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中考放榜,塵埃落定,有人歡喜有人愁。
狀元自是得意無疑,但更多的是一聲嘆息: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讀書的料。
這句話大概率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應該說過,那我想請問這個觀點有科學依據嗎?
偉大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曾經說過:
任何一個孩子,只要沒有嚴重的智商問題,按照我的科學方法,我能培養訓練成為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 醫生、律師、藝術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竊賊等各類型的人,這與他們的天賦、個人傾向和種族、宗族沒有任何關係。
我承認這或許略有理想主義誇張之嫌,
但是你要知道這在我們國家持相反主張早就已經誇張延續了數千年。
因為按照中國人的老話就是: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真的如此麼?
其實「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類話無非從兩方面強調了兩點:
「先天傳承」和「後天環境」。
關於先天傳承,我們國人傳統的觀點可以通解為血脈,較為簡單且神秘。
現代科學解釋其為基因。
生物學說普遍認為,人的行為和思想,大抵會通過基因遺傳給自己的後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裡講龍鳳出身高貴,後代也即如此非凡;
而老鼠的一生都在鑽來鑽去,其後代生下來天生也就只會打地洞。
這句耳熟能詳的老話背後則是殘酷的現實:
基因是你的「初始參數」。
單從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基因傳承的體現。
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究其產生的原因學術語言解釋為:
生物在生殖過程中,親代把自己的遺傳物質(dna)準確地複製出二份傳給後代,使後代得到親代的遺傳物質,從而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由於生物具有遺傳的特性,所以每種生物的後代都與它們的親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種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關於先天傳承最有力的證據支持就是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了。
明尼蘇達大學對同卵雙生子做了一個實驗:
當同卵雙生子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後,通過對雙胞胎縱向追蹤調查,探索他們在成年以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有哪些不同?或者說先天傳承與後天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因為這個自1979年起就開始的實驗是明尼蘇達州大學戴維·利克肯和奧克·特勒根等多位傑出心理學教授進行的多維跟蹤探究基因對人的影響程度。
學者們找到了一群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由不同的父母所養育的雙胞胎。耗費了近30年的時間,其結果顯示:
即使來自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相似性仍十分顯著。他們的性格、愛好、幸福感水平均極其接近,幾乎沒有例外。其中,有一組雙胞胎成長於不同的國家,在37歲前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而研究發現,他們性格相似,喜歡喝同一款啤酒,甚至,連他們的妻子、孩子的名字都出奇一致。
可以說結論公布使得堅持基因影響論的派系欣喜若狂。
基因決定著孩子大腦的結構,
而後天的經驗和養成習慣則決定著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決定對事情的看法。
但是我們有的家長日常思維經常陷入一種模式:
雖然自己家孩子懂事可愛,不過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畫畫得了獎,父母就也會想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去學畫畫。
而且還時常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厲害,讀書好,小提琴拉的好,鋼琴彈的好……
於是也想著讓孩子去學鋼琴、學畫畫、學圍棋……總之流行什麼學什麼。
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無所不能也成為別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
可是很多時候只能是看看自己的孩子一聲嘆息……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怪只怪咱沒有這個基因。」
其實這就是來自父母的鳥籠效應。
何為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就是指人們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的東西,然後就會變的越來越複雜。
這就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欲望投射,然而欲望不斷的蔓延,只會導致越來越不可控。
鳥籠效應被譽為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人很容易陷入身邊的人或環境的慣性思維之中,導致行為和思想都被鳥籠控制。
對照你我,作為父母一定或多或少身陷籠中,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
相對於先天傳承,更多的學者則傾向於先天基因與後天教育的影響大約各佔50%。
個人也感覺現代社會認同後天環境的影響的人們應該會更多一些。
比如一個人是否孝敬父母,如何等待人接物,都將會直接投射在他的孩子身上。
因果循環,分毫不差。
而一個家庭的素質和修養,或許成年人能夠掩飾,但是你只要看這個家庭的孩子,就能知道一個家庭最真實的內在。
最近一則新聞讓讀者寒心。
監控拍下驚奇一幕:媽媽帶著幼童在商場行竊,被民警抓了現行。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然而,這名年輕的母親給孩子做出了最壞的示範:
一個媽媽帶著自己孩子行竊。
更令人吃驚的是,女子並不是本人進行盜竊,而是通過授意自己的孩子來竊取商場物品。
後經嫌疑人師某雲交代,她在逛商場時,看到貨架上的百褶裙子很是喜歡,但自己沒錢買,一時心魔起,竟指揮5歲的親兒子浩浩(化名)為自己「拿下」。
看了媽媽的這番操作
網友紛紛表示心寒!
拋開一些特殊的例子來講,簡單說回這個母親帶孩子行竊的這個例子。
父母怎麼做,孩子他天生就會有樣學樣,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人的成長軌跡有多一半都是家庭環境影響的。
千萬不要認為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家庭環境能很大程度的決定孩子日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其實,孩子將來是醫生還是律師,是乞丐還是小偷,
不僅僅取決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的成長,還需要一個重點:境教。
所謂境教就是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和國家都盡力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
《荀子勸學》中有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比如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整個社會所有人在從小就灌輸教導給孩子單一的溫良恭儉讓,
那麼用不了幾代人,我們的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理想社會。
這也是孔聖人心之所向的社會,如果孔子能看到這麼一天該是何等喜悅。
但是不好意思,這大概率可能只是個美好的願景。
正如孔子終其一生都未有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社會,美則美矣,僅此而已。
我曾見過一個十來歲拼命苦讀的農村學子,一直到考進城裡讀大學才知道肯德基和麥當勞是什麼東西。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見到的是總有人說農村家庭的孩子眼界小、見識少,
想當然不僅孩子,哪怕我們成年人如果遇到一些大的場合或者是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人和事,
都或會有一種不能抑制的慌亂感。
更遑論孩子們首先的感覺肯定是畏懼,
那你又如何能忍心去批評孩子露怯、說孩子格局小?
我們可以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內裡的狹義、片面性,
但我個人極為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不光是孩子,無論任何一個人放到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最終也就會融入環境相一致了。
孩子亦是如此。
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們都儘可能多讀書、多參與一些事情,多點經歷,自然會成長了。
所以境教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究竟遺傳重要還是環境重要,雖然學界久有爭論,但是絕大多數支持先天傳承和後天環境的相互作用論。
最簡單的道理:比如說孩子讀書。
也許想考清華北大是需要基因支持的,
但只要你從早到晚拼了命的學習, 除開極少數特別聰明或者智力低下的孩子,事實是都能考上一般重點大學。
因為絕大多數人的智商差別不大,與基因也沒有關係,關鍵在於孩子努力的程度。
要想實現孩子的成長成才,父母教育有心有法在後天環境這一環節中則至關重要。
有這樣一個很真實的例子。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真假兒子互換的新聞,這倒成為了一個大家關於成長環境的討論的熱點。
多年前家境優渥的朱家的兒子在被自己家僱的保姆拐帶走了之後,朱家遍尋無果,又領養了一個兒子。
誰曾想26年後幾經輾轉朱家的親生兒子又回來了,不過親子和養子這兩個兒子此時已是天壤之別。
基於「先天傳承」和「後天環境」孰輕孰重這一點,這裡我們且只單論兩個孩子的現狀。
養子在朱家的悉心養育下,成為了一個優秀的金融業者。
而被保姆抱走的親生兒子染上了不良惡習,成為了一個無業游民。
這兩個孩子可以說本來他們的人生或許本就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但是只是互換了一個環境,人生的錯位卻如前世今生對他們的影響如此之大。
所以說,父母給予孩子怎麼樣的成長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討論的後天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請不要再把孩子的成長和成就都歸咎於孩子 「先天傳承」 的天賦和智商基因,
更不要把「不是讀書的料」這句話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為人父母不負責任的開脫。
要是這麼說的話,朱家的親生兒子何至會混跡如此。
所以說孩子是如何成長,先天傳承的個人因素只佔其一,後天環境的影響也是作用其中的。
結語:
有人將「先天傳承」和「後天環境」比喻成一個像是車子,另一個好比是汽油。
沒有車子一切為零,但是有了車子卻沒有汽油,車子永遠也啟動不了,也永遠都無從加速,到達不了目的地。
如果說你仍是認同先天傳承,就是你的基因影響著你及孩子,
那麼你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就首先需要了解和清楚自己孩子的基因裡擅長何為。
但是父母也需要清楚一點:
並不是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和擅長的東西,他就一定能夠學好;
也不是孩子不擅長,不喜歡的東西,他就一定不能夠學好。
比如說孩子是否能夠讀好書,跟他本身的基因天賦或許有關,
但是同樣後天的培養和自身努力也是至關重要。
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把孩子讀書不好歸咎於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
輕飄飄一句:就不是讀書的料,怪罪於遺傳基因,
或更有甚者說自己的孩子就是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要知道天才是真的可以被後天打造的。
深以為然,
因為偉大的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我只是喜歡尋根刨地的追究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