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色·納那空教授在東溪古鎮的南平僚碑上指認殘存的古泰文(資料圖片)
最近,泰國歷史學泰鬥組團來渝尋根,泰族與南平僚可能有族源關係
5月5日下午,綦江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泰國歷史學家考察團。
泰國歷史學家們此次組團到綦江的原因就更特殊了尋找泰族文化之根。
泰國人的祖先真在綦江生活過?當初又是怎麼遷徙出去的?重慶晚報記者獨家揭秘。
重慶晚報記者 莫楊冰 實習生 李雅馨
一篇論文 引得一群泰國專家來綦江
泰國歷史學家組團來綦江,是因為幾年前綦江博物館館長周麟的一篇論文《綦江南平僚神秘失蹤初探》。泰國歷史學家考察團由泰中研究院院長範軍帶隊,由泰國著名歷史學家、95歲高齡的歷史學泰鬥巴色·納那空教授,泰國農業博物館館長、著名歷史學家奧拉泰·朋迪教授等30多位歷史學專家學者組成。
「作為一個泰人,參觀博物館之後,感到非常自豪,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泰族文化,有泰式高腳屋圖畫,有穿著筒裙的泰人圖畫,特別是古老的泰文字,是泰文字的起源。」綦江文物管理所所長周麟轉述奧拉泰·朋迪教授參觀的話說。
周麟說,泰國歷史學家們還考察了綦江東溪古鎮的南平僚碑,並發現碑上有古老的泰文。他們認為,泰族與綦江南平僚(念lao)人可能有族源關係。
東溪古鎮 可能發現泰人生活證據
東溪古鎮的南平僚碑,一共4塊,位於東溪太平橋左側50米處,4塊碑之間距離1米多,每塊碑高2.4米、寬1.2米。碑身上方有個斜山式的「帽子」,用於防水,下有碑座。碑文大都風化,但碑石仍保存完好。周麟館長說,經巴色·納那空教授辨認,碑上殘留的文字是古泰文,他認為,這有可能是泰人祖先曾在東溪古鎮生活過的重要歷史遺存。
周麟館長表示,由於碑文誕生於2000多年前,碑文大部分風化,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讀碑文內容。「現在還不能完全確認泰人祖先曾在綦江生活過,但南平僚人的神秘失蹤,有可能是向南遷徙,遠涉重洋,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周館長說。
東溪古碑 殘留文字是古泰文
周麟館長介紹,南平僚作為僚人的一個分支,它的語言是僚人擁有的獨特語言北部壯語·布依語+南部壯語·岱儂語。「僚語的系屬問題一直是國際壯泰語學界的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周館長說,雲南的傣語、海南的臨高話、泰語、寮語、撣語都與壯語有著最密切的親屬關係,它們都屬於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史書記載僚人有語言無文字,但是近年在國內發現有疑似僚文的典籍和碑文。「南平僚是否有文字,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周館長表示。
周麟館長說,考察中,巴色·納那空教授興奮地拍下很多照片。他表示,將把照片帶回泰國作進一步研究,他還將組織更多的專家到東溪鎮考察。
僚人失蹤 可能遷徙寮國泰國
周麟館長說,綦江史料裡,對南平僚人的記載語焉不詳。周館長在其論文中表示,「南平僚,因濮人(主要居住在今金沙江流域、怒江、滇池等地)離居來綦江,他們移動居住分布南面高山的河谷地帶,捕魚打獵為生。」
據《重慶府史》和《綦江縣誌》記載,在漢代,南平僚人遭到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殺戮,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遷移到萬壽場(東溪鎮原名)。到唐代,統治者封南平僚人的王才進作為宣慰史(少數民族地區參用土官),達到以僚治僚目的。宋朝初期,宣慰史王才進死後,南平僚人沒有了統領,便分裂為數個小群體,紛紛在宋朝各疆域作亂,到了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熊本才平定了南平僚軍。
周館長說:「面對統治者的屠戮,綦江一部分倖存下來的南平僚人向南遷徙,近到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與漢人融為一起。有的鏈式遷徙到越南寮國,還有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遷泰國,與泰族有族源關係。」
生殖崇拜 泰國綦江一脈相傳
根據我國專家關於南平僚人的研究發現,他們居住在二層幹闌式建築。女子用兩幅橫布,從中貫頭而穿,類似今天泰國人所穿的筒裙,包各式各樣的頭巾,穿繡花鞋,戴銀首飾。南平僚人的生活習俗帶有明顯的夜郎(今黔)民族特徵,如文身,椎髻,跣足(赤足),流行打牙(鑿齒)、雞卜(雞骨佔卜)、獵頭祭鬼等,至今在我國雲南、廣西等地區仍保留鑿齒和文身的習俗。
南平僚人的習俗在綦江還保留了多少?周館長表示,綦江和泰國都保留了生殖崇拜的習俗,其他的基本漢化或者消失了。距離綦江縣城40公裡的中峰鎮,對生殖器崇拜的古樸民俗一直保留下來。「那裡的生殖器石刻遺址有好幾處。」周館長說,如今泰國各地,也保留著相似的生殖崇拜習俗。
以男女生殖器為崇拜對象,是原始社會人類重視生殖的觀念。雲南社會科學院的王國祥教授認為,綦江古民族崇拜生殖器習俗,源遠流長,影響大,與泰族中有的地區崇拜生殖器相似,這與綦江一部分古民族的遷徙有關。
名詞解釋》》
揭秘南平僚人
根據綦江博物館提供的資料,南平僚,又稱南川僚、渝州蠻。綦江是南平僚的發祥地,約於戰國末期開始在綦江藻渡河流域出現,活動地帶包括今綦江、萬盛、南川、桐梓等地。南平僚人的來源有幾種可能,或是貴州中部的夜郎人北遷,或是重慶一帶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或是更古老的濮人、僰人(先秦時期在西南居住的一個民族)的另稱。
歷經戰亂,尤其是經宋軍兩次討伐,南平僚人被殺戮殆盡,藻渡河一帶苗人、漢人大量遷入。據考證,劫餘的南平僚人,少部分融於苗、漢民族中,其餘則遷徙到了今雲南、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及泰國、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它與壯、泰、老、傣等民族有族源關係。
專家存疑》》
綦江是否與泰人有族源關係
尚需進一步考證
三峽博物館館長黎小龍教授主要研究西南民族史。他說,僚人漢代開始大移民入蜀,然後繼續南遷,如今靠近我國雲南的泰國、越南等地民族,與僚人有民族淵源關係。南平僚人也是其中一個分支。但他認為南平僚人應該不會是泰國人的祖先,因為南平僚人遷徙時是唐、宋,已較晚。
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員、所長助理林必忠說,今天泰國人的祖先跟綦江南平僚人有淵源,以前是有這麼一個說法。但他也不認識古泰文和泰國字,綦江東溪那塊古碑上到底是不是泰文,自己無法下結論。林必忠認為,還應該繼續考證,發現新的證據。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藍勇教授認為,僅根據高腳屋圖畫和筒裙等來判斷泰人祖先可能在綦江生活,不太科學。「我對古泰文沒有研究,不能判斷南平僚碑上的文字是不是泰文。歷史上沒有泰人在綦江生活過的直接記載,不能推斷泰人與綦江南平僚有族源關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