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歸國(中國)後,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
說上述這番話的人名叫登輝,姓李。
這個「登輝」並不是中國臺省那位,此「登輝」是一位印尼華裔。
這個登輝並不是中國臺省那位,這個是一位印尼華裔。
登輝,字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1872年4月18日,登輝生於荷屬東印度爪哇島巴達維亞郊外的紅巴村。
登輝早年在新加坡英華書院讀書。19歲時,他赴美國讀書,考入耶魯大學。
耶魯大學畢業後,登輝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中山先生領導的在海外的組織,做革命的宣傳工作。
1905年末,登輝來到上海,結識了復旦公學創辦人馬相伯。
次年,在馬相伯的邀請下,登輝出任復旦公學的總教習(教務長)。
1907年,清政府送官費留學生,派登輝為江南留學生考試官。
1909年,登輝又被清政府派為浙江省派赴美國留學生的主試官。
辛亥革命時,都督黎元洪力邀登輝任外交部長,但登輝以「我不會做官」婉拒了。南北議和時,南方總代表伍廷芳聘登輝為臨時顧問。
1912年,在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復旦公學遷入上海徐家匯的李公祠辦學。
登輝與馬相伯等人商定後,聘中山先生為董事長,聘伍廷芳、程德全、薩鎮冰、于右任、邵力子等十餘人為校董。
1913年,馬相伯退休,中山先生等人推舉登輝繼任,出任復旦公學校長。
1917年,在登輝的主持下,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登輝擔任復旦大學校長。
登輝擔任復旦大學校長達二十多年之久,連同在復旦公學在內,他在復旦校園內服務了約40年。
擔任校長期間,登輝為維持和發展復旦大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為辦學理念,多次強調復旦人要有團結、服務、犧牲之精神。登輝曾對人談及復旦前途,他說:「復旦大學緊緊盯住牛津、劍橋、耶魯、哈佛這些歐美名校,要與它們並駕齊驅。」
登輝擔任校長時期,復旦大學培養出了無數人才,眾多學生循著他的足跡,孜孜於中國高等教育的建功立業,有數十人出任各大學校長。比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清華大學及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河南大學校長許心武等等。
登輝矢志教育,更熱愛祖國(中國)。抗戰時期,他愛護學生,大力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復旦學生在登輝校長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出兵抗日。
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復旦學生50多人加入了十九路軍,與日軍血戰。
一九三五年,日寇製造華北事變,妄圖侵吞華北。復旦同學又發起愛國運動。蔣介石很惱火,他打電話給登輝,要他去火車站勸阻學生,登輝堅決拒絕了。
登輝支持抗日,給自己招來了麻煩,蔣介石視他為眼中釘。
1936年,3月25日凌晨,蔣介石指示吳鐵城派出軍警包圍復旦大學,逮捕學生七人。
3月25日下午,軍警又衝入校內,毆打師生。
3月26日上午,軍警又進校搜捕。
登輝校長強烈抗議國民黨的暴行。他召開臨時校董會,會後,親自去責問吳鐵城。
之後,一天晚上,吳鐵城突然出動六百多名軍警闖進復旦大學,又要抓人。登輝當時已64歲高齡,他衝上前去,大聲質問為何抓人。
軍警們置之不理,繼續抓人。登輝怒了,衝上去拉扯,想阻止他們抓人。結果,軍警們一擁而上,打了登輝一頓。
學生被抓、登輝被打。之後,教育界發起了抗議活動。在各方面的反對和抗議下,吳鐵城不得不將全體被捕學生釋放。
1936年末,在蔣介石國民政府的威逼下,登輝被迫辭去了復旦大學校長之職。
1937年,日本佔領上海後,復旦大學遷往重慶,登輝則在復旦大學上海分校堅守。
登輝對敵偽政權堅持「三不」原則:不與敵偽來往,不接受敵偽津貼,不得已時學校寧可停辦。
抗戰勝利後,一些學生請登輝談生平所得。登輝只講了一句話:「我歸國後,一生旨在復旦,一生只當復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復旦的校長。」
1947年7月30日晚間,登輝突然在華山路寓所中風。
1947年11月19日,登輝病逝於寓所,享年75歲。
登輝先生一生從事教育,任復旦大學校長達二十餘年,他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復旦,被譽為「復旦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