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課堂:文言寓言《黔之驢》寓意的揭示角度

2020-12-17 中考網

  《黔之驢》是新教材中的一篇文言寓言,以前沒有教過,所以留在我印象中的是小時候讀過的成語故事「黔驢技窮」。在準備課文教學時,我發現教參所揭示的寓意是從老虎這個角色引導生發出來的,當時就有點不順。教參上是這樣概括的:這則寓言敘寫了老虎吃掉「龐然大物」驢子的故事,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這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

  果然,在討論寓意時課堂上出現了論爭,儘管我一直提倡自由、兼容的思維模式。

  經常以奇思妙想見長的蔣超同學說:「既然《黔之驢》選自《三戒》,而「戒」是告誡,警示,讓人們不要效仿命運悲慘的驢子,所以文章應該從驢子這個動物的角度去揭示寓意,我們討論了,答案如下:面對不熟悉的對手,不要輕易顯山露水,暴露自己的弱點,要學會保護自己,爭取有利於自己的機會去鬥爭。」

  在一片贊同聲中,反對的聲音似乎更響,朱靚同學說:「我贊成老師的角度,(我是按照教參來分析的)因為《黔之驢》中塑造的蠢驢形象,正是當時社會上那些徒有其外表實則虛弱無能的貴族的真實寫照,他們不考察自己的真實情況,卻靠外界的條件來逞強,以致落得可悲的下場,而作者當時被貶謫以後,文學創作植根於現實生活,深感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便採用短小的寓言形式,諷刺當時的時政,我認為,他在鼓舞人們要像老虎一樣,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

  也許學生們的爭論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能在寓言中獲得感悟,能啟迪心智就行,但看他們面紅耳赤的樣子,針鋒相對的氣勢也著實令人不能小覷。

  《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的代表作,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則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而「戒」的確是警戒、告誡的意思。並且柳宗元在他的《〈三戒〉序》這樣闡述了寫作的緣由:吾恆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其非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麋」「驢」「鼠」的所持的告誡態度。

  教參上附有節選課文時刪去的最後一段: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不也是句句直逼驢子的不是嗎?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更贊同蔣超同學的觀點。也許,用這種反面的形象來教育引導別人,可能更有效果吧!

  課後時間,蔣超又找到我,說:「老師,我們還有一個理由可以證明我們的想法!因為從這篇寓言中流傳下來的成語「黔驢之計」、「黔驢技窮」也都是從驢子的角度來說的,老虎只是一個配角!」

  我只是微笑表示默認,因為我覺得已經不需要再說什麼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黔之驢》導學
    除字詞(成語很重要哦)外,本文的重點主要有兩點:一是寓言的寓意,二是寓言中的三個形象。對本文的寓意,專家們各抒己見,後文另析。柳宗元自己在文中總結道: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就是說:唉!
  • 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黔之驢
    關於《黔之驢》主題思想的不同認識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寫了一組三篇寓言:《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義的。前人議論《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說柳宗元的寓言後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闢者鎮之」(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個寓言後面作者自己的「評論」就是對寓言內容最透闢的解釋和評論。而這個解釋和評論究竟是什麼,林先生語焉不詳。
  • 《黔之驢》和《狼》寓言類課內文言文對比分析
    分割線                                                 《黔之驢》和《狼》寓言類課內文言文對比分析《黔之驢》
  • 課享|石祥:三年級《守株待兔》——文言文寓言故事
    (重點)  3.藉助注釋,結合插圖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寓言大義,說出寓言蘊含的道理。(難點)  4.拓展閱讀其他寓言故事比較課文與幾則寓言寓意的相似性,與他人交流讀懂的寓意。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1.同學們,學過寓言故事嗎,有什麼特點?下面考考你,根據圖片、能不能猜出故事名稱?
  • 導學 |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寓言四則 》
    《寓言四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識記並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掌握常見的文言字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幾則寓言的故事情節和寓意。3.了解寓言的藝術特色。4.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 讀《伊索寓言》有感
    據傳,《伊索寓言》一書是由一位名叫「伊索」的人創作的,他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擅長創作動物寓言故事,風格簡單,寓意深刻,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伊索寓言》全書講的是動物故事,以動物為喻,教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為主,形式短小精悍,而寓意深刻。好了,接下來說說我讀到一點感受。即用成人視角來看這本書。
  • 文言文黔之驢講的是什麼意思?
    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驢》,被我們至少誤解了幾十年!上中學的時候學習黔之驢,打擊都嘲笑驢子沒有真本領,只會大喊大叫,最後被老虎識破真相丟了性命。有意思的是,現在的語文課裡,恰好把作者柳宗元在這篇寓言末尾的觀點給拿掉了,原文末尾,柳宗元這麼說的: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幫助孩子輕鬆學習。《坐井觀天》是一則改編自《莊子.秋水》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就是坐在井裡看天。青蛙常年居住在井底,抬頭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片天空,誤以為天空只有這麼大。小鳥每天都要飛過很多地方,見識了廣闊的世界,他告訴青蛙天無邊無際,並請他跳出井來看一看。
  • 寓言啟示題解題步驟
    寓言啟示題【題目特徵】與主旨理解題問法類似,只是題幹是一則故事或寓言,不是議論或說明型文段。【解題思路】解這類題,關鍵是從題幹中找出寓意,找寓意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①找關鍵詞:找寓言或故事中能揭示作者意圖的關鍵詞語、句子等,這是適用於所有寓言啟示題的方式。
  • 走進《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
    大家好,歡迎來到王老師同步課堂,我是王老師。點關注,不迷路,一起來吧。從小到大我們都閱讀過寓言故事,譬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等,小小的一則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伊索寓言》吧!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一種文學體裁。,大多篇幅短小。
  • 寓言遇到了小古文——《守株待兔》教學談
    在小學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寓言故事都來自中國古代典籍,如《掩耳盜鈴》《揠苗助長》《南轅北轍》《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等,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哲思。故事裡的人是一些可笑的人,做了愚蠢的事,其實不關乎於道德,而是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告訴人們要全面客觀的看待事物;要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繫;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指導日常生活,引領智慧人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 雙語課堂:精讀雙語伊索寓言《最後一次吹牛》學習英語 思辨道理
    大家好,歡迎來到雙語小課堂,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意思的伊索寓言小故事《最後一次吹牛》Aesop’s Fables: Last BoastA fir tree said boastingly寓意:驕傲帶來失敗。故事之中的大數雖然最後被砍,但是按照樹的邏輯,被砍了給人蓋屋子不就是自己實現了價值麼,但寓言的寓意卻是驕傲導致失敗。我覺得大樹還是有點冤枉,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喔PS.別忘了在思辨性雙語閱讀之中學習一下英語喔,我們下期見
  • 烏鴉喝水是寓言也是科學課
    我在教授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時,一直認為不管是什麼形狀的瓶子,也不論瓶子中有多少水,只要在水瓶中不停地扔進石子,水位就會不斷上升,烏鴉就一定能喝到水,忽略了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本身的科學性,根本沒有考慮到有些形狀的瓶子無論怎麼丟石子也是喝不到水的,所以一直像當年教我的老師一樣,按照語文課進行教學,主要是向學生介紹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背後的寓意,從來沒有對烏鴉能否每次都喝到水產生懷疑。
  • 小學生寫寓言故事:用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
    而這個故事,只是故事,但是卻在背後隱藏著一個寓意。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作者並沒有直接把所有的故事都寫出來,而是要去讀他的讀者自己進行推理。原來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我們在讀寓言故事,比如說伊索寓言,作者要通過一件事情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道理並沒有講出來,只需要讀者來進行思考。
  •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伊索寓言》二則教學設計
    了解寓言精巧的構思:先說故事,再點明寓意。多角度、多側面地理解各則寓言的深刻寓意。2,過程與方法: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能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藉助比喻性故事寄寓 意味深長的道理的寫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言,從寓言中獲得對生活有益的啟迪,培養健全人格。
  • 中國古代故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蒲松齡「觸時感事」的「孤憤之書」。其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神話的現實化和現實的神話化。馳想幻域,映照人間,立足於現實並以表現現實為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