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下稱《指引》)近日下發至基金公司,引發業內熱議。在基金從業人士看來,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可以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基民利益深度捆綁,實現三方共贏,但是其勢必會衝擊到基金固有的「旱澇保收」經營模式,投資管理能力偏弱的基金經理或基金公司將面臨嚴峻考驗。
具體來看,《指引》共分十一條,對基金產品收取浮動費率的收取方式、基金經理人選等諸多細節都有明確規定,未來公募基金收取浮動費率規則將更細化。業績好多收費,業績差少收費。
所謂浮動管理費率,是指當基金業績優於業績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反之則同等水平向下浮動,旨在激勵基金經理,增強基金經理和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性。
浮動管理費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與業績表現直接掛鈎的基金。根據收費方式不同,《指引》規定浮動管理費基金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基金管理人實際收取的報酬(管理費)與基金的業績表現直接掛鈎,當基金業績表現高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當基金業績表現低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率向下浮動。對於「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指引》要求管理費採用雙向浮動方式,向上的浮動空間不得超過基礎管理費的50%。
二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基金。基金管理人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礎上,當基金的業績超越預先設定的基準時,按照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費。
《指引》中最受關注的一點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基金應當引入發起式資金,根據「發起式基金在基金募集時,使用公司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或基金經理等人員資金認購基金的金額不少於1000萬元。」以及「發起式資金中,管理該業績報酬基金的基金經理出資比例應當不低於10%」的要求,管理浮動費率基金的基金經理至少需要跟投100萬元。
對此,有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因需採取發起式基金,所以對基金公司自有資金規模產生限制,短期內浮動費率產品並不會成為一個大眾品種。他認為,未來浮動費率基金是否會更多申報主要取決於A股表現、公司自身考慮以及公司規模大小等。
在對基金經理的要求上,《指引》提出,浮動管理費基金的基金經理應當具備5年以上股票型或混合型或債券型公募基金管理經驗,或者在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股票和債券投資管理工作且擔任投資經理5年以上。根據萬得資訊統計發現,在現存的42隻浮動管理型基金中,21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5年(有多位基金經理的基金,按照任職年限最長的計算)。目前現有的一千多名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為2.99年。
對基金類型的規定上,按照《指引》,採用浮動管理費模式的基金應當為債券型基金、絕對收益策略基金。統計發現,在目前的42隻浮動費率基金中,符合要求的基金剛剛過半。債券型基金有16隻,對衝策略的絕對收益策略基金有6隻,貨幣基金有7隻,混合型基金以及股票型基金有13隻。也就是說,近一半的浮動管理型基金可能面臨調整。
據萬得資訊統計,截至6月6日,現有的42隻浮動費率型基金中,有11隻基金出現了負收益,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今年餘下的時間不奮起直追,基金經理的年度績效將堪憂。
值得一提的是,有市場人士指出,就近幾年業績情況來看,和傳統固定費率基金相比,浮動費率基金優勢不明顯。業內人士表示,浮動管理費算是一種嘗試,雖然過去4年下來效果並不明顯;若新規開始執行,未來浮動費率基金的發展仍還是要取決於基礎市場、基金經理能力等,但這一「業績好多收費、業績差少收費」模式更有利於將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持有人利益捆綁一致,伴隨著資本市場越來越成熟,此類產品會具有較大潛力。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也表示,《指引》如果出臺,預計會引發公募基金行業較為熱情的跟進,畢竟浮動費率制度可以增加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基金公司有動力布局相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