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至8日,由中央民族樂團創作出品的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
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立項的重點新創劇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即將實現之際,記錄這一划時代歷史進程的適時之作。劇目從創意、採風、創作、排演到立上舞檯曆時一年半,由中央民族樂團黨委書記劉傑擔任總策劃,副團長趙東升、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玉普、副團長趙聰、副團長唐峰擔任監製,副團長、作曲家趙東升擔任藝術總監,國家一級編導趙京生擔任總導演,青年詞作家陳維東編劇和作詞,青年作曲家陳思昂作曲,並匯聚了執行導演吳子競、李巖鑫,舞美設計李斌,燈光設計王喆,多媒體藝術指導費俊,音響設計沈恬,服裝造型設計魏小萌,道具設計吳晗等組成的一流主創團隊。同時,匯集樂團最強演出陣容,由首席指揮劉沙執棒中央民族樂團民族合唱隊與民族管弦樂隊,一百餘位藝術家傾情演繹。
該劇以民族合唱隊和民族管弦樂隊為表演主體,以「脫貧攻堅奔小康」工作中發生的感人故事為原型,戲劇化的表現手法為特色,通過音樂行者們的所見所聞,歌頌精準扶貧政策和決勝小康的目標,展現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脫貧致富的精氣神,以及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除序曲和尾聲之外,全劇共分三幕。序曲《我們的家園》以交響合唱的形式唱出「我們的家園」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幕《甜美的家園》將「十七棵松」的真實故事搬上舞臺,以人物情感推動搬遷,謳歌紮根農村的基層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精神;第二幕《不舍的家園》以修路築橋為主線,凸顯了黨群一體,共同努力,破天塹為通途的信心和決心,劇中的「阿妹戚託小鎮」正是文旅融合助推精準扶貧的縮影;第三幕《愛的家園》從「退耕還草、綠化生態、出山入城」的角度講述扶貧故事,也展現黨員幹部用「情」和「愛」澆灌出的累累碩果;尾聲以主題再現的方式,共同歌頌我們的家園、美好的家園。
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突出民族聲樂藝術質樸和傳情的特色,充分發揮民族合唱親切細膩的優長,根據劇情發展,安排19首不同組合形式(獨唱、對唱、重唱、小組唱、合唱)和地域風格(江西、貴州、甘肅)的樂曲貫穿全劇。其中,運用了大量諸如「送郎調」「飛歌」「信天遊」等耳熟能詳、地域辨識度較高的民歌素材,以優美的旋律和清新的曲風為創作基準,用去繁從簡的配器手法,將大型民族管弦樂引入劇情,從而形成多元化和情境化的特色曲風。
在舞臺視覺上,設計師力圖以更加符合當今觀眾審美需求的當代戲劇觀念去詮釋和體現這部民族音樂紀實劇,經過反覆研討,最終確立運用抽象的屋簷及屋脊外形加以多媒體動態影像相融合來塑造時空變遷,整個車臺景立面用形式感較強的山巒和大地圖形肌理來烘託其上部的土地肌理,寓意著大愛與呵護。其車臺變化和舞臺形象空間的變化融入全劇的藝術節奏,形式簡潔而新穎,而這一主體視覺亦更為契合「家園」中「家」的深刻內涵。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