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問水行:漢江源頭銘刻津陝兩地情

2020-12-19 中國江西網
採訪團尋路問水

  天津北方網訊:陝西省漢中市是南水北調中線的重要源頭,一江清水自此匯聚,一路向北,將天津人民和陝西人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實際上,兩地的情誼遠非如此,2008年汶川地震,天津便開始對寧強縣對口援建。3月21日,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跟隨「京津冀豫陝全媒體問水行」採訪團尋路山中、問水源頭,也探尋天津和寧強縣、南鄭縣之間的深厚情誼,了解當地人民為保護水源水質付出的努力。

  探訪漢江源頭:保護「源頭活水」

  記者團一行從漢中市區出發,驅車兩個小時到達寧強縣,換小車進山路復行60公裡,下車步行20分鐘山間小路便找到「源頭活水」。眼前,青山之中一汪清泉不斷湧下,沿途匯聚多條小溪形成玉帶河最終流入漢江,成為天津人民飲水之源。

漢江源頭

  漢江源頭所在地為寧強縣漢源街道辦馬家河村,為保障源頭水質,在源頭64公裡內坡地禁止種植、規模養殖和繁育食用菌,並對坡地種植區進行退耕還林。由於村民收入受到限制,政府已將部分村民遷移,現僅有205戶803名居民居住於此。

  「目前全村以生態農業為主,村民土地流轉用於種植茶葉等循環經濟作物,每畝地每年可獲得500元流轉資金,村民在茶園打工為生,每人每年可獲得七八千元的收入。」馬家河村支部書記王光俊說,源頭附近沒有車道,上山的路上貼了警示,水源附近不允許野炊等活動,村民也會自發地維護水源環境,提醒行人保護水源。

當地發展茶葉等循環經濟作物

  在保障水源水質的同時,寧強縣也做了很大的犧牲。當地金、銅等礦產資源豐富,冶煉曾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冶煉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損害,對此,我們關閉了多家冶煉廠,並加快產業調整,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藥材加工等循環經濟為主。」寧強縣發改局副局長吳君說。

  寧強天津情寄一江清水

  在尋路問水途中,記者在寧強縣感觸最深的是,當地人民對天津的感恩之情。原來,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寧強縣也是重點受災區之一。天津對口援建,出資建設了寧強縣天津醫院、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

寧強縣天津醫院

  「原來的醫院僅僅17畝,醫院的基礎設施、醫療水平都相對落後,在天津的幫助下,醫院各方面得到提升,保障了寧強人們的健康。不僅如此,天津曾兩次派專業醫生義診,天津寶坻區人民醫院也多次進行技術指導。」醫院副院長谷欣榮說。目前,寧強縣天津醫院年均門診人數達14萬人,是條件最好的二甲醫院。

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

  而目前已是陝西省重點高中的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也是天津援建項目之一。「目前我們正在創建省級示範高中。現在,學生重點大學錄取率達到30%,二本錄取率達到60%,本科以上錄取率達到91%。」校長付祥武告訴記者。

  常言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寧強縣把對天津的感恩之情寄於一江清水源源不斷送至天津,也將兩地的人民的心緊緊聯繫到一起。

  紅寺湖水清景美

  漢江在漢中市境內幹流長270公裡,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2.3%,擔負著為南水北調中線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送水的重任,其出境水量佔丹江口水庫平均入庫水量的60%。因此,保護好漢江對於穩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漢中市在漢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共布設9個監測斷面,2個湖庫採樣點。監測結果表明,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符合Ⅱ類標準。

  為了保護好水源水質,漢中市採取了多種措施涵養水源地,其中,治理漢中市南鄭縣的紅寺湖水庫就是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在水庫岸邊看到,通過三年的治理,這裡的水質已非常清澈了,不僅成為了漢中市自然風光的代表,更成為該市生態度假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

水源涵養地——紅寺湖水庫

  「南鄭縣十分重視紅寺湖水庫的水資源保護,連續多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水庫清淤、湖面漂浮物清理等綜合整治;開展了農村清潔工程,把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建立生活汙水處理廠;鼓勵市民種植油菜花、花卉等對水源沒有損害的經濟作物;禁止水源上遊建設工廠,禁止村民向水庫投餵養魚飼料等等。經過治理,水質改善取得了明顯成效。」南鄭縣水利局副局長劉文忠告訴記者。

為保障水源,建立汙水處理廠,圖為進出水口水質對比

  農村清潔工程防控面源汙染

  要保護好水庫,只在範圍內保護是不夠的,因為水庫水質與入庫水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做好輸水沿線的水質保護也是重要一環。為此,漢中市將農村清潔列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的重要工作,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通過改善農村環境,整治農村面源汙染,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色村、文明示範村,建立具有現代氣息的農村新型社區,整體提升漢中城鄉發展水平,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公共服務。

  漢中市南鄭縣聖水鎮莊房村是距離水源地較近的村莊之一,記者看到,這裡新建的汙水處理設施正在運轉,它將全村的生活汙水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障水源地水質不受汙染。

60餘名記者現場採訪水源地保護

  「莊房村的汙水處理廠是投資450萬建設的,承擔全村5000人的生活汙水處理。在這裡,汙水通過多重處理,達到排放水一級A類標準,處理後的水可以用於農田澆灌。我們計劃以此為示範,向水源地其他村鎮推行,全面保障水源地周邊水環境質量。」漢中市聖水鎮鎮長肖智強告訴記者。

  據了解,陝西省為了保護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在漢江、丹江流域開展了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統籌推進陝南水源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得漢江、丹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和III類,主要入庫河流水質符合水功能區要求,為中線一期順利通水做出了突出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莊嚴承諾。(北方網新媒體記者董立景現場報導)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中線行:探訪漢江源頭 一江清水送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跨流域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本市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的又一條「輸水」生命線,9月19日,天津「飲水思源▪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記者跟隨採訪團沿線踏訪,尋漢江源頭,走陝西、湖北,經河南、河北,達天津,就沿途各地的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風土人情等進行採訪報導。
  • 漢江源頭問水行
    □本報記者高長嶺    南水北調中線調水100天之際,「京津冀豫陝問水行」採訪團來到陝南,從漢江源頭開始踏訪南水的源頭。    漢中、安康、商洛稱為陝南三市,漢江和丹江從這裡流過。
  • 全國網絡媒體探訪漢江源頭 75歲老人默默護水
    西部網訊(陳嘉偉 李媛)「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4月6日)下午,「南水北調中線源頭行」主題採訪團的編輯記者們趕到了漢中市寧強縣馬家河村,這裡正是漢江源頭。汩汩流淌的河水讓在場的編輯記者們興奮不已,「我們喝到的水就是從這流出來的,這趟尋水之路很有意義」一位受水地的記者現場發出感慨。
  • 南水北調大規模調水致地方搶水 漢江或變旱江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從4月初起,也空前地在死水位下持續「裸奔」了兩個多月。  6月初,中國級別最高的兩位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在湖北考察旱情之時,先後登上了丹江口大壩。  大壩攔的是「貢水」。按規劃,2014年起,丹江口水庫每年將有近1/4的清水,逶迤北上1200多公裡,惠澤沿線京、津、冀、豫地區。這不容許有半點閃失。
  • 陝西白河縣源頭治理護漢江水源
    實施城鎮汙水集中處理是白河縣保護漢江水質的一項重要內容。白河縣位於丹江口庫區上遊,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重點保護區域。以保障漢江優質水源,實現一江清水送北京為目標,白河縣對境內漢江實施綜合治理,在源頭建起一道天然濾網,保持漢江出陝斷面水質穩定在國家Ⅱ類標準。
  • 漢江水既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又是引漢濟渭的水源,那麼漢江水夠用麼
    因此國家針對性地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和引漢濟渭工程。其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東線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並在源源不斷地往華北地區輸水,其中中線工程目前已經安全的向華北地區輸水3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座三峽水庫的庫容(三峽最大庫容約393億立方米)。中線工程目前每年輸水近100億立方米,遠期可達13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水量。
  • 丹水兩地情
    盧氏養蜂人用一份「甜蜜」產業守護水源地的生態    【編者按】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河南省南水北調協作辦邀請中央、北京市、香港駐豫、省駐宛等有關媒體開展「中線通水五周年、京豫攜手共發展」集中採訪活動。
  • 【勞動者風採】漢江守望者林俊禮:講好「南水北調」故事
    6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萬頃碧波潤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20多個大中城市。飲水思源。陝西的漢江、丹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的主要來源。清流北上,「南水北調」故事也傳往北方。生長在漢江邊的陝西人,在履行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責任的同時,也想把漢江陝西段良好的生態狀況講給受水區的朋友,讓他們安心放心。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丹江口水庫在哪裡?
    曾經有個上海的朋友A說要去丹江口旅遊,另一個朋友B就問了:「丹江口水庫在哪裡啊?」朋友A答曰:「在河南啊,這你都不知道?」當時湖北、河南兩地10多萬民工,在沒什麼大的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幾乎全靠人工不分晝夜地幹,戰天戰地,愣是將滾滾漢江水攔腰截斷,把這個水利工程給拿下了。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數萬人同時施工的那種壯觀場面。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從源頭到水龍頭您喝的水從哪裡來?那南水的水質到底如何呢?《四海漫遊》欄目深入中線工程源頭⬇️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之一,南陽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有機農業。新華社發2019年1月9日,陝鋼集團工作人員查看中央水處理系統生產廢水澄清池。近年來,陝西漢中、安康持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
  • 科學開發漢江中下遊 探索區域發展新模式
    漢江調水必將導致沿岸地下水位下降,耕地土壤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中襄樊段將有30萬畝耕地質量將明顯下降。南水北調對漢江中下遊的負面影響一旦成為事實,必然引發生態危機,對整個流域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實施漢江中下遊綜合開發,必須優先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始終把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措施貫穿於綜合開發的各個環節,努力減輕南水北調對中下遊地區的生態影響,確保漢江中下遊地區可持續發展。
  • 守護源頭(組圖)
    張邦貴老人一家七口生活在水源邊上,全家對漢江充滿了感情。這裡的水甘甜中帶有一股清香之氣,可以直接入口。綿延的山路對於老人來說簡直再熟悉不過了,這裡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都記錄著老人的日月守候。這些年漢江源頭的美景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  漢江,我國第五大河,是流入長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的「出資大戶」。  漢江源頭位於陝西省寧強縣漢源鎮馬家河村。2008年汶川地震後,為減少山區居住人口,同時為保護漢江水源地,距漢江源頭4公裡內的居民全部外遷。
  • 涓涓灤河水 津承兩地情——天津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承德工作綜述
    帶動貧困人口16240人 ■ 天津直接投入資金2.1億元,實施灤河上遊水源涵養和環境綜合整治項目32個,治理河道697條、村莊287個 ■ 天津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08億元用於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建設 ■ 天津共採購、銷售承德地區農畜產品達4.86億元 涓涓灤河水,
  • 南水北調支段,引漢濟渭工程有多龐大?秦嶺山脈都被打穿了
    眾所周知,南水北調作為利國利民巨型工程,一直以來都備受國人的高度關注。然而,在南水北調工程段中,有一個工程段建造十分複雜,不僅需要高額的經費投入,而且施工人員的安全還存在極大的風險,這個支段項目就是「引漢濟渭」l工程。據悉,「引漢濟渭」實際上就是泛指將漢江的水源通過渠道引入渭河中,從而緩解陝西和陝北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 每日一詞∣南水北調工程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清清一江水濃濃兩地情 一瓶清水激發京鄂情感共鳴
    今日刊發大型互動報導《清清一江水濃濃兩地情》,敬請廣大讀者關注。(劉娜)  盼望丹江水 情深意更濃  「咱們一直盼著丹江水!李克強副總理對辛代表的感謝,說出了咱們北京居民的心裡話。」  昨日,聽說記者來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湖北,張大偉滿面帶笑、熱情地將記者迎進了屋。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易森說,中線工程的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一般都是Ⅰ類水到Ⅱ類水,沿途採用立體方式封閉輸水,對可能的汙染源、危險源進行定期監測排查,較好地保障了優良水質。東線工程在通水前對河道湖泊汙染等方面進行了綜合治理,水質持續穩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質Ⅲ類以上。
  • 高清航拍南水北調:跨1000多座橋 200多條河
    27日上午10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乾渠終點團城湖明渠開閘放水,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漢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南水」年均將為北京送水10.5億立方米,除延慶外的其餘15區縣都將喝上「南水」,供水範圍將達6000平方公裡,覆蓋平原區90%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