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2000多萬斤紅棗滯銷 六位第一書記聯合推銷

2020-12-18 黃河新聞網

  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助力,讓永和棗農過個安心年

  永和縣縣委書記加天山(左三)、永和縣閣底鄉兩位第一書記(左一、二)在棗農家調研,了解紅棗滯銷情況

  因面臨滯銷困境,大量好品質的紅棗囤積在棗農家中

  2015年,臨汾市永和縣迎來紅棗大豐收,但豐收背後卻是棗農舒展不開的眉頭。永和縣2015年紅棗產量達4000多萬斤,但受到市場、宣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量紅棗滯銷,農民非常發愁。

  2015年8月,我省選派近萬名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進行精準扶貧,為民辦事。臨汾市永和縣閣底鄉的6個村迎來了第一書記,這幾名第一書記同時也是省委駐永和縣農村工作隊隊員。2015年11月,永和縣委、縣政府發現永和縣紅棗大量滯銷現象,便立刻與農村工作隊共同想對策、進行調研,還嘗試帶著紅棗去闖市場。

  今年1月4日,受永和縣委、縣政府委派,6個村的第一書記希望關注永和紅棗滯銷難題,並呼籲社會各界為永和紅棗的出路想辦法。13日,永和縣委書記、縣長還將帶著永和紅棗來太原參加年貨展銷會。

  2000多萬斤紅棗滯銷

  1月5日,記者前往臨汾市永和縣。汽車一進入永和縣,道路兩旁成片的棗樹林就映入眼前。雖已過了紅棗採摘的季節,但如此龐大的種植規模,仍能讓人感受到這裡紅棗豐產的場面。

  永和縣地處黃河沿岸,黃河流經永和縣境內68公裡,自北向南形成七個大灣,從空中俯瞰宛如一條巨龍,被命名為乾坤灣。據當地村幹部介紹,位於乾坤灣的四個鄉鎮,一直以種紅棗為生。因這裡的土壤為沙質土壤,深厚而疏鬆,加之乾旱少雨,無霜期長,獨特的小氣候使得在此生長的紅棗肉厚、味甜,營養價值高,在唐朝時被譽為「貢品紅」。

  永和紅棗如此獨特,為何如今會面臨滯銷困境?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開始逐村探訪。

  1月5日14時許,剛剛賣紅棗回來的郭雙喜滿臉惆悵,走在村子口將三輪車停在路旁,將賣得的500多元錢數了三遍。「滿滿的一三輪車紅棗才賣了五百多塊錢,這價格也太低了。」郭雙喜說。

  郭雙喜家住在永和縣閣底鄉陰德河村,全家的收入主要靠賣紅棗。他家2015年種了30多畝紅棗,能產棗4000多公斤,按照往年的價格能收入2萬多元。從去年10月下旬開始,全家人一起動手開始打棗,每天都要在地裡忙活十幾個小時,原本以為紅棗產量比較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沒想到他將紅棗拉到市場賣時發現,價格比往年低了一倍還多。

  陰德河村是靠近黃河沿岸的一個村子,記者在村裡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院裡都晾曬著紅棗。品相好一些的棗,農民們捨不得吃,就存放在窯洞裡,期盼著等到棗子價錢再往上漲一點時賣掉。「棗賣不出去,棗農無任何經濟來源,過日子都成了大問題。」該村棗農郭錫亮無奈地說。

  1月5日17時許,記者來到永和縣打石腰鄉河澮裡村,這裡因地理水土等原因和農業專家的管護,產出的紅棗口感和品質較好。記者調研發現,儘管河澮裡村的紅棗名聲在外,品質好的紅棗能賣到25元/斤以上,但仍面臨滯銷的困境。「往年我都把棗運往西安賣,銷量好、價位也不錯。可現在我沒敢去,因為往年都有人上門來收棗,如今卻還沒人來收,我怕拉一車去外地賣不出去,還得賠上運費。」村民賈海民說。

  據粗略統計,永和縣目前共滯銷紅棗2000多萬斤。永和縣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造成永和紅棗大量滯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棗農多數都是自產自銷,沒有穩定的市場,沒有穩定的加工轉化渠道,沒有讚譽度高的品牌,因此很難實現穩定的收入和高額的回報。

  傳統的自產自銷等客上門模式亟待改變

  「2015年是永和紅棗的豐收年,產量4000多萬斤,是永和縣歷史上紅棗最豐收的一年,但也是第一次遭遇如此嚴重的滯銷。」1月5日20時,永和縣賓館會議室內,永和縣四大班子成員、省委駐永和縣農村工作隊隊員、棗農代表、當地紅棗企業代表等30餘人商討紅棗滯銷問題。永和縣縣委書記加天山說,永和紅棗豐產卻滯銷的問題,亟須尋找破解的辦法,讓當地農民安心過個年。「永和紅棗品質、口感都很好,消費者很認可,但村裡農民都是自產自銷,導致紅棗銷量不好。」為了給永和紅棗的出路想辦法,今年元旦,農村工作隊隊員、永和縣閣底鄉奇奇裡村的第一書記郭若橋帶著紅棗去闖市場,三天賣出紅棗2300餘公斤。座談會上,他向與會人員介紹了他帶紅棗闖市場的心得。「市場對永和紅棗的了解不夠,把棗拉到臨汾市賣,銷量還不錯,可到了太原等大城市,消費者就不太了解。」「咱們永和棗口感和品質相當不錯,但因其水分含量高,存儲不當很快就會壞。」「和外地棗相比,咱們的棗個頭不算太大。」……會上,永和縣棗農、紅棗企業代表、鄉幹部等人直述紅棗產業現狀,你一言我一語地分析著滯銷根源。

  座談會足足開了4個小時,凌晨才結束。永和縣縣委書記加天山,永和縣政府縣長範洋平詳細羅列出紅棗滯銷現狀,並當即安排解決方案,決定次日啟動密集調研,對紅棗銷售環節和滯銷量重新摸底。

  永和紅棗為什麼會出現銷售難的問題?「其中傳統的銷售觀念還沒有徹底改變。前幾年永和紅棗根本不愁賣不出去,買家會直接找到廠子裡購買,看好之後買家會直接裝車拉走。」一位紅棗公司負責人說,永和縣傳統的銷售辦法一直持續到現在,習慣客商一收購就是一車,對賣一箱兩箱紅棗這種生意根本瞧不上眼。

  紅棗出現銷售難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多數紅棗加工企業只是對紅棗進行簡單的烘乾包裝,並沒有開發適銷對路的深加工產品,再加上紅棗加工周期性短,一年開工時間只有兩三個月,許多紅棗加工企業大多數時間都在歇業。

  永和縣林業局對永和紅棗產業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時發現,銷售渠道單一,在一定程度上使永和紅棗銷售輻射面窄。而永和紅棗產品主要是幹棗,通過自然晾曬風乾製成,產品附加值低,目前還沒有深加工特色產品,一旦出現產品過剩,極易造成價格下跌。

  此外,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管護棗樹的大都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棗農隊伍萎縮、棗園粗放式管理成為紅棗栽植的普遍現象。另外一個制約因素是,當地交通不便,物流價格昂貴,往外銷售成本太大。

  上千年的棗樹品種品質口感獨特營養價值高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永和當地主栽品種為「條棗」,屬木棗系列制幹品種,約佔當地栽培總面積的90%以上,該品種品質中上,豐產性較好。「當地棗樹多數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品種從唐朝時延續至今,農民們認為這是祖先留下的財富,他們對自己栽種的永和紅棗口感讚不絕口。即便外面的市場品種如何更新換代,他們也從來沒想過更換棗樹的品種。」永和縣閣底鄉陰德河村大學生村官郭海林告訴記者。

  一面是市場更替的品種、消費者挑剔的追求,一面是永和縣棗農想守住千年棗樹品種的堅持。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為永和紅棗找出路?省委駐永和縣農村工作隊隊長、永和縣閣底鄉東徵村第一書記郭紅波,帶著永和的紅棗趕往百公裡之外的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請專家為永和紅棗的發展想辦法。「曾經有人對永和紅棗進行過檢測,裡面的營養元素含量較高,其中所含的環磷酸腺苷,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李登科介紹,永和地處黃河沿岸,黃河邊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土層較濃厚,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形成了永和棗獨特的口感和品質。

  既然永和紅棗品質不錯,那為啥銷售現狀不容樂觀呢?李登科認為,影響紅棗銷售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對稱,「需要棗的找不見有好棗的地方,賣棗的地方找不見需要的人。」李登科說,應該從暢通各類銷售渠道上想辦法,還要加強對品牌的宣傳。

  棗農不願意更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棗樹品種,難道就沒有好辦法讓棗被市場所接受嗎?如何讓永和棗在傳統基礎上有新改良?李登科認為,大力興建示範園作為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的展示平臺,讓棗農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感受到新技術所帶來的好處,這樣才能吸引他們主動學習掌握新的管理技術。此外,對現有棗樹進行科學的管護,就能使現有品種的品質得到更大提升。

  六位第一書記共同為永和紅棗站臺「背書」

  「不能再等客戶上門收棗了,我們應該聯合村民,主動走出去,把永和紅棗的品牌推向市場。」郭若橋對記者說。

  2015年8月,我省選派近萬名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進行精準扶貧、為民辦事、建強基層組織等。2015年9月、10月正是紅棗收穫的季節,2015年11月,省委駐永和縣第27批農村工作隊大隊長李新春了解到永和縣紅棗滯銷的情況後,立即與駐村的幾名第一書記進行溝通、協調,並進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自結合本村實際情況,為農民們想辦法。於是,幾位駐村的第一書記便投入到了為永和紅棗謀出路的工作中。「如今是個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想嘗試把永和紅棗放在網上賣,我們去宣傳永和棗的特點和品質,讓廣大網民、外省的消費者了解永和的紅棗。」駐永和縣閣底鄉陰德河村第一書記喬柏陶告訴記者,他在任第一書記的這半年多時間,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永和棗的現狀和品質,他對永和棗很有信心。

  為了給永和紅棗找出路,閣底鄉東徵村第一書記郭紅波連日奔波請果樹專家支招,請報刊、廣播、電視臺、網際網路及年貨展銷會等為棗農想辦法。「我在想,如果把永和紅棗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品牌,精準地對它的品質、存儲方式、口感特色等進行定位,推向市場,或許永和紅棗能闖出一條出路。」郭紅波說。「在永和縣扶貧的第一書記不只有我一個人,永和縣閣底鄉6個村的6位第一書記,都在為永和紅棗的發展出謀劃策,我們想共同為永和紅棗『站臺』,幫助棗農把滯銷的好棗賣出去。」郭紅波說,他們6位第一書記為永和紅棗「站臺」,保證棗的品質和口感,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助力,讓永和的棗農過個安心年。

  1月6日,在記者離開永和縣的路上,第一書記喬柏陶指著一條正在施工的道路告訴記者,「永和的交通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這條路今年就能修好,相信能為永和棗打開一個好銷路。我很期待。」

  目前,山西晚報商城也加入到解決永和紅棗滯銷的隊伍中,相關負責人正在與永和縣委、縣政府洽談,爭取讓永和紅棗早日入駐商城平臺,上架銷售,讓更多百姓可以品嘗到品質好、價位合理的永和紅棗。

相關焦點

  • 回鄉創業開果園套種2000畝南瓜冬瓜 如今豐收卻滯銷數十萬斤...
    「雖然豐收了,但家裡還有幾十萬斤的南瓜和冬瓜滯銷。」最近,四川渠縣的李先生很焦心,他回鄉創業,在老家東安鎮等地流轉土地3000多畝種柑橘,在疫情期間的空檔購買了南瓜和冬瓜種子套種在地裡,結果遭遇了滯銷。8月12日,李先生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預計南瓜還有30萬斤,冬瓜還有10餘萬斤沒有銷售出去。
  • 硬核推銷!15000斤滯銷雞蛋一天就賣光!
    保元養雞場現有20萬隻海蘭褐蛋雞,日產雞蛋15000斤至20000斤。2019年3月投產以來,雞蛋主要銷往我市海南區、寧夏惠農、鄂爾多斯棋盤井鎮等地區。憑藉好品質和好口碑,保元公司的雞蛋供不應求。 然而,今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雞蛋出現滯銷。20萬斤雞蛋銷售不出去,資金難以回籠,每日幾萬元的雞飼料眼看就要斷供。
  • 村裡甘蔗紅糖滯銷 新任村幹部牽線搭橋全力推銷
    「甘蔗和紅糖市場不景氣,但新上任的村班子卻四處牽線搭橋,想方設法為村民們滯銷的甘蔗紅糖吆喝,目前已賣出2300多斤紅糖,讓我們心頭很溫暖。」汪金財坦言。  愁:甘蔗紅糖遭滯銷,村民「甜蜜事業」不甜蜜  在聯樹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被村民親切稱為「甜蜜事業」。
  • 50多萬斤碧湖菜滯銷!菜農發出求助,他們出手了……
    村幹部: 碧湖鎮沙岸村蔬菜滯銷,求幫助、求支持…… 愛心企業: 別擔心,你們的問題,我們來解決!
  • 衡山縣:眾人拾柴火焰高 永和鄉村民數千斤白薯滯銷變熱銷
    近日,自衡山縣融媒體中心播發關于衡山縣永和鄉龍鳳村村民肖件成家裡3000斤白薯滯銷的新聞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肖件成家滯銷的3000斤白薯已全部售罄。▲一根根整齊擺放的白薯由於今年受疫情和雨水天氣的影響,肖件成家的白薯遇上了銷路難題。
  • 英德市浛洸鎮:人大代表牽線,助農售出滯銷冬瓜百萬斤
    近日,清遠市浛洸鎮農戶滯銷的1000多萬斤冬瓜已已銷出100多萬斤,並落實收購意向200萬斤,可為瓜農挽回經濟損失約120萬元。農戶們可高興了,這都多虧了浛洸鎮人大代表、曾經的「冬瓜大王」廖志其。雨季即將來臨,去年下造的冬瓜大規模滯銷,農戶們心急如焚。眼見該鎮大量冬瓜滯銷,英德市浛洸鎮人大代表、曾經的「冬瓜大王」廖志其想方設法幫助農戶解決冬瓜滯銷問題。2月14日開始,廖志其跑遍了全鎮17個村(居)委會的60多家冬瓜種植大戶,逐一上門了解冬瓜滯銷情況。
  • 豐產不豐收 大白菜為何頻繁滯銷?
    本報記者 馬婧攝  一個多月以來,56歲的菜農昝(zǎn)女士幾乎沒睡過一次安穩覺,本以為自家蔬菜能順利進入北京超市,賣個好價錢,但100多萬斤大白菜如今依舊滯銷在家中。作為北京市民冬季的當家菜,大白菜迎來了大量上市的季節,但北京周邊的多個主產區卻遭遇「賣難」。新發地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大白菜價格一度跌至5年來最低,近日隨著氣溫大幅下降價格才有所回升,但菜農們依然面臨賠錢甩賣的風險。
  • 合肥左店鄉十幾萬斤萵筍滯銷 再賣不掉就要「空心」
    陳飛告訴記者,如果萵筍再滯銷下去,「怪天氣」將很快把他和周圍老鄉們的十幾萬斤萵筍「催空心」。  >>>現場  十幾萬斤萵筍賣不掉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陳飛的蔬菜基地,剛提起萵筍的事情,陳飛就急匆匆帶著記者一行來到他租的院子裡。
  • 扶貧幹部當帶貨員 銷出幾百斤滯銷蜂蜜
    辛勤的良叔養了 130 箱蜜蜂今年 5 月初 , 他到貧困戶黃錦良家走訪時了解到 , 良叔家自產的兩三百斤冬蜜因為受疫情的影響而滯銷 , 而緊跟著荔枝蜜和百花蜜也將要上市了 , 加起來有近 1300 斤 , 如果賣不掉 , 良叔家的收入肯定受影響 , 楊志堅頓時動起了腦筋 ," 朋友圈帶貨 !"
  • 蜂蜜書記「帶貨」推銷
    在當上駐村「第一書記」之前,馬永臻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會幹上「帶貨」推銷這一行。2019年4月,29歲的馬永臻來到房山區蒲窪鄉森水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而此前,他的工作是房山區供銷合作總社人保部部長。
  • 永和脫貧記|2020年,永和人有許多話想對這個世界說說
    西漢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有「千年古縣」之稱。 永和縣文廟大成殿,位於縣城之中,坐北朝南,舊時期曾作為縣糧食局的一座庫房使用,其餘建築已盡數被毀,唯一留下的是一座元代大成殿,雖說是元代古建築,從實際的遺構來看,卻有著鮮明的明代特徵,所以應該是一座元末明初的混合風格地方建築。
  • 惠城蘆洲鎮:鄉賢積極認購滯銷蔬果,還有百萬斤需要「吃貨助農」
    得知家鄉農產品嚴重滯銷的消息後,3月4日,蘆洲外出鄉賢許君惠自願認購滯銷的黑皮冬瓜1000斤、柑橘2000斤,捐往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支援抗疫。這一善舉,既緩解了農戶們的燃眉之急,又溫暖了城市的白色守護天使。蘆洲鄉賢認購滯銷蔬果,送給醫護人員。
  • 9個愛心無人攤賣了萬斤滯銷洋蔥
    據介紹,為幫助滯銷菜農,有愛心組織將菜農手裡的洋蔥買下後,再通過無人售貨的方式將洋蔥賣出去。目前,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菜農滯銷的150噸洋蔥已銷售80餘噸。    菜農洋蔥滯銷引起愛心購洋蔥熱潮    虞城縣芒種橋鄉後李閣村村民許國強今年種植了70多畝洋蔥,由於天氣原因且市場行情不好,150噸洋蔥滯銷在地頭無人問津。
  • 山西省永和縣:借科技興林 樹綠色豐碑
    深秋時節,草木凋零,但黃河山西永和段沿岸石崖上,人工種植的柏樹依然蒼翠欲滴,綿綿無際。  在1978—1986年三北防護林體系一、二期工程建設中,永和縣以三大山係為骨架,以群眾大兵團作戰為主要造林方式,以社辦林場、村辦林場、家庭林場等多種形式的林業建設單元為主體,不斷加大植樹造林步伐。到1986年,全縣以刺槐為主的人工造林面積達到34萬畝,創辦了11個社辦林場,79個村辦林場,450多個家庭小林場。
  • 許昌市建安區駐村第一書記:產業扶貧基地的銷售員
    映象網許昌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武書鋒 何煒)近日,許昌市建安區蔣李集鎮劉王村產業扶貧基地迎來了兩家客戶洽談基地有機花菜購銷事宜,許昌齊邦蔬菜批發行經理趙紹平和志剛蔬菜批發商貿公司經理王志剛在駐村第一書記郭廣濤的邀請下前來基地查看和鑑定蔬菜品質
  • 3個小時2000斤蜂蜜領完
    2點到5點,3個小時的時間,預訂的2000餘斤蜂蜜領取一空。滯銷多時的一萬斤蜂蜜有了這麼一份「愛心訂單」,現場忙碌的三代養蜂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9月8日,社會愛心湧向蜂蜜滯銷的章丘蜂農曲光明。當天,280餘位愛心市民購買了2000餘斤蜂蜜。
  • 海南萬寧市委書記網絡直播推銷菠蘿
    萬寧市委書記賀敬平「客串」淘寶直播,推介當地特色水果龍滾菠蘿。 15日下午,海南省萬寧市委書記賀敬平「客串」淘寶直播,推介當地特色水果龍滾菠蘿。萬寧市委書記賀敬平「客串」淘寶直播,推介當地特色水果龍滾菠蘿。 楊師忠 攝「書記直播」人氣頗旺。賀敬平所在的淘寶直播間,當天互動人氣近30萬人次,短短20分鐘,網友就買走了超過一萬斤龍滾菠蘿。
  • 林燊:實幹擔當爭第一 為民辦事好書記
    「兩年多時間,『林第一』幫村裡做了許多實事好事,村民們都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他真是個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