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南水北調作為利國利民巨型工程,一直以來都備受國人的高度關注。然而,在南水北調工程段中,有一個工程段建造十分複雜,不僅需要高額的經費投入,而且施工人員的安全還存在極大的風險,這個支段項目就是「引漢濟渭」l工程。據悉,「引漢濟渭」實際上就是泛指將漢江的水源通過渠道引入渭河中,從而緩解陝西和陝北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但遺憾的就是,由於我國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秦嶺作為南北地區的分界線,像一堵巨牆強行將南北兩地給平分,因此引漢濟渭工程想要順利的實施,那麼勢必要通過鑿山這一方案打穿秦嶺,從而將南北兩地連在一起,屆時利用大型水利樞紐來梯次開發,才能將漢江的水資源轉到渭河中,如此一來,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工程段才能全面實施。根據我國專家的測量,打穿秦嶺的引漢濟渭輸水隧道長達98.3公裡,這個水利輸送通道堪稱我國水利史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施工難度更是堪稱世界第一,因此在技術和工程量上都十分困難。
從公開的消息得知,引漢濟渭工程從實施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個年頭,按照之前的預期規劃來看,引漢濟渭一期工程將於2020年底竣工,屆時通過秦嶺輸水隧道的水量將達到15億立方米,而這個水量將於100對個西湖儲水的總量。當然,一旦工程竣工後,引漢濟渭工程將直接對陝西和陝北兩地的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不僅可緩解西安和關中地區用水緊張,而且受益人群預估將達到1400萬人左右,所以引漢濟渭工程所消耗的168億可謂是相當的划算。
事實上,打穿秦嶺南北兩地的過程十分艱辛,由於秦嶺的地質情況十分複雜,加上秦嶺山脈本身就存在一定不可預料的安全風險,所以這就給施工人員帶來了諸多的麻煩。另外,在施工的進度上,還出現了巖爆、湧水、高溫溼、高磨蝕硬巖和軟巖大變形等情況,這些情況無疑就像攔路虎一樣擋在了工人眼前。從官方給出的消息得知,在打穿秦嶺的過程中,施工人員共計經歷了7次塌方和4次較大湧水的情況,不過在我國高科技的技術的加持下,依然保持零傷亡記錄,並且打穿秦嶺的進度絲毫沒有減緩,反而要比規劃時間提前完成,因此打穿秦嶺南北可謂是來之不易。
不僅如此,想要將漢水引入渭河中不光要打通秦嶺,而且還需要黃金峽水利樞紐作為漢江上遊梯次,隨即建造一個巨型的攔水水庫,通過泵站一級一級向上輸送,初步預估每一級輸送水量高達10億立方米。其次就是三河口水利樞紐作為引漢濟渭工程中樞,與子午河峽谷段聯合建造大型的儲水壩,高度約為145米,總庫容為7.1億立方米的水庫,隨後也通過泵站向上輸送,最終通過兩次輸送水源才能全面漢水調入渭河中。
綜上所述,南水北調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如今已經歷經半個世紀,我國將這一不可實現的工程變成了現實,不僅凸顯了我國在工程建造上的實力,同時南水北調工程還進一步推動周邊城市發展,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絕不止於「調水」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