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老師面對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教育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張衛其
名師畫像:
張衛其,男,1972年11月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9年,高級教師,湖州市小語會副會長。浙江省特級教師、教育部課程改革優秀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首批教改先進個人、湖州市勞動模範。入選「南太湖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育領軍人才」「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養人選」,現任教於安吉縣第四小學。
致力於「樂學善思·樂教善導」的學導型課堂研究,成效顯著,出版專著有《張衛其談語文》《驛信》等。被上海、浙江、江蘇三省教研室聯合聘為「長三角小學語文學科專家」,被浙江省教育廳聘為「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材審查委員」,參與人教版和統編本《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的編寫,近年來,應邀赴新加坡、青海、黑龍江、上海、溫州等地開設公開課、講座百餘節(場)。
名師故事:
張衛其老師在教育行業深耕實踐將近30年,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和大半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其中「實踐、傳播、創新」這三個關鍵詞,完美詮釋了張衛其老師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探索歷程和卓越貢獻:
1.實踐:虛心留勁節,風雨不知寒
張衛其老師認為,「閱讀是思維運轉的過程,閱讀教學就是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過程。」為培養兒童的閱讀思考力,他以課題研究為依託,全身心投身課程改革實驗,先後進行了三輪課改實驗。
教學實驗第一階段:1995-2002年開展「如何使語言文字訓練到位」的研究。期間,張老師執教的《桂林山水》一課獲湖州市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在浙江省錄像課評比中獲得二等獎;撰寫的論文《用比較法教學〈貓〉》等發表於《小學語文教學》;課題成果獲市一等獎;多次開設市級公開課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於2000 年被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
在教學實驗的第二階段:2003~2009 年開展「小學語文『自探共研,適時訓練,隨機反饋』教學模式」的研究。他發現在語言文字的過度的形式訓練中,造成了語文教學中人的個性、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的缺失,對此,他開展了研究。為建構有效模式,他潛心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並虛心向同事、導師請教,簡約靈動的語文教學風格和「自探共研,適時訓練,隨機反饋」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在他的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張揚,學生的思維能力、言語能力得到了切實的發展。許多老師覺得他的課堂充滿著「思性語文」的魅力。他執教的《草船借箭》一課在浙江省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評比中獲一等獎。當時,評委老師都這樣評價:張老師的課堂教學打破了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學生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變「教師一言堂」「師生的單向交流」為「教師、學生的雙向交流」「教師、學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體化交流」;他著力打造目標簡明、內容簡要、環節簡化、方法簡便的簡約生態課堂,從而摒棄一切浮華和花架子,讓語文真正姓「語」名「文」。
2010年,張老師進入教學實驗的第三階段:致力於「兒童本位」的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他和老師們一起開發了導讀、主題探討等多種童書共讀課型。在他的影響下,課外閱讀、班級讀書會目前已經走進了鄉村學校,在安吉縣小學遍地開花。一大批學校都把「讀書節」作為每學期的「固定項目」,並成功實踐和開發了晨誦課、繪本課、導讀課、方法交流課、主題探討課等各種童書共讀課型,一大批學校開發了具有個性化的「兒童閱讀」校本課程。
他開展的「基於兒童本位的課外閱讀的實踐研究」,獲得市教研課題成果一等獎,並申報成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立項課題。開展的「區域推進兒童課外閱讀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申報成為浙江省教研課題。2019年世界讀書日,《中國教育報》刊發了他推廣兒童閱讀的專題文章《春光美如斯,正是讀書時》。此次抗「疫」期間,他帶領的省名師工作室成員開發的16節統編教材推薦書目導讀課,被浙江省特級教師協會、中國教師研修網、教研網選為「公益助力湖北教學前線」項目。
2.傳播:剛直凌雲志,虛懷不私偏
2010 年,張老師與學科團隊一起著手嘗試推進「學為中心」的「學導課堂」。也是從這一年起,他的教學主張「教師的教,不在給予,而在基於學情的相機引導」在全縣推廣實踐。為了幫老師們順利過渡到「學為中心」時代,他身體力行,平均每學期開設兩節示範課、聽課 100 節以上。從《學習單的編制和使用》到《學習單的優化策略》,再到《學導課堂的誤區和操作策略》,他的每一次講座都見證了把思考和實踐推向深入的漸進步伐。
他確立了「語言實踐為途徑,順學而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潛心打造「學導型課堂」,先後形成「學導型教學的目標體系」「學導型課堂的操作策略」等研究成果,並應縉雲、舟山、嵊州、溫州、上海、青海烏蘭縣、黑龍江黑河市等地邀請作展示。他在浙江省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評比中獲一等獎;課例被評為省教研室「天天公開課」優秀課例,還在新加坡教育部、華文教研中心組織的活動中開課。他的專著《張衛其談語文》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的論文被《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如何構建學導課堂》等35篇論文在《小學語文》等刊物發表。
他關注課堂,更關注課程建設。「課程意識、課程規劃、課程執行」是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三大核心問題。但一般教師的課程觀非常淡薄,要樹立青年教師的課程觀,首先得身體力行。他集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引導青年教師從課程建設的角度整體思考小學語文教學,引導青年骨幹教師先行實踐與思考。比如,自然形成的小班如何借用課程理念進行課程整合,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如何實現有效連接,根據地方特色如何建設學生喜愛的拓展性課程等。有關注才會有行動,有行動才會有收穫。在他和老師們的努力下,「綠動課程」「驛站課程」等一大批富有校本特色的語文拓展性精品課程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課程意識觀照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更具活力和張力。他主編近10萬字的校本教材《驛信》出版;同時多次參與人教版和統編本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地方課程教科書的編寫。
近幾年,他的多篇論文獲省教研室學科論文評比和全國小語專委會論文評比一等獎;代表浙江省參加第三屆江浙滬教學觀摩活動、第六屆華東六省一市教學觀摩活動;多次參加省教育廳「百人千場」送教活動;在教育部國家統編教材培訓中作教學建議專題講座。
3.創新:迎風更瀟灑,亮節益韌堅
要抓好學科建設,關鍵在教師;要抓好教師隊伍,首先得抓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張老師通過「培養制度與指導平臺的建設」,引領青年教師走合作發展之路。在合作中引領,在分享中進步,使教研團隊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教科研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對全縣教師產生了較強的輻射作用。
張老師的「分層培訓法」令人印象頗深。對於剛剛踏上工作崗位對課堂教學還缺乏了解的青年教師,他開展了「讓每位新教師有一次成功的課堂教學體驗」活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對新教師採取跟蹤式指導。要求新教師就同一教學內容反覆上,讓他們親歷上一堂好課的磨礪過程,並在第一學年學期末上一堂「亮相課」,讓他們逐步獲得「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夠把課上好」的成功感。對於已經逐步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他通過結對的方式進行指導,在結對活動中通過上示範課、作講座、現場教學指導等形式加強培訓。對於日趨成熟、有發展潛力的教師,他通過全縣層面的選拔,先後建立了三批次「小學語文學科研修小組」,除了個別指導,更要求研修小組成員在校內教研組開展體現校本教研特色的各類教研活動,將骨幹教師的研修與本校教師的整體提升緊密結合,發揮了指導組的最大功效。
他改變傳統教研模式,以工作室為平臺,通過成立名師工作組,校內指導;成立名師工作室,縣內結對;建立勞模創新基地,省內帶徒;搭建網絡工作室,全國輻射。
他的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影響力大,輻射面廣,結對老師教學獲獎成果豐厚:2人獲「省教壇新秀」稱號;2人在省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5人獲部級優課獎;6人獲市優質課競賽一等獎;2人獲省論文評比一等獎,13人獲市論文評比一等獎。他還主持了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學教師與校長培訓研究重點課題《「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推進機制的研究》,該研究建構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師實踐共同體創建與實施體系,有效促進了區域教師專業發展,課題成果獲浙江省一等獎。
實踐、傳播、創新,是張衛其老師專業發展的三個關鍵詞。唐代詩人韋應物說竹子「含露漸舒葉,抽叢稍自長」,紮根於竹鄉這片沃土,張老師也必能不斷拔節,和更多的小學語文人一道,看到小學語文教學更美的天空。
名師視角
對「好課」的理解
從「學」的角度來考量,好課應當是學生「樂學善思」的課堂。「樂學」是好課的首要特徵。首先得激發興趣,喚起共鳴,讓學生「想學」;其次得由淺入深,樹立信心,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再次得注重實踐,知行合一,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從而最終達到「樂學」。「善思」是好課的重要特徵。閱讀是思維的過程,閱讀教學就是訓練、發展思維的過程。好課理應是學生善於思考,發展思維的課堂。從「教」的角度來考量,好課應當是教師「樂教善導」的課堂。「樂教」是成就一堂好課的前提條件。對學生尊重人格、理解學習需求、賞識個性特徵、激勵內在潛能,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善導」是成就一堂好課的關鍵條件。核心素養的本質是「關鍵能力」,而非某種知識,因此只能培養,不可灌輸。教師就必須緊緊圍繞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思維能力的發展、審美與創造能力的提高,與學生構建學習共同體,將教學過程轉變為動態化的發展過程。教師的教,不在給予,而在基於學情的相機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