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但每個孩子都需要性教育

2020-09-03 陽光小房子

文/陽光小房子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觀念,認為跟孩子談性教育,容易讓孩子早熟。倘若不談性教育,孩子就能夠多保持幾年的童真,畢竟該知道的孩子都會知道。

記得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思琪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家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的回覆是這樣的:什麼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的


可大人不教,孩子也會自己去學,網絡上,同學之間的傳播,很有可能讓孩子學到扭曲的性價值觀和行為。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在2013年發布過一組數據,我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1300萬人次。這個數據不包括藥物人流或是私人診所的數據。

性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要開始了,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教,也難以開口,所以性教育這件事總顯得特別不容易。

最近看了一本胡佳威老師寫的《重要的「性」影響孩子一生》,這本書中回答了41個常見的性教育問題,並且有非常詳細的答案解析,看完之後內心對性教育有了新的認知,在面對孩子的性教育問題時,也多了一份坦然。

這本書的作者是胡佳威,他是「保護豆豆」的創始人,擁有多年的青少年性教育經驗,也是性教育領域的KOL,在2017年入選了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

他在書中有個非常明確的觀點:性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它不僅能保護孩子遠離危險和傷害,更關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在塑造孩子的人格。

每個孩子不定都能上清華北大,但他們都需要性教育

最近這些年隨著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兒童性侵案件的曝光,真的是讓很多父母都有了危機感。

據《人民日報》統計,2018 年媒體曝光兒童性侵案例為 317 起,受害兒童逾 750 人,隱案比例為 1:7 ,也就是說 1 件兒童性侵新聞曝光,也許有 7 件已經發生。

張如東老師的一句話,原話是這樣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華北大,但是一定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性行為。這句話真的太扎心了。


胡佳威老師最初創辦「保護豆豆」,源於自己小時候被姑姑逗過。姑姑說:我給你5毛錢,你小雞雞讓我摸一下好不好?他沒有想太多就同意了,並且靠著這個方法,掙到了零花錢。

長大之後,當他遇到小侄子豆豆,也就是姑姑家的兒子,就想用同樣的玩笑,來看看姑姑性教育的水平,有沒有提升。

但當他給侄子5元時,這件事也成交了。

這時候他才意識到,時代雖然在發展,但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還是不到位。他本著保護小侄子的初衷,創辦了性教育機構,來普及性教育知識,幫助父母做性教育這件事。

有一次,在接幼兒園的孩子放學時,聽見兒子班裡的一個女孩,跟她媽媽說:xxx摸我的尿尿的地方。這媽媽聽完之後,帶著女兒去跟老師交涉了。


這樣的事情,真的是挺多的,畢竟小孩子對新奇事物都是好奇的,你不教他,他自己也會主動去探索,可性教育這件事,孩子通過自己探索得出的結論,很有可能有偏差。

我們且不談新聞中,那麼多悽慘的性侵兒童事件,但是看孩子日常的表現,以及身邊人說出的孩子對性知識的好奇,就能知道性教育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

不過想要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性教育,最關鍵的是父母要改變對性的不爭取的認知。

為什麼我們羞於談性,不是保守,而是對性有誤解

談性色變是很多成年人都有的問題,如果一個小孩子不小心發現了爸爸媽媽的保險套,他一定會好奇的去問「這是什麼」,可很多父母不一定知道怎麼回答,但他們一定會感覺很尷尬。

畢竟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的眼中,性是私密的,不乾淨的,讓孩子知道成年人的事,總覺得很彆扭,總怕會教壞孩子。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已經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可多數對於孩子提出的跟性有關的問題時,還是會感覺不知道怎麼回答,畢竟我們很少跟「外人」談起性這件事。

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接受過正兒八經的性教育,但對性教育依然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艾麗絲.吉諾特對這個問題的總結,真的是深得人心:不管父母未說出口的感覺是什麼,孩子都能感覺到,即使他們在言語中盡力掩飾自己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告訴父母如何回答孩子關於性的問題如此困難的原因。

我們對性教育本身的誤解,就會讓自身難以坦然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想要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我們就該從改變自己的認知開始。


坦然的說出我們私密部位的學名,以及跟性有關的專有名字,為了避免文章被刪除,我就不具體寫是什麼了,但凡是個成年人都會知道的。

可以對著鏡子自己練習,讓自己不要發笑,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扭扭捏捏,這樣才能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更直接坦然。

最常見的性教育難題,父母們可以這樣回復孩子

性教育其實包含兩個部分,性知識和價值觀。性知識又不只是原始的本能,還包括性別。性知識可以通過課本、網絡、電影等方式獲取,但價值觀最好是父母傳遞給孩子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和孩子坦然談性教育,夫妻之間坦然的表達愛,比如說親吻和擁抱,以及當孩子不小心撞見父母在過性生活的場景時,能夠坦然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這就是傳遞價值觀的過程。

下面,我們就列舉幾個很常見的孩子提出的跟性有關的問題,看看胡佳威老師是怎麼解答的吧:

「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提的問題之一了。以前的老觀念,我們就不談了。

書中建議針對這樣的問題,要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簡單直接地回答。

如果問問題的孩子只有兩三歲,那麼就直接告訴他們,是從媽媽的肚子裡來的。這年齡階段的孩子,聽到這樣的答案一般都會不再追問。

如果提問的孩子再大一些,會問的更仔細,比如說我在肚子那個地方,或是我是怎麼進入媽媽的肚子的?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爸爸身體裡有精子,媽媽身體裡有卵子,精子和卵子結合,就此功能成了受精卵。之後成了胚胎,再然後就成了小胎兒。小胎兒就在媽媽的子宮裡住下了。

孕育新生命是大自然裡的奇蹟,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不用感覺羞澀,坦然的跟孩子講出來就好。

「爸爸媽媽,什麼是無痛人流?」

很多城市的廣告牌裡,都會有無痛人流的廣告,甚至有些公交車廣告位上也會有這樣的內容,孩子一旦認識字了,看到這樣的字眼,必然會問什麼是無痛人流。

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問,我們必然會尷尬,但這是科普性教育知識的好時機,如果我們已經解釋過孩子是從哪來的這樣的問題,可以這樣跟孩子解釋:


媽媽肚子裡有個地方叫子宮,小胎兒形成之後,會在這裡住上200多天,最後會被生出來。

有些爸爸媽媽並沒有做好照顧小寶寶的準備,或是他們自身還沒有能力,所以就用流產的方式避免胎兒的出生。

還有一些爸爸媽媽,他們去醫院檢查的時候,發現胎兒發育的不太健康,也會用流產的方式避免寶寶的出生。

另外,有些女孩因為遭到了性侵害,懷孕了,也可能選擇流產

在做流產手術的時候,醫生會給她們打麻藥,她們就感覺不到疼痛了,這樣的手術叫做無痛人流。

如果你還沒有跟孩子解釋過「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問題,就先解釋這樣的問題,再傳遞無痛人流的知識。

除此之外,我們要趁機給孩子傳遞價值觀,說明人流對女性身體的危害,以及避孕的必要性。告訴孩子,只有當雙方都做好照顧寶寶的準備,有照顧寶寶的能力時,才能造小寶寶,這是有責任的大人應該有做的事。

「爸爸媽媽,安全套是用來幹嘛的?」

這時候可以回顧一下受精卵是怎麼形成的,如果爸爸媽媽不想要寶寶,安全套就派上用場了。安全套會套在爸爸的XX(為了避免文章被刪,此處自己補充)上,避免精子進入媽媽的體內,精子和卵子就不會相遇,自然就不會有受精卵了,所以安全套又被稱為保險套。


另外,用安全套,還可以避免疾病的傳播。

倘若孩子想打開安全套看看,是可以的,還可以藉助一些長條的東西,演示保險套的使用方法。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要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在你未成年的時候,不適合使用保險套,因為過早的性行為會傷害身體。並且保險套並不能百分百的避孕,倘若一不小心懷孕,就要面臨流產的危險,這樣對女性的傷害很大,人都要負責任,不管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教你用安全套,並不是同意你可以發生性行為了,只是因為關於它的知識很重要。

寫在最後,面對性教育這件事,最關鍵的對象在於父母,其次才是孩子。父母要改變自己認知,不能避之而不談,還要坦然平靜的去談。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反常的行為,比如說夾腿綜合症、孩子觸摸自己私處等行為時,都會格外緊張。其實,家長的很多焦慮是多餘的。

正如胡佳威老師說的,這本書看似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事實上是在解決家長的焦慮

身為一個孩子的母親,胡佳威老師這41個常見性教育問題解析來得太及時了,不只是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也糾正了我本身對性教育的認知。

如果你也覺得性教育這件事很棘手,那麼這本書一定可以幫你不小的忙。

相關焦點

  • 不是人人家的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華、985
    不但不一樣,而且相差甚遠,你必須要承認,孩子和孩子之間真的是有很大的差異,讀書真的是需要天分和天資的。孩子小的時候,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家孩子是最聰明的,最棒的,將來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985。但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這種認為就慢慢發生變化。孩子上了高中後,一些家長終於不得不服輸了,覺得只要孩子能考上一本就不錯了,甚至還有家長覺得只要孩子能考上二本就已經很好了。
  • 只要老師不要吝嗇讚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才,清華北大不是夢
    我們都有受教育和上學的經歷。在學校有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你喜歡那一門的授課老師,你的這門學科就不會學的差。我們發現小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表揚後就會高興得不得了,就會更喜歡學習那位老師的學科,更有興趣去學習。
  • 這'8部'性教育片,建議每個家長都陪孩子看一遍!
    相信這些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問這些小羞羞的問題時,總是尷尬地想矇混過關。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描述這些,那麼這部片子或許可以幫到你。片子用畫畫和比喻的形式,形象解答了很多生理知識和自我保護的小科普。2.
  • 《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給孩子需要的
    【書籍信息】書名: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書號: 978-7-5086-3536-1作者: 安妮特?創作了這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在全球暢銷百萬冊的實用育兒寶典。【內容簡介】倔強孩子的對抗行為、急躁孩子的衝動行為、靦腆孩子的分離恐懼……面對孩子形形色色的行為問題,初為父母者該如何應對?是無論何事,都與孩子鬥智鬥勇,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底?還是一味心疼孩子,只要孩子高興,一切隨孩子心願?
  • 每個學生都是天才,只要老師不吝嗇鼓勵,清華北大不是夢
    我們都有受教育和上學的經歷。在學校有一種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你喜歡那一門的授課老師,你的這門學科就不會學的差。每個孩子的基礎不一樣從基礎到進階題型老師通過肯定學生的進步不斷地進步,來給孩子信心,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這也對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每個學生就像一個小樹苗只要老師不斷地施肥澆水與修剪,那小樹苗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 這幾部「性教育」電影,建議每個家長都陪孩子看一遍!
    答案是,兒童性教育,越早越好。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部「兒童性教育」電影。希望大家面對這個正常且必要的話題時,不再害羞逃避,而是引起足夠的重視。相信這些問題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家長在聽到孩子問這些小羞羞的問題時,總是尷尬地想矇混過關。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你是充話費送的、你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總之,腦洞千奇百怪,能騙一天是一天。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描述這些,那麼這部片子或許可以幫到你。
  • 孩子你為什麼要上清華北大?這些內容父母可能都不知道
    最近一條關於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無緣清華北大,引發眾人的熱議。首先,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想不通高考狀元都上不了清華北大,為啥?仔細研究了發現,雖然高考成績是狀元,但是因為選修課程中有一門是「B+」所以無緣清北,大部分人為此感到惋惜,但是回歸現實這就是規則,也是每個人人生中都會遇到的所謂「缺憾」。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我是做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的,當家長帶著他們各種「問題」的孩子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內心的委屈:「我們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他買最新款式的手機,買名牌衣服,做最有營養的飯菜,上最好的私立學校,但他卻叛逆,不好好上學,早戀,打架,還說我們根本就不愛他!」
  • 北大才女劉媛媛:每個人都有機會考入清華北大,除非放棄你自己!
    有些孩子高中的時候已經覺醒了,希望自己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但是對自己的學習還是沒有什麼頭緒。特別是基礎比較差或者學習上遇見瓶頸的同學,對於這方面更是非常苦惱。常常會和家長一起談論關於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作為一名資深教師,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而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孩子的學習成績想要提升並且優秀,就必須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並且堅持下來,保證有紮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學習一定要聰明,懂得總結歸納,平時學習的時候注意查缺補漏,保證自己考試的時候發揮正常水平。同時,取得成績以後一定要調整目標,衝刺更好的成績。
  • 雙胞胎學霸考上清華北大,每個學霸背後,都有個用心至極的父母
    我們常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學習上的幫助,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人格的塑造都是很重要的,而這對於孩子的成績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只有孩子身心健康了,家庭氛圍溫馨積極,才能夠獲得優異的成績,當然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都在提高,也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 靈魂拷問:高考狀元都去清華北大,但是清北每個專業都最強嗎?
    靈魂拷問:高考狀元都去清華北大,但是清北每個專業都最強嗎? 雖然說清華大學在我國的大學生教育中屬於頂尖的水平。但是呢,並不是說它的所有的專業都是一個頂尖的水平。
  • 靈魂拷問:高考狀元都去清華北大,但是清北每個專業都最強嗎?
    靈魂拷問:高考狀元都去清華北大,但是清北每個專業都最強嗎?雖然說清華大學在我國的大學生教育中屬於頂尖的水平。但是呢,並不是說它的所有的專業都是一個頂尖的水平。2、其實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科有很多人擁有清華北大的分數
  • 哪怕能上清華北大,也不願意把孩子送進衡水中學?
    01有朋友向我諮詢,說剛想把孩子送到衡水中學讀書,看到一篇文章後又猶豫了,問我應該怎麼辦。朋友轉給了我文章的連結,題目是《哪怕能上清華北大,我也不願把孩子送進衡水中學》。她說:「文中林禾青的事情,是我的事情;文中林禾青的態度,不是我的態度;文中的衡水中學,不是假的衡水中學;但文中的衡水中學,更不是整個衡水中學。曲解延伸甚至標題黨的諸君,最好能消停。」
  • 「性教育的尺度怎麼把握?」每個糾結的家長,都建議看看這本書
    如果我們自己依舊是這樣的觀念,我們能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嗎?1.性教育的三種層次,你在哪一層?第一層:避而不談,長大了自然就懂了很多成年人都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接受過性教育,不是一樣好好長大了嗎?等孩子長大,自然而然就懂了,沒什麼需要家長教的。
  • 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 —專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
    不是每個孩子都要上大學 —專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 在大學裡面,好的老師和好的學生還是有的,但把這個小比例的群體說成是全體,幾乎就是偷換概念。
  •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羅德尼
    還記得上一次分享,是在孩子一年級的家長會上。當時就發現很多家長的關注點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學習習慣、完成作業速度、考試成績等等,但我覺得,這些固然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基本上都在是「術」的層面。所謂「術」,就是方法。
  • 哈佛教授:在精銳高端輔導,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精英
    精銳高端輔導在升學輔導中,秉持因材施教,專注1對1升學輔導十三年,早在2013年,便與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北大達成戰略合作,聯合超百名教授建立「精銳高端輔導研究院」,並創新性地提出「學習力理論」。本次發布會中,哈佛教授Paul Reville (保羅•雷維爾)提出,「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精英。我堅信針對性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的成功和進入社會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複雜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挑戰。
  • 每個媽媽都是超人
    也許清華北大我都考上了 ——一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 ‍ 2015年公布的《中國孤獨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中稱,目前我國孤獨症呈高發趨勢,發病率高達1%。
  • 全民都在炒「清華北大」正常嗎?沒考上清華北大就感覺沒考上大學
    ;刷抖音也都是看到高調慶祝上清北的學生視頻;就連人民網和官方媒體也都是在報導那些考上清北的學生故事。當然孩子能進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肯定能證明孩子是非常優秀的。而且清華北大作為國內頂尖的好大學,值得每一位學生們去追夢和嚮往。但是如果過度熱炒就不應該提倡,而且清北的風頭蓋過了其他雙一流大學的光環,也不是什麼好事。雖然我們要尊重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但我看到不少地方,孩子考上清北,不是政府組織騎馬遊街,就是家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慶祝。我在想這麼做的話,孩子經歷那麼隆重的場景,會不會增加孩子到大學的壓力。
  • 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都是天才嗎?調查顯示:主要是3點教育到位
    一說到誰誰考上了北大,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這孩子真聰明,智商真高」。 但是這些孩子真的都是天才嗎? 其實不然,其實即使是上了清華北大的孩子,大多數人的智商也都在90-120這個範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