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本義指苦菜,《詩·唐風·採苓》:採苦採苦,首陽之下。
又為黃藥也,其味極苦。
轉注為苦菜之苦。五味之一,與甘相對,此南方之味也,可養氣。明·劉基《苦齋記》: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又轉注為勞苦之苦。《詩·邶風·凱風》:母氏勞苦。《呂氏春秋》: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白居易《觀刈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亦轉注為痛苦之苦,杜甫《石壕吏》:婦啼一何苦。
再轉刻苦,白居易《與元九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
還有困苦、受困之義,《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又特指病痛,《呂氏春秋·遇合》:自苦而居海上。
又有恨、怨嫌之義,如苦竹哀絲謂怨苦之情發於管弦;苦毒為痛恨之義。《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
苦,,又指有耐心地,盡力地,如苦勸、苦口婆心、苦心孤詣。張籍《橫吹曲辭•關山月》:隴頭風急雁不下,沙場苦戰多流星。可憐萬國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
所謂辛苦,原指味道辛辣且苦,後喻艱難困苦,令人疲倦之感覺。民國著名詩人、文史學家,與夏丐尊、陳望道、李次九並稱為國語教育改革「四大金剛」的劉大白有一首詩《田主來》:一聲田主來,爸爸眉頭皺不開。一聲田主到,媽媽心頭畢剝跳。爸爸忙掃地,媽媽忙上灶:「米在桶,酒在壇,魚在盆,肉在籃;照例要租雞:沒有怎麼辦?——本來預備兩隻雞:一隻被賊偷,一隻遭狗咬;另買又沒錢,真真不得了!——阿二來!和你商量好不好?外婆給你那隻老婆雞,養到三年也太老,不如借給我,明年還你一隻雄雞能報曉!」媽媽淚一揩,阿二唇一翹:「譬如賊偷和狗咬,憑他楦得大肚飽。別說什麼借和還,雄雞雌雞都不要。勤的餓,惰的飽,世間哪裡有公道!辛苦種了一年田,田主偏來當債討。大鬥重秤十足一,額外浮收還說少。更添阿二一隻雞,也不值得再計較!賊是暗地偷,狗是背地咬,都是乘人不見到。怎像田主兇得很,明吞面搶真強盜!」媽媽手亂搖:「阿二別懊惱!小心田主聽見了,明年田腳都難保!」
佛教四諦即指苦、集、滅、道。佛家雲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其中五陰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蘊。五蘊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