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推動vlog大爆發?丨YiMagazine

2020-12-25 第一財經

3月末,Jin小菌在上海參觀了一個很不錯的多媒體沉浸藝術展。他用手機的拍視頻功能拍了很多作品,然後對著鏡頭談了談自己看展感受、介紹了作品的背景信息以及觀展指南。

Jin小菌把這些素材剪輯成了一個7分多鐘的vlog,在微博上獲得了19.4萬次觀看和800多條評論。

有些網友留言,覺得Jin小菌的口述介紹部分很有趣,稱他是個「打比方詩人」,也有些人看了Jin小菌的這條短視頻後對展覽產生興趣。總之,Jin小菌注意到這些評論與他在抖音發短視頻時收穫的評論很不一樣。

Jin小菌是短視頻MCN機構Papitube的籤約舞蹈視頻博主,所以他在國內主流的短視頻平臺基本都建了自己的帳號。他在抖音上主要發布自己的街舞創作。評論區的大部分反饋都是 「跳得真好」、「你好帥」、「請問歌名是什麼」這類內容。

「抖音這類短視頻容易吸引粉絲,但vlog這類相對較長的視頻則更容易沉澱粉絲。」Jin小菌這樣看待抖音與vlog的差別。

作為 Blogger、Twitter、Medium 等平臺的創建者之一,Ev Williams曾有一句很經典的產品總結:「我們總是認為,網際網路是要讓人們做以前無法做到的新的事情。但實際上,人們只是想用網際網路做他們一直需要做的事情。」

「個人表達與分享」應該就屬於這類永恆的用戶需求。vlog是視頻博客(video blog)的一種縮寫,也就是用視頻的方式來記錄自己所見所想。文字博客在2004年到2008年左右曾是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的一個重要內容產品類型,但140字的微博的出現,很快取代了博客的地位。抖音則在兩三年裡一直堅持15秒的時限。從微博到抖音,「更短」似乎更匹配以碎片化為特徵的網際網路內容分享場景。

vlog儘管仍屬於短視頻的範疇,但用戶對這種類型的視頻內容的時長理解,至少在1分鐘以上。它真的可以從其他短視頻類型那裡搶奪更多的用戶嗎?

大疆的一款口袋相機脫銷了

2018年11月末,大疆發布了它的第三款消費級產品——官方售價2499元的靈眸Osmo Pocket口袋雲臺相機。這款體積只有錄音筆大小、乍一看很像是「一根自拍杆+簡易GoPro」組成的手持相機,因為具有很強大的視頻拍攝能力,很快就在社交網絡上贏得「vlog新手的最強裝備沒有之一」這樣的評價。加之一些試水vlog的明星也推薦了這款自拍神器,Osmo Pocket甚至一度脫銷。上市四個多月,京東商城消費者對這款商品的購買評論已累計超過80萬。而Osmo Pocket的上市與熱銷也推動了創投圈對於vlog市場的積極判斷。

「這件事說明已經有很多人開始進入vlog的創作層面,」BAI董事總經理汪天凡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分析說,「我覺得2018年應該是『vlog創作者元年』,而2019年則可能是『vlog用戶元年』——看這些vlog視頻的用戶今年會爆發。好內容是需要鍛鍊和沉澱一段時間,然後端到用戶面前。」

這兩年,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都在針對攝像頭的功能性不斷升級迭代,視頻拍攝環節的門檻被大大降低。抖音的出現以及迅速躥紅,對短視頻的UGC(用戶原創內容)市場起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已經有意識抓起手機、隨時隨地拍攝他們認為有趣的事,然後上傳到抖音。

Jin小菌第一次接觸vlog是在去年夏天。當時15秒豎版短視頻在抖音的帶動下已經非常火,但他判斷這種視頻形式可能達到了它的成熟期,內容創作者想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必須不斷探索未來的趨勢,而vlog或許會是下一個「井噴」的產品,如果能趁著上升期早早入局,對獲得人氣是非常有利的。

於是,Jin小菌開始在微博、VUE、B站等平臺發布vlog作品,他用vlog這種形式更多是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比如旅行、探店。Jin小菌理解,vlog是短視頻的升級,在原先的基礎上更個人化、更富有細節,「原創短視頻的內容作為核心,再把前因後果都理出來。」

2012年vlog首次出現在YouTube上,以凱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為代表的vlogger們在海量的原創視頻中開闢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算得上是「vlog第一人」的凱西·奈斯塔特,在YouTube上已發布了將近500條vlog作品,內容包括體驗阿聯航空頭等艙、如何像他一樣製作vlog、瘋狂的德國水上公園等,很多作品獲得了百萬或千萬的觀看量級。

「在北美,vlog一出來大家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它。我們不需要非得界定究竟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vlog。」2015年在加拿大留學的孫東山喜歡看一些燒腦、有內涵的短視頻,他注意到YouTube的Trending Page總有幾個vlogger「霸榜」,好奇心驅使他點開了凱西·奈斯塔特的作品。孫東山後來成了一個拍攝vlog的KOL,並第一個在中國開始推動vlog。

創立於2016年的短視頻拍攝剪輯工具VUE,在經歷幾個重大版本迭代後,目前已經是 「vlog」這個視頻類型標籤之下最有代表性的短視頻社區平臺。VUE Vlog的創始人鄺飛認為,一個人拍攝的東西只要是分享了他的真實經歷和感受、有個人特點在其中,他就是一個vlogger,視頻是否精緻是次要的。

打開VUE的 「推薦」頁——它也被設計為「永遠刷不到底」的信息流模式——旅行類的vlog仍然是數量最多的,但其他主題也正在慢慢進入其中,從起床、做飯、化妝穿衣指南到參加聚會、旅行、探店。這些主題,同時也大量出現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短視頻和其他垂直內容分享平臺。

如果一個作者更願意把一段視頻稱為之vlog,他的理由往往是:這些片子「更有內容」和「品質更高」。

Jin小菌認為,粗製濫造的鏡頭語言和流水帳式的視頻內容,不可能吸引到粉絲去認可自己的人設。他把vlog的拍攝製作過程稱為「創作式記錄」,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增強作品的內容性」。

孫東山也提出,vlog是短視頻中「門檻最高」的一種類型,這與寫一部短篇小說——小說創作中最難的一種,基本上是一個道理。本質上,vlog算是一種小型紀錄片,它要包含完整的敘述邏輯、緊湊的剪輯節奏以及豐富的信息量。vlogger們為了維持人設的熱度,也還需要保證更新節奏,這對他們的創作能力也提出很大挑戰。

於是,「如何在保證成片效果的同時還能不斷降低製作門檻」——這正是當下一批vlog短視頻平臺持續擴大用戶量的一個核心思路。

讓更多人上手製作vlog

幾年前,還在豌豆莢做產品經理的鄺飛,和其他兩位VUE創始人因熱愛旅行而結識為好友。他們一同去過非洲、冰島、墨西哥等地,三個人都喜歡拍照而後分享到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他們注意到,雖然用手機隨時隨地拍視頻這件事已變得相當普遍,世面上也不缺乏支持視頻分享的社交平臺,然而手機端好用的視頻製作工具卻並沒有同期出現。

「我理解的視頻製作,是產生拍攝的念頭、製作出來、分享出去、形成反饋討論的全流程。很多人已經有了視頻拍攝的意願,我們希望可以做的,就是幫助用戶做出好看的視頻。」鄺飛說。

2016年6月,VUE 1.0版本作為一款手機視頻剪輯工具對外發布。鄺飛團隊想到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讓那些從來沒接觸過視頻拍攝和剪輯的用戶可以迅速上手完成一段10秒的短視頻——只要在手機相冊選擇4幅照片,VUE就會把它們合成為一段10秒鐘的短視頻。4幅照片就相當於4段2.5秒的「固定鏡頭」。

VUE的創始團隊成員中,有一位在電影行業從事後期製作的專家,他的任務就是從專業角度不斷優化和豐富視頻濾鏡功能。

有了鏡頭切換,又有了各種濾鏡,再選擇背景音樂和模板字幕,整個剪輯操作只需要幾分鐘,一段10秒鐘的短視頻瞬間就獲得不少「大片」效果。

彼時,微信對視頻的拍攝和分享能力還很有限,只有一個在微信聊天窗口內「長按拍照快門可拍8秒視頻」的功能。2016年12月更新的微信版本,第一次允許用戶在朋友圈發布10秒短視頻。這一突破,也推動了VUE國內用戶規模的第一次爆增。

事實上,在給天使輪投資方真格基金提交的商業計劃書中,VUE已經在自己的應用中規劃了「社區」功能,也就是要自建一個短視頻的分發渠道。然而這個產品思路卻在正式上線的版本中被廢棄了。

「假如一個用戶沒有入門,拍出來的東西不具可看性,即使分享出來,社區質量不高也會影響大家的積極性。」 鄺飛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解釋說,VUE最初放棄社區功能,是不想讓不成熟的視頻內容影響用戶的觀看體驗。

此後,在長達兩年半的時間內,VUE這款App始終保持著「短視頻拍攝剪輯工具」的單純屬性。

「部分剪輯產品會走入『加功能』的誤區,這並不代表用戶做視頻就更容易,過多的功能反而會干擾用戶的判斷。」汪天凡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說。BAI在2017年初領投VUE的Pre-A輪融資。半年後,VUE又獲得愉悅資本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17年上半年,社區板塊被VUE以一個單獨App的形式對外發布,這個名為Footage的App成為VUE對於短視頻社區的「試驗田」。

「之前我們擔心的那些事情,比如我們用戶到底會拍出什麼樣的內容、他們會如何自發地使用我們的社區產品,以及我們在技術上如何去理解這些用戶發布的內容——Footage獨立跑了一年,它的意義就是做技術積累和用戶行為觀察。」鄺飛說。

Footage裡的視頻很精美,但內容性不太好——這是VUE團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觀察體會。於是,「如何幫助已經入門的用戶製作出更有內容性的視頻」就成了VUE在工具這條路上,為自己設立的第二個裡程碑。

這個階段,VUE的思路是分兩步走:一步是製作工具更像一部「傻瓜相機」,只要執行傻瓜式的操作流程就能做一部效果優異的視頻;而另一步則是讓專業的製作者覺得它更專業。所以,除了增長更多的剪輯功能模塊、更多DIY字幕和特效之外,VUE還設計了一些主題套件,比如「旅遊」套件,幫助用戶只需要執行一些非常簡單的操作——從手機相冊裡選擇一些素材,就能一鍵自動生成一個非常具有「遊記」氣質的片子。

「最終的效果,就是要讓用戶不需要理解專業剪輯是什麼意思,自然而然就能做出符合我們vlog社區內容傾向性、因此也會受到歡迎的視頻作品。」鄺飛說。

2018年7月,VUE上線了2.0版本,更名為VUE Vlog的同時也在主站首次推出了社區功能,而Footage則宣告使命終結。從「短視頻製作的首選工具」到「國內最大的vlog分享社區」,VUE花了兩三年時間才逐步完成了產品的戰略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VUE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發展社區的同時也在持續優化「站外分享」的用戶體驗,比如在微信環境下,利用小程序來分享VUE製作的短視頻,以保持視頻原有的高清畫質。

按照鄺飛的說法,往後的用戶,很多人會先以vlog觀眾的身份知道了VUE,然後又成了一個vlogger,最終成為VUE的用戶——如此正向循環是目前VUE持續擴大用戶規模的主要方式。

vlogger的職業化和圈粉都是難題

「現在事實證明,國內70%至80%的vlogger都已經到我們這裡安家了。」在鄺飛看來,「人」是運營好一個vlog社區的核心,「所以我們的產品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不管讓你看內容也好,或者是對話題產生興趣,最後其實都是往『人(vlogger)』那裡去引導。」

這和抖音的運營邏輯不同。

如果說vlogger在圈粉的問題上會更強調人設,而後者仍屬於內容分發平臺——通過一套分發機制,把內容推給不同的用戶,觀眾規模觸達一定量級,推薦量也會隨之升級。但是從視頻創作者的角度,每條視頻可以獲得哪些粉絲則是隨機的,而觀眾用戶打開抖音後,會習慣性地直接在首頁刷刷刷,對作者的關注度有限。即使KOL擁有一個不錯的「關注數」,但真正從關注列表進入作者主頁的用戶非常有限。所以,抖音的運營一直是以觀眾收看興趣為導向,而非「作者」導向。

孫東山曾在2018年初預測過娛樂明星會掀起拍攝vlog的熱潮,但事後在微博上升級成vlogger的明星的數量,還是大大超過他的想像。孫東山的觀點是,明星身份的vlogger們過早入局,導致絕大部分vlog流量都被明星輕鬆拿走,素人vlogger則很難獲得充分的發展機會。在這一點上,中國vlog圈表現的特徵的確與美國的情況正好相反。

此外,孫東山還提及,國內目前相對知名的那些頭部vlogger們,其實每個人都很有「背景」——他們中有些人是自帶流量的「老網紅」,也有熱門綜藝的編劇,而孫東山則是影視傳媒專業出身。從這個角度來說,最終真正有機會成為職業化的vlogger,仍是少數人。

鄺飛則給VUE上的創作者畫了三個圈——第一圈是所有想拍視頻的人,第二圈是在那基礎上想精進技術的,最裡層的第三個圈才是一小部分想做專職vlogger的人。「我們目前主要服務的是最外圍的第一第二圈的人,用更加智能簡單但更為專業的工具去幫助他們用視頻記錄生活。」鄺飛說。

Jin小菌用來拍攝vlog的裝備,包括一部GoPro、一臺Sony黑卡6相機和一部iPhone手機。每去到一個地方,他會很用心地挖掘各種冷門但有趣的信息,並且從拍攝製作的第一步開始,就會站在粉絲的角度去精心策劃選題。

「過去把新的石頭丟出去可能會有一萬個人回應,現在再丟出去石頭,雖然還是會有人來看,但量級變少了,因為這個池子裡到處都是石頭,把整池的水都給分散了。」在Jin小菌看來,vlog儘管只是剛剛經歷了「製作者元年」,但壞消息是用戶的關注度已經不如過去那麼集中,而一條短則3分鐘,長則15分鐘的vlog,在短平快的時代,首先將要挑戰的就是如何讓觀眾把視頻看完。

作為平臺方,VUE想通過「頻道」這個維度,一方面幫助vlogger們更容易地「找選題」,同時也給社區的觀眾從興趣推薦的角度,儘可能提供有吸力的觀賞主題。目前已經被列出的幾十個頻道中,「旅行」這個最大的vlog分類,按一些熱門地區又被進一步拆細;此外也包括圍繞吃喝玩樂的探店、吃雞遊戲視頻、無人機航拍、美食教學等各種維度的細分主題。

然而這些維度對於網絡視頻觀眾來說早已不算陌生,因為別的視頻平臺也存在相似的內容分類。各平臺身處內容同質化的競爭局面,至少目前來看,並沒有哪家已經明顯勝出。

截至2019年3月,VUE的累積註冊用戶超過1億,月活用戶在七八百萬。而它背後的運營團隊目前只有20多個人,他們計劃在今年要調動更多精力投入到對「第二圈用戶」的培養當中,團隊規模也考慮再擴大一倍。然而VUE的發展現狀,並不意味著vlog已然成為一個明確的風口,畢竟抖音類短視頻的熱潮還未退去,而國內最大的短視頻UGC平臺——團隊規模已超過8000人的快手,核心玩法也是強調創業者的人設。

在玩人設上頗有心得的快手,過去一年最大的平臺成就,反而是直接搞起了「直播」——讓那些「老鐵」們以更加實時、不加修飾的方式,向粉絲們直接展現自己的三觀,平臺方當然也從中直接增加了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

相比之下,強調內容格調的vlog,距離收穫更多的觀眾以及平臺商業變現仍然有一段漫長徵途。未來,也許只有與「接地氣」這三個字做和解,vlog才有可能成為全民共同參與的短視頻產品。

相關焦點

  • 女遊vlog⑦丨扎染DIY探店,這裡的染料竟然是板藍根?
    女遊vlog⑦丨扎染DIY探店,這裡的染料竟然是板藍根?新女報、上遊時尚特別開設視頻欄目「女遊vlog」,以女性的視角,去探索這座城市的驚喜,去挖掘吃喝玩樂的花花世界。板藍根竟然還能做染料?在觀音橋紅鼎國際B座,有一個扎染體驗店,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紫甘藍、洋蔥柿子等各類植物變成染料,製作成衣服、包、鞋等各種布藝品。
  • 乾貨丨新手如何拍出與眾不同的vlog?手把手教學大公開!!
    鹿鹿相信應該有不少寶寶都想嘗試拍攝vlog,只不過都是新手小白,無從下手!沒關係,今天我會把我知道的vlog小技巧分享給你們😎在開始學習拍攝vlog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知道vlog到底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 vlog是什麼意思 vlog正確讀音
    vlog是什麼意思?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拍vlog,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所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vlog的意思和讀法,感興趣的就點進來看看吧。2009年,Vlog被收錄進韋氏大詞典。 2012年,Youtube上出現了第一條Vlog。截至2018年01月19日,Youtube平臺上每個小時就會誕生2000條vlog作品。2018年,Vlog概念逐漸走入中國,許多明星、個人視頻創作者均開始拍攝Vlog,每個人都可以成為Vlogger,Vlog開始走進大眾生活。
  • 網易有道詞典2019年度十大熱詞:Vlog、PUA等上榜
    vlog全稱是video blog(視頻博客),創作者一般通過自身視角記錄日常生活片段,並將這些片段拼接成1至10分鐘左右的視頻日誌,沒有刻意展示的故事和情節,卻是一種表達意見和展示生活狀態的方式。vlog在國外誕生於2012年,2017年進入國內。
  • 網易有道詞典2019年度十大熱詞:Vlog、AirPods上榜
    而推動vlog在網易有道詞典的搜索量增加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網民對於vlog正確讀音的熱烈討論。對此,網易有道詞典app內,也給出了vlog的正確音標 [vlɑɡ]及真人發音。vlog全稱是video blog(視頻博客),其創作者(vlogger)一般通過自身視角記錄日常生活片段,表達個性。這種博客模式於 2012 年誕生於國外,並於 2017 年開始進入國內。 2019 年,Vlog在國內以一種「短視頻」記錄形式被觀眾所熟知,並在這一年裡正式爆發。
  • Vlog(視頻博客)登頂網易有道詞典2019年度十大熱詞榜首
    YouTube 官方對 vlog定義,vlog全稱是video blog(視頻博客),其創作者(vlogger)一般通過自身視角記錄日常生活片段,並將這些片段拼接成1~10分鐘左右的視頻日誌,沒有刻意展示的故事和情節,卻是一種表達意見和展示生活狀態的方式。  作為舶來品,vlog在國外誕生於2012年,2017年進入國內。
  • vlog是什麼意思 vlog是用什麼拍的哪種設備比較合適
    最近總能在社交平臺看「vlog」,雖說大家都知道是拍攝視頻的,但是很多人還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麼視頻,vlog是什麼意思呢?vlog是用什麼拍的?vlog是什麼意思  vlog的意思是視頻日誌,視頻博主通過vlog記錄自己的日常,可以很長,也可以是很短的一段,一些vlog博主還會在視頻中添加音樂,文字等,vlog不僅局限於某一平臺,多見於微博,抖音等。簡單來說,vlog就是用視頻來拍日誌,記錄一天或一段時間的生活。
  • 中文播客的進化之路 |YiMagazine
    創辦於2013年的《大內密談》是目前聽眾最多的中文播客之一。如果把播放量等同於微信訂閱號的閱讀量,它早就該成為一個收入不菲的自媒體。但直到2018年,《大內密談》才演化成為一家以盈利為目標的公司。《大內密談》的主持人相徵和CEO miya。該節目獲得2013年蘋果最佳新播客獎。
  • 保姆級 vlog 教程:你的第一支 vlog ,不難剪.
    vlog 就是一種視頻日誌,記錄你生活中真實發生的點點滴滴。不論是學習、旅行、上班,還是聽音樂、睡覺、吃飯.只要你想,都可以拍成vlog。👉第一次拍vlog,要拍點什麼?首先,要搞清楚 vlog 的類型,主要分兩大類:一是以時間為緯度。
  • 留學生Vlog表白長沙:隔離十四天,愛上一座城!
    原創 長沙發布 長沙發布這兩天小布報導了CZ3002次航班留學生拍攝的vlog咚咚咚,「您的晚餐到了」「您的早餐到了」▲美味的飯菜,把遊子的胃照顧得妥妥帖帖▲謝謝你們的辛苦守護戚妙說:「儘管足不出戶,我也能感受到長沙的善良,嘗到她的美味,擁抱她的愛。因為有你,天下之大,山高水遠,長沙就是我的家。」
  • 從歐陽娜娜到燃燒的陀螺儀,vlog出圈用了幾步?
    「燃燒的陀螺儀」是民航飛行員,會不定期在西瓜視頻等平臺上傳記錄自己生活的vlog,獨特的拍攝風格加上些許的神秘感,讓他收穫了大票粉絲。 雖然只有56秒,但在視頻呈現上,快速的剪輯將這些鏡頭完美地銜接在一起,使得這條vlog在保證信息密度的同時,兼具強烈的節奏感。這種節奏與消防員的職業形象非常匹配:快速、乾淨、有效率。既能體現出消防員這個角色的戰鬥力,也能讓觀眾了解並沉浸在視頻表達中。
  • 歐陽娜娜同款vlog怎麼拍?原來vlog的製作一點都不難!
    如今,vlog已經成為當下最新潮的記錄生活方式了。vlog是視頻博客(Video blog)的簡稱,主要是用視頻來記錄生活。 今天大叔就來介紹一下vlog的製作過程,教拍你出自己的專屬vlog,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 vlog,meme,gif...到底咋讀不尷尬?
    vlog 全稱為 「video blog」,意為「視頻博客」。在牛津字典中,vlog的發音為:vlog /vlɒɡ /。因此想正確發音vlog,只需取「video」一詞中「v」的發音代替「blog」中的「b」就可以啦。其實關於「vlog」怎麼讀的疑問在外國也掀起過討論。對於這些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新造詞,在沒有特地去了解的情況下,大家的確會或多或少不敢大聲念出來,即使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朋友們也是如此。
  • vlog,meme,gif……到底咋讀不尷尬?
    今天,「vlog」一詞喜提兩個熱搜。眾多的微博網友圍繞「vlog」一詞的讀法展開了討論:還有各種自我發揮的,帶著鄉音的,小編只能說:而其實熱搜裡女星歐陽娜娜的發音是正確的。vlog 全稱為 「video blog」,意為「視頻博客」。在牛津字典中,vlog的發音為:vlog /vlɡ /。因此想正確發音vlog,只需取「video」一詞中「v」的發音代替「blog」中的「b」就可以啦。其實關於「vlog」怎麼讀的疑問在外國也掀起過討論。
  • vlog是什麼意思,怎麼拍vlog日常視頻才能獲得大流量
    而作為VLOG的形式也成為很多喜歡手機拍視頻的愛好者日常創作的一種方式,而且也能分享你我生活中、工作中、旅行中等等方面的一些樂趣,所以VLOG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記錄和人產生好奇、共鳴以及知識學習以及經驗分享等形式呈現!
  • vlog是什麼意思,拍攝vlog現在很火,我們如何拍攝好日常vlog
    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聽到有人提起vlog,那麼vlog是什麼意思那,我們如何拍攝好自己的vlog,一起來看一下把!vlog其實是video blog的縮寫,從表面意思我們就能明白,是視頻博客的意思,之前我們通過文字圖片記錄日常生活,然後發布到博客上面,現在vlog把文字和圖片替換成了視頻,我們簡單理解就是,我們用視頻來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
  • 抖音vlog怎麼拍?一看就會一學就出效果,五分鐘學會拍抖音vlog
    在抖音,最能體現真實的視頻變現手法,莫過於「vlog」。vlog在抖音持續走紅,許多創作者通過vlog視頻,大吸了一波粉,帳號各方面權重也大有提升。而抖音vlog,就是通過視頻的形式,把這些有趣的、有愛的、能引起大眾共鳴的生活點滴,變現在大眾的眼前。二、為什麼vlog能在抖音火爆?還是那句話,「貴在真實」!
  • 居家成就解鎖全攻略,vlog/plog活動火熱進行中
    這裡是一份「居家成就解鎖全攻略」解鎖全成就的人還能獲得神秘獎品哦 如果你想解鎖全成就,獲得神秘獎品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本該開學的日子,我們沒能重聚學校每天通過屏幕「雲」上課即便如此,上進的意志也不會丟失居家上網課的日子裡
  • 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全國vlog公開課湖大站圓滿結束
    vlog公開課現場。3月20日,以「為vlog提供內容與形式上的支持與幫助」為主題的全國vlog公開課在湖南大學舉行。本次公開課旨在推動湖南文化產業朝新媒體時代新風口邁進,培養孵化優秀的vlog內容創作者,深入學生群體植入文化產業概念,初建新生文化產業力量,推動湖南VLOG文化產業圈的形成,鼓勵在校大學生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領跑網際網路內容生產業的新品類,創造新的產業價值。
  • 半小眾的vlog開始爆發,井越憑藉什麼成為國內初代vlogger?
    微博Vlog官方發出正式召集令,降低達人成為微博認證Vlogger的門檻,認證Vlogger能享受微博在官網露出、流量曝光與商業變現等方面的扶持。B站也強調 Vlog 在未來會是其重要的內容載體。所有的Vlogger都號稱是在記錄自己的生活,而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