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最近這幾天,幼兒園開學了。不出意料,大部分孩子都會上演一番「大型哭戲現場」。似乎孩子的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寫在「不想上幼兒園」,最後又不得不被老師抱進了教室。
即使進了教室,也依舊阻擋不了孩子們「反抗」的情緒,很多娃們哭成一片,嘴裡的標準臺詞是「媽媽」,「我要媽媽」。
在這樣的一片哭聲中,也會有一些不同的孩子。他們淡定地坐在椅子上,不哭不鬧,看著周圍哭成一片的小朋友,自己卻仿佛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同樣是同齡的孩子,一邊是抱著父母大腿哭泣,另一邊則是十分灑脫地走進教室,實在是畫風相差太大。
3歲的強強是家裡的獨生子,更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和同齡孩子一樣,強強今年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雖然家裡老人不捨得,但還是在父母的堅持下送了去上幼兒園。
強強之前一直都沒有離開大人的身邊,所以父母認為他一定會大哭大鬧,甚至媽媽還想了很多種辦法來應對到時候的情況。
但讓父母沒想到的是,到了幼兒園的門後,強強很自然地就牽著老師的手,頭也不回地就和老師走了進去。
這樣的舉動和旁邊還拽著媽媽褲子哭喊的小朋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讓父母感到吃驚,甚至媽媽都有些心理失落了。
孩子剛上幼兒園,之所以會出現大哭大鬧的情況,主要是面對即將離開父母產生的「心理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表現較強的孩子,就會出現哭喊拉著父母不願離開的情況,而那些分離焦慮較弱的孩子,則會表現得不那麼激動,甚至能很好地主動入園。
對此,資深的幼兒園老師進行了總結:出自這三種家庭的孩子,往往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上幼兒園不會哭鬧。
1) 有分離意識的家庭
那些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往往之前都會有過上早教班或者體驗過其他課程的經歷。
這樣家庭的孩子,早已經習慣了和父母的分離,內心也有了分離意識,知道自己只是和父母暫時分開,放學後父母就會來接自己,自然就不會哭鬧了。
2) 給予孩子內心足夠安全感的家庭
平時生活中,父母會十分負責任地陪伴孩子,而且父母之間恩愛,和家庭其他成員也是關係密切,整個家庭氛圍很好,讓孩子內心充滿愛,安全感更足。
這樣家庭的孩子,面對幼兒園陌生的環境也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也就不那麼懼怕和父母分離了。
3) 父母給予信任感的家庭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感,往往在父母說話算不算數中建立的,如果父母總是失信,那麼慢慢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感。
但如果父母言而有信,說放學來接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會相信,對於和父母的分離也就不會崩潰大哭了。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說:每個孩子都自帶一套「依戀系統」,這個系統會讓他們尋找親近的人陪伴。
所以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問題根本不是幼兒園,而是離開親近的人,進而出現抗拒的哭鬧行為。
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不要打罵,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甚至會把學校當成「敵對目標」。
然後,可以感同身受地對孩子進行勸說。如果勸說後孩子還是不想上,也可以適當讓孩子休息下,調整下情緒。如果孩子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去上學了,放學後一定要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能讓孩子忘記所有的不愉快。
最後,在孩子剛剛入學的階段,父母儘量要做到按時接送,而且答應接孩子放學的時間也不要食言,父母的按時出現會讓孩子覺得無比的關注和重視。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