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注】3 年前,MOOC 被當作改革教育的大事。但今天,已經沒什麼人在談 MOOC 改變教育了。與此同時,在 MOOC 的發源地美國,這個名字也逐漸冷了下來。那些宣稱要做 MOOC 的教育機構、創業公司裡,商業上最成功的還是專做職業培訓的 Lynda。曾經試圖改變大學教育的平臺,依然沒能繞開和傳統大學的競爭。網際網路改變教育,還得再等等。本文轉自好奇心日報,作者徐弢、崔綺雯、謝若含。
MOOC還是沒能解決完成率和收入的問題。
上月,美國的三大 MOOC 平臺之一的 Udacity 以「優達學城」的名字正式進入中國。
而更大的兩個教育平臺 Coursera 和 Edx 則分別在 2013 年先後通過與北大、清華、交大等高校的合作進入中國。
至此,那個被《時代》周刊封面報導稱為改變大學的新東西 MOOC(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全都來了中國。
但在 Udacity 的發布會上,改變大學教育已經不再是宣傳重點。打開專門為中國市場準備的新網站優達學城,「註冊」以外最顯眼的是付費的「納米學位」,吸引你註冊的宣傳語也是「在職場上更進一步,成為被全球領先企業認可的技術精英」。
來發布會捧場的京東高管談的是自己會優先考慮拿了很多納米課程的應聘者,和一般培訓課上來站臺的企業主一樣。
Udacity 的變化並非個例。Coursera 和 edX 在過去一年間也取消了原本提供的免費學位認證服務,付費認證證書越來越貴。這種付費認證證書也被三大 MOOC 平臺當作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自從網際網路誕生,通過它改造大學的嘗試就沒怎麼停過,錄製教學視頻放到網上的公開課也曾熱過一段時間……但這些都一直不溫不火,直到 2011 年,史丹福大學將他們熱門的計算機課程放到了網際網路上。
當時斯坦福選了三門計算機課,讓校外的學生免費註冊學習。第一門課叫做「人工智慧入門」,講課的就是 Google 無人車的負責人 Sebastian Thrun,因為名校和名人效應,話題還是人工智慧,註冊的學生一下就衝到了 16 萬人。
後來被稱為 MOOC 的新一輪在線教育嘗試就這麼開始了。斯坦福這門線上課程結束還不到一年,Sebastian Thrun 就創辦了 Udacity。另一位開設人工智慧課程的斯坦福教授吳恩達則聯合創辦了 Coursera。
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學也在 2012 年聯手做了一個 edX 的開源 MOOC 平臺,讓自己的大學課程在上面獨家展示。和前兩者不同的是,edX 是一個非盈利平臺。
頂級的風投機構也被吸引過來了,Google Venture、Andreesen Horowitz 以及 KPCB 成為了這幾家 MOOC 平臺的投資方。三家 MOOC 平臺籌集的資金達到了 2.66 億美元。
這股風潮也吹到了國內。
大部分國內 MOOC 平臺,都是 2013 年到 2014 年建立的,例如果殼的 MOOC 學院、開課吧、清華大學做的學堂在線,網易做的中國大學 MOOC 等等。
在模式上,國內的 MOOC 平臺跟美國的略有差異,他們似乎傾向於更快地將現有的平臺上的內容引入。
例如果殼 MOOC 學院沒有和高校合作內容,而是直接接入現有 MOOC 平臺的課程,等於是給合作的平臺方做推廣;
網易雲課堂在引入 Coursera 的課程外也自製內容;而像清華大學投資成立的學堂在線是以 edX 平臺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時代》周刊 2012 年 10 月 18 日封面的那篇《大學已死、大學永生》可以代表當時外界對 MOOC 的期待。
文章開頭便是一個正在參加考試的 11 歲巴基斯坦女生,差點因 YouTube 被政府封鎖而耽擱了在線考試的故事。
MOOC 不僅是商業產品,還被寄希望於打破教育資源的不均,讓每個能連上網際網路的人都能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
同年,Inside School Turnarounds 的作者、前《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蘿拉·帕帕諾(Laura Pappano)在《紐約時報》上撰寫的一篇文章《MOOC 之年》中表達了同樣的期待。
「我們能看到這麼一天,你可以在最好的線上課程,世界上最好的教授那兒獲得你的大學學位——斯坦福的計算機課程,沃頓商學院的創業課程,布蘭迪斯大學的倫理哲學課,愛丁堡大學的文學課,只需要付很少的證書費用就可以了。這將會改變教學,學習和交互整個過程。一整個新世界正在打開,而每個人都要學著去接納了。」
一度,大學看上去似乎也被改變了。包括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諸多名校都開始參與進來。不只是在 MOOC 平臺上開課、做 MOOC 平臺,國內一些大學還開始給異校學生進行學分認定。
但今天,已經沒什麼人在談 MOOC 改變教育了。與此同時,在 MOOC 的發源地美國,這個名字也逐漸冷了下來:
坐在電腦前就可以獲得世界上最好大學學位的夢還很遙遠,而 MOOC 平臺的遇到的問題卻一個比一個現實。
首先就是賺錢的問題,免費課程能聚攏來人氣,卻不能來錢。但優質的課程內容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進行拍攝製作、審核,再加上帶寬費用,成本本來就不小。
根據 Coursera 公布的 2014 年數據,只有 5% 的註冊用戶會完成課程。
當完成率太低的時候,就沒法帶來足夠多的低價認證數量。它們的課程認證開始面向更少數的用戶,向每人收取更多費用。
所以,MOOC 平臺就在運作了一年多之後開始用付費認證,付費課程,減少免費課程作為調整方案。
而本來會給用戶提供免費課程認證證書的 Coursera 和 Udacity 在 2014 年都停止了免費認證服務。隨之而來的不僅有從 29-949 美元不等的認證證書課程,部分的課程還砍掉了免費學習的視頻。
Udacity 上個月帶進中國的「納米學位證書」也不便宜,980 元/月。
在國內,MOOC 平臺的賺錢方式也是類似:課程認證費、付費課程,學堂在線還有專業認證費。而果殼 MOOC 學院,因為做的是給其他的在線課程平臺導流分成,但同時自己也想做學習者的社群,但因為人數不那麼多,想要拿廣告費也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 MOOC 的產品交互上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很難實現實現有效的溝通,對於學生的進度的激勵和把握也缺少機制上的促成。」創新工場的投資經理張麗君告訴《好奇心日報》,這也讓目前的 MOOC 產品的課程完成度大打折扣。
如果通過看視頻寫作業的方式用戶也無法完成課程,指著用戶的課程認證費用作為收入的話,那麼收入並不是一個很樂觀的選擇。
那些宣稱要做 MOOC 的教育機構、創業公司裡,商業上最成功的還是專做職業培訓的 Lynda。
跟 2012 年崛起的三大 MOOC 平臺不同,Lynda 上的所謂的「教師」其實是各行業內熟悉一門技能的人,他們製作攝影、編程等實用技能技術的教課視頻並在 Lynda 上賣,用戶每月需付費至少 25 美元。
一開始就收費的模式幫助 Lynda 從 2012 年的營收達到 1 億美元,最終在 2015 年的收購價格達到了 15 億美元。
從後來的付費課程,到新近兩年開始做的付費認證證書,國外的三大 MOOC 平臺在發展方向上逐漸向 Lynda 靠近:給內容付費。
在國內,新一波 MOOC 產品也都效仿了 Lynda 模式,直接把在線教育做成了 IT 技術教育產品,而且直接從課程上收費。
像 51 CTO 學院和極客學院原本都是 IT 技術分享社區,轉型做 IT 付費教育,企業的技術人員製作付費課程採取分成的方式在平臺上賣課程。前者的單價課程是從免費到幾百元,後者則賣 260 元/年的培訓課。
從去年開始,這兩家還去做了單價上千元的培訓班。以 51 CTO 學院為例,去年做了單價 3、5 千元的培訓班,時長 4 個月,除了開課老師外,還有幾名教輔人員在 QQ 群內輔助答疑,最多可達 15 名,據說可以達到 24 小時。
51 CTO 稱,目前有 70% 到 80% 的師資力量來自於原來的社區版主,也即是擁有約 5 年的 IT 從業經驗的用戶。而極客學院,幾千元昂貴的課程主要區別就在於有老師給學員批改作業,這些老師是國內科技公司的資深員工。
根據公開數據,同樣是做付費的職業技能培訓的網易雲課堂,目前的用戶已經有 700 萬人。雲課堂上主要的課程也還是和職業技能相掛鈎,價格從幾百到千元不等,比如有一門 Python 實戰:4 周實現爬蟲系統,價格就在 499 元。
現在的效果是,MOOC 經營了幾年之後,反而更像是十幾年前的「遠程教育」。以前是買 DVD 看老師講課,配了一本學習課本,現在,DVD 變成了在線視頻,學習課本變成了在線的閱讀資料。
在線教育機構認為他們最大的賣點就在價格,還有和科技公司的關係。
「這個價格相當於線下的平均價格的 1/4。」極客學院的公關劉雲稱,目前他們正在賣的高端課程售價 5 千元。
相比之下,國內的職業教育機構達內教育提供的「科技脫產班」培訓費用起步是 13800 元/學期。
51 CTO 學院的邱文平認為:「學院針對的職業人群(有 1、2 年的工作經驗),這部分是達內和北大青鳥他們不提供課程的。」
也許是意識到這部分的競爭壓力,傳統的教育培訓機構也開始去做類似 MOOC 的內容平臺了。排名全國前五的線下培訓機構達內在去年 3 月宣布上線了垂直的就業培訓平臺 TMOOC,將原有的視頻資源引入,提供線下的 118 家實體中心解決答疑。
IT 教育培訓是目前商業環境的產物。不僅是網際網路創業公司需要程式設計師,傳統的銀行、製造業,甚至是汽車產業都有往網際網路轉型的趨勢,這同樣意味著程式設計師的需求。
根據智聯招聘 CEO 郭盛在今年年初的說法,程式設計師的數量增長目前大概是 20%,而用人單位的需求量增長達到了 70%,也就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
根據易觀智庫的《2015 中國網際網路職業教育市場專題研究報告》的報告數據,在網際網路教育市場中佔比最大的職業教育增長快速,在 2010-2014 年間的複合增長率達到 42.5%,職業教育中佔比最多的又是泛 IT 教育。
現實的情況是,開發人員並不是人多就成。好一些的公司依然不會選擇速成班出來的開發人員,不管是線下培訓班還是在線課程。
它們依然願意花好幾倍的價錢選擇在一線高校裡學習四年以上,在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之類的大團隊實習過的人——這些公司也更傾向於招名校的實習生。從入學的篩選到實習經驗,都是篩選人的過程。
曾經試圖改變大學教育的平臺,依然沒能繞開和傳統大學的競爭。網際網路改變教育,還得再等等。
本文轉自好奇心日報,作者徐弢、崔綺雯、謝若含。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好奇心日報;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