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你真的沒有必要逼自己喜歡上閱讀,而是要引導自己發自內心地愛上讀書。
咕咕狗·火哥創業日記001
一、我是不是讀書的料?
最近,和一位老闆朋友聊天,說起讀書,他很苦惱。
他指著辦公室滿滿一書架的書說,根本讀不下去,很多都是翻了幾頁就放棄了。
「有心無力啊,我現在都不敢買書了,並且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的料。」
我仔細看了一下他書架上的書,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最後,我給了他一個診斷:書太厚,心太急,不科學。
然後,我就講了一下我的閱讀故事,試圖給他一點參考。
二、愛上閱讀,只因可以顯擺
我是80後,小時候的啟蒙讀物,就是外婆家糊牆的報紙。
我常常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醒來,然後睡眼惺忪地認上面的字,閱讀上面的舊聞。
後來,隨著認字越來越多,我爸訂的廣播電視報,就成了我的最佳讀物。
當時我讀電視報的最大動力,就是上面會提前刊登電視劇的劇情梗概。
我看過後,可以用來劇透,顯得自己像個先知一樣。
那個時候,不但不流行揍劇透者,而且我那些淳樸的父老鄉親,還對我一臉崇拜。
不明就裡的他們,常常誇我,這小子知道的真多啊。
有時候還會不恥下問:「勇(我的小名),這個人後來是不是被打死了?」
長大後,好多人說,閱讀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顯擺。
我覺得吧,閱讀的初始階段,要是沒有顯得比別人知道的多,有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誰會主動去看書啊?
這個其實就是我最初愛上閱讀的原動力,後來,它讓我變成一個對課本都如饑似渴的少年。
三、我總結的四條閱讀經驗
到現在,我每天都會堅持讀書一小時。
我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如下:
1.懂得循序漸進
閱讀的起始階段,我會先選擇一些輕鬆吸引人的書籍,作為入門和培養興趣的開始。
通俗小說,甚至是一些比較三俗的,只要能吸引你看完,都是可以的。
看這些書,僅僅就是一個獵奇的快感,暗示自己可以從書中找到一些別樣的樂趣。
我記得,信息封閉的中學時代,我還是個小公雞的時候,一些地下雜誌裡的刺激性橋段,常常讓我想入非非。
賈平凹《廢都》裡的□□□□(此處省去五百字),看得我熱血沸騰。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一個作家玩文字行為藝術,用這種特殊的性感描寫,讓自己的作品變成一本大家爭相要看的禁書。
《白鹿原》小說第一章,讓人面紅耳赤的同時,又讓人慾罷不能。
後來我想,這些作家就是讓你像個逐腥的貓一樣,跟著這些香豔的描寫,把厚厚的書最終讀完。
經年之後,再看這兩本書,當年的面紅耳赤已經消散,書中的深刻內涵慢慢變成了再次閱讀時的主流。
你不得不感謝這些作家,用一種很洞察人性的方法,把你的閱讀習慣固定了下來。
去年,金庸老爺子去世時,我就說,他之所以偉大,就是把人生的大道理,都藏在完美的小說劇情裡。
讓你在看熱鬧的同時,把這些人生的道理根植於心。
這就比那些只曉得講道理的老學究好多了。
2.讀些工具類書籍
這類書籍,大多是入門級的,看了後就可以上手。
試想一下,今天你看了幾頁書上教你的方法論,明天工作生活中就遇到了類似問題,馬上用書上教給你的方法解決了,你是不是會覺得看書真有用?
這類書的名字一般都是這樣的:《管理100招》、《十分鐘教你談戀愛》、《當老闆原來這麼簡單》(這些題目都是我瞎掰的,反正說的就是類似的書)。
我家有一本泛黃的《生活小竅門》,是我小時候翻的最多的書,和字典的頻率差不多,因為生活上遇到的一些小難題,都能很快從上面找到解決辦法。
我還記得,小時候還偷偷看過大人沒藏好的計生手冊,彌補了生物老師欠下的那些生理課。
至今我還記得,那本書上的一個細節,就是那個時候的保險套是可以重複利用的。
用過之後,風乾,然後撒上滑石粉,下次可以繼續用。
當時,我就覺得不同的書,有不同的神奇,讓我懂得了很多無法當面講的知識。
當然,現在的網絡很發達,諸事不決問度娘,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但我還是建議家裡要備一些工具書,因為工具書上的解決方案,會比較準確一些,不像網上那麼魚龍混雜,你還得選擇半天。
3.快速入門類,諸如××簡史
近年來,這類書非常火。
《明朝那些事》、《易中天品三國》、《時間簡史》、《人類簡史》……
這些書有個共同點,就是通俗易懂,讓你可以快速了解不熟知的領域,比較有故事性,作者的描寫也比較形象。
這些屬於閱讀的進階讀物,是你閱讀路上的海選階段,從中可以選擇自己的愛好方向,然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進階研讀。
我個人是個雜家,什麼都願意看一些,這些簡史類的書籍,讓我很高效地了解了某個行業的概況。
在我看了很多的書後,我近年來才偏向深入閱讀社會科學、心理學、傳播學方面的書籍。
雖然今年羅輯思維被吐槽的很兇,雖然我對知識付費持保留意見,但我還是覺得大家不要太偏激了。
在信息化的時代,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高效地獲取信息。
所以羅胖們通過拆書,提高了一般讀者的認知效率,是有他們存在的價值的。
只是很多人,把認知的第一步,當成最終一步,自然就感覺效果不大了。
就像我們讀完中學歷史後,就認為自己是個歷史專家了,那肯定是會被笑話的嗎!
此類的閱讀,只能作為你下一個階段的敲門磚而已。
4.深度閱讀階段
這個階段,你已經慢慢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形成了一些閱讀習慣,並且找到了自己所屬的領域,並願意鑽研下去。
我把這個階段叫去功利化的閱讀,當然閱讀不能完全去功利,只是在這個階段閱讀的效用會比前面三個階段見效慢而已。
就是說,你現在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要解決當下問題,只是想讀它而已。
讀完以後,你很有可能很快忘記了,但是不要緊,只要讀過就好了。
這樣的閱讀,適用於一些經濟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比較艱深的學科,有助於系統性的了解一個知識門類。
雖然當時不會有啥感覺,但是經過一兩年的時間,你掌握的知識,不斷閃現並應用於生活中,你才會慢慢感到它對你世界觀的塑造。
讀大學時,我就開始讀此類書,中外歷史、哲學、心理學,古往今來的思潮。
當時讀來,並未讓我成績變好,只是覺得人類的想法,每個階段都不同,真的好玩。
工作了十多年,然後總結自己認知的時候,就發現當時看的哲學、歷史及經典名著,對我影響很深。
這些艱深的著作,雖然讀起來會比較崩潰,但是讀的多了,真的能培養你的遠見和戰略目光。
我最近在看任正非、馬雲、馬化騰、張小龍等人的講話時,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覺,他們對於當下和未來趨勢的判斷,無不充滿了哲學的意味。
我想,這些都和他們不斷閱讀,以及用這些讀來的知識指導實踐有關。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其實並不僅僅是說在時間跨度上,知識浩如煙海,我們應該學無止境。
我覺得更多的是,每跨過一個閱讀的門檻,你認知的廣度就有所拓寬,閱讀又給你提出了更高的進階要求,所以就沒有停下來的一天。
四、愛上閱讀,應該水到渠成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
我簡單把自己的讀書攻略總結如下:
1.剛開始,不要強迫自己去讀某本書
讀不完的書,其實就是緣分未到,可以先把它扔到一邊,去看自己喜歡的書。
我覺得不挑挑揀揀一百本,甚至更多的書,都不要隨便說自己不是看書的料。
就像談戀愛一樣,沒有人不是談戀愛的料,只是你還沒遇到對的人而已。
2.起初先不要定製閱讀計劃
一開始就定製計劃的壞處是,現實會讓你懷疑自己。
我覺得,想看就看,看多少是多少,不要人為製造壓力。
實在要定,那就定一個小目標,每天把書拿起來,摸一摸、聞一聞,然後放回去也行。
我相信,你拿到書了總會翻幾頁吧,實在沒翻就沒翻,只要堅持每天摸書就好了。
3.要有一個認識,讀書可以影響下一代
我爸學歷不高,但是對閱讀如饑似渴,這個對我影響很大。
我看兒子被手機、抖音吸引,也不強制制止,只是等他看一會兒,帶他去看繪本。
一本我覺得很簡單的繪本,每次給他講,都笑得不行。
我想,他慢慢感受到了閱讀帶來的興趣,就能慢慢減少看抖音的頻率。
有時候,管理孩子,我們要像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孩子玩遊戲、刷抖音,不要去呵斥,而是要發掘出閱讀的健康樂趣來,與那些能讓人的沉迷電子產品進行競爭。
現在,我就參照自己成長中,我爸給我營造的閱讀氛圍,給兒子慢慢從閱讀中去找樂趣。
家長先養成良好習慣,然後去做家庭影響,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
4.抱著不功利、不顯擺的態度
我上面說了,最初促使你愛上閱讀的,一定是顯擺和實用主義。
但是,人不能總是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這樣,境界就很難提高。
不過我也認為,這種境界,不要刻意去強調,境界這玩意,到了一定的閱歷,會自然生發出來。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先讓你愛上閱讀,無論你用什麼方法。
這位老闆朋友,聽完我的長篇大論後, 似有所悟。
他說:「看來,我要把國富論、資本論、經濟學這些大部頭的書先放一放,先買點入門級的書回來培養培養閱讀的興趣。」
我說,對!
撰文/火哥
編輯/一仔仔
美編/克歡、小西、何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