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江有個叫儒裡的地方,這裡的人多羊的吃法研究的非常的透徹,每逢節日的時候這裡的人們都會準備各種羊肉製成的菜餚,每一道菜都體現了儒裡人的做飯技藝,其中有一道菜叫「炒羊毛」引起我的注意,誰不知道羊毛可以拿去做衣服、賣錢,還真沒聽說能吃呢,當看到這道菜的真面目讓不由得笑了。

這道菜的名字確實讓人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真正的樣子是一碗羹,相信第一次聽到這個菜名,沒有一個人會信,儒裡人把豆皮切得像羊毛一樣細,把它比喻成羊毛,所以說才有了「炒羊毛」這道菜。我有幸見識了這道菜的做法,今天在這裡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也有機會吃一次「炒羊毛」。

做法:先把薄豆腐皮切成細絲,自然是越細越好,切好後再切點嫩豆腐絲,切好後用清水泡起來備用。把配料金針菇、海鮮菇用水焯一下撈出來自然瀝乾,把鍋中加羊湯燒開,再倒入豆腐皮絲和豆腐絲,接著把兩種配料倒進去,打一個蛋清(不要蛋黃),再加入鹽、雞精調味,最後一步勾芡最為重要,澱粉水加進去後要不停的用勺子圓底部分攪動,20秒後出鍋,一碗俗稱「炒羊毛」的豆腐羹就完成了。

儒裡把豆腐羹叫成炒羊毛,其實只是一種玩笑一樣叫法,後來在電視一說菜被大家知道。這道羹喝到嘴裡口感非常的好,真的找不到一個特別恰當的詞去形容,用羊湯燒羹恐怕也只有這裡人才會吧,我去過這麼多酒店從來沒遇見過這種燒法,也確實讓我的思想得到了改變,在這個空間中的某個角落可能還有更多不知道的美食等著人們去發現。

在我看來很多湯和羹的燒法都一樣,只是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像這個地方的這種特色燒法真的第一次見,也是第一次聽說。朋友在您的家鄉有哪些名字聽著怪味道很好的美食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讓您家鄉的美食讓更多人了解。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