常愛看書愛思考。有兩位朋友的家我是去過的,家裡的藏書量非常大,孩子看的書、家長看的書,滿滿的兩面牆。在這樣的家庭中書籍和閱讀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而書籍和閱讀也讓孩子收穫了滿滿的學習力和思考力。
  • 讀書沒用?麥肯錫精英說,是你沒掌握方法。學會這些,不再白讀書
    就像很多人的感慨,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難道讀書真的沒有用嗎?我疑惑了。直到最近讀《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才明白,原來自己的讀書方式一直有誤,是「被動讀書」。什麼是被動讀書呢?赤羽雄二先生在書中這樣解釋:知道讀書有用,卻找不到時間讀書,或者只讀書,不知道將讀到的內容用到實際工作中。
  • 「我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天賦和智商,而是它…
    當校門口聚集一群家長時,總會聊到「別人家的孩子多厲害」,接著來一句「我家孩子笨,不是讀書的料。」我就特別不理解,按理說,大多數人的智商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厲害,自家孩子成績不好就是沒天賦呢?
  • 繼子要五千塊拿畢業證繼續讀書,女子一口回絕:你不是讀書的料!
    王燕說,繼子讀技校第三年要出去實習,打電話跟她要五千塊錢,說不交五千塊就拿不到畢業證書。她想到周圍朋友的孩子有了畢業證也沒用,就跟他說要拿五千塊換畢業證,就不要這個證了。繼子想要畢業證書,說他以後還想讀書,需要有這個畢業證書。「你不要去讀書了,你不是讀書的料。」王燕跟繼子說。在她看來,繼子成績這麼差,根本就沒必要繼續讀書。繼子聽完就把電話掛了。
  • 先天傳承&後天環境:看完你還會說你家孩子不是讀書的料?
    狀元自是得意無疑,但更多的是一聲嘆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讀書的料。這句話大概率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應該說過,那我想請問這個觀點有科學依據嗎?偉大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曾經說過:任何一個孩子,只要沒有嚴重的智商問題,按照我的科學方法,我能培養訓練成為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等各類型的人,這與他們的天賦、個人傾向和種族、宗族沒有任何關係。
  •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6歲前就能看出來,李玫瑾:這3個特徵明顯
    文 | 嬌嬌媽育兒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大多數家長都有一個共識:讀書才有出路!可同樣是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有些孩子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回家主動做作業,家長几乎不用管。有些孩子上課經常溜號、要家長盯著才肯寫作業,考試還經常馬虎丟分,一看就不是讀書的料!
  • 讀書方法:如何用讀書筆記有效閱讀一本實用類書?
    關於實用類書籍的閱讀,要改變讀書的思維觀念,沒必要讀懂書中所有的內容,也沒必要一字一句的閱讀,把一本書完全讀完。實用類書籍閱讀的關鍵是以知識內化為讀書目的。所以在閱讀實用性書籍時,不追求數量,也不要要求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