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小小神經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文為第一人稱,文中「我」——Jasmin Wertz,成長於德國,在柏林的洪堡大學和比勒費爾德大學獲得心理學文憑,後移居英國,並於2016年在倫敦國王學院的社會、遺傳和發育精神病學(SGDP)中心獲得神經科學理學碩士學位和發展精神病理學博士學位。現為杜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
Jasmin對兒童早期成長理論做了相關研究,主要是對那些有行為困擾或遭受逆境的孩子如何度過後續人生進行研究。她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如何影響這些孩子的成長。
關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是基因影響大還是後天環境影響大,一直是科學家們討論的熱門話題。
比如BBC拍攝的紀錄片《人生七年》最初是以七年為期的長期紀錄片, 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每隔七年,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從記錄的角度讓觀眾思考影響這些孩子人生發生劇變的是哪些因素。
就在二十個月前,我成為了媽媽。從懷孕初期到近兩年,兒科醫生和報紙上的文章一直是孩子最優成長方法和建議的來源,這些建議大部分都關於如何育兒。比如,和女兒經常交流,經常給她閱讀睡前故事,帶她去博物館和圖書館等。這些常見的育兒指南,也反映了一種普遍的概念,即父母通過養育子女可以影響他們的成長。
除了母親的這個身份之外,我還是一名行為遺傳學研究員。由於我的工作,我知道父母養育並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唯一因素,另一個就是我們廣為所知的基因,即先天因素。
父母將基因傳給孩子,這些基因影響孩子的成長方式,影響他們在學校及未來的成就,比如我們常聽到的說法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那麼,先天的基因和後臺的養育,二者的更新如何呢?
在一些公開辯論中,育兒和基因的作用是常常被認為是相互牴觸的,心理學領域內的有個非常流行的短語叫做「先天對後天(Nature VS Nurture)」。這也是心理學最重視的討論之一,多年一直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在人們把先天基因和後天育兒放在對立面的同時,基因和育兒的交互作用往往被忽視了。
這種疏忽的原因之一是,對基因如何影響人類發展的看法很狹隘。通常認為,基因只能通過塑造攜帶基因的人的生物學和行為起作用。例如,我女兒的自帶基因可能會影響她大腦的結構,進而影響她專心的能力等。
但是,基因也可以通過改變周圍人的行為來間接起作用;尤其是父母受相似基因影響而形成的養育方式,也會對孩子成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我的基因可能以影響我的育兒方式,從而影響女兒發育。
我們項目組對860個家庭進行了研究,從孩子5歲開始一直拜訪這些家庭,直到18歲為止。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研究者觀察了家庭的家庭環境以及母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他們記錄了孩子是否受到認知刺激(例如,給他們讀書)和溫暖,敏感的養育方式(例如母親對他們的親切對待);家庭環境有多糟糕(例如嘈雜,擁擠,日程無法預測); 以及房屋是否安全整潔(例如兒童安全且相對乾淨)。
母親和兒童還分別報告了他們提供和接受的養育方式的看法。當孩子18歲時,我們記錄了有關他們學業的信息,同時測量了母親和孩子的基因,並記錄孩子和母親攜帶與教育有關基因的情況。這些與教育有關的基因是在先前在受教育程度研究中發現的遺傳標記,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數百萬人的基因組,以確定與教育程度相關的基因。
我們發現,攜帶更多與教育有關基因的人完成的學業也稍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基因共同影響了孩子的成就。
本身攜帶更多與教育水平有關的基因變量的母親,他們的育兒方式就會不同。他們在一個較整潔的住宅環境中,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刺激(比如給孩子讀繪本)和更溫暖、更敏感(更多正面鼓勵)的父母養育方法,孩子的成長從而獲益。
母體基因與育兒方式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對孩子的成就都是有影響的:如果母親具有更多與教育相關的基因變量,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表現就會更好,這是因為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了關愛,他們從關愛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認知刺激。
而不論孩子自己有多少與教育有關的遺傳變量,只要母親的養育得當,孩子依然會積極成長。換句話說,由於孩子從母親那裡獲得了更大的認知刺激,即使孩子沒有繼承父母與教育相關的優秀遺傳遺傳,母親的優質教養也可以為孩子帶來間接回報——比如在學校獲得更好表現。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基因不僅通過兒童自身的生物體和行為影響孩子成長,也被父母教育等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政府或是教育組織,可以通過一些幹預措施,例如幼兒家訪計劃和高質量的兒童保育來改變這些社會環境。
雖然我們不能控制孩子天生的遺傳背景,但是家庭更廣泛地使用優質科學的養育方式將有助於確保孩子能在有效刺激的健康、溫暖的環境中成長,還是可以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積極作用。
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先天與後天(Nature and Nurture)」的概念比「先天對後天(Nature VS Nurture)」在實際生活中其實複雜得多。如果我們想更全面地了解影響兒童生活的過程,就必須同時考慮基因和環境。
所以3歲看到老這句話是完全對的嗎?未必見得哦,3歲之後後天環境以及養育同樣能夠影響孩子的未來,比如「孟母三遷」、「擇鄰而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成語也告訴我們不能忽略後天的環境、社會因素。
哈佛腦科學海歸團隊創立的自閉症康復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