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對於大家來說肯定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瀝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黑色的Bitumen/Asphalt不叫瀝黑,而叫瀝「青」?
大家或許知道,石油一詞最早在公元977年的《太平廣記》中出現,可是瀝青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試圖尋找「瀝青」這個詞的首次使用。
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瀝青」在1915年的清華學報第一期第六號(現清華大學學報)刊登的《路間灰塵飛騰之阻抑法 》一文中就已經出現了,不過作者王祖廉使用的是「地瀝青質」,該文的主題是探索抑制路面灰塵的方法,從現在來看應該算一篇綜述類的文章,該文中提到以「地瀝青質」塗刷路面可以「妨土之騰起」。
順便來感受一下當時學術論文的豎排畫風。
作者並沒有對地瀝青質這個詞進行更多解釋,很明顯當時瀝青這個詞已經被大家所接受,因此這應該不是「瀝青」這個詞的首次出現。
於是,我們嘗試在茫茫古籍中尋找,竟然略有所獲。
在明末夏允彝編纂的《倖存錄》一書中發現記錄如下:
忠賢兇惡非常,國史璫備載之。餘見一術士徐姓者,言遊都下,五人共飲於旅寓,忽一人倡言:忠賢之惡,不久璫敗。餘四人或默然、或駭諷以慎言。此人大言忠賢雖橫,必不能將我剝皮,我何畏!至夜半熟臥,忽有人排門以火照其面,即擒去。旋投四人併入內地,見所擒之人,手足鹹釘其門板上。忠賢語四人曰:此人謂不能剝其皮,今姑試之。即命取瀝青澆其遍體,用椎敲之。未幾,舉體皆脫,其皮殼儼若一人。四人駭欲死,忠賢每人賞五金壓驚,縱之出。嗚呼!惡貫古今矣。
《倖存錄》這本書是記載明末史事的史書,上面這篇文章是借瀝青來描寫魏忠賢的殘暴。
更早一些的,北宋慶曆四年曾公亮所撰《武經總要》中記錄的一種火藥的製作方法中,也曾提到瀝青(瀝清):
用狼毒五兩,桐油二兩半,小油二兩半,木炭末五兩,瀝清二兩半,砒霜二兩,黃蠟一兩,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本草綱目• 木一·松》、《說嶽全傳》、《揚州畫舫錄》、《全唐文》等一大批明代、清代編寫的書目中同樣發現瀝青一詞的蹤跡,說明此時,瀝青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了。
經過小編嘔心瀝血的查找,瀝青一詞的最早出現只能追溯到宋代,始終未能找到其原始出處。
因此只能根據字面意思來考究一番。
About 瀝
首先,「瀝」字在詞典中的解釋有3個意思:
① 液體一滴一滴地落下,如:~血(滴血為誓,示必報之仇)、嘔心~血。
② 濾,如:~酒。
③ 液體的點滴,如:餘~、~液(喻文章、言論的精華)。
那麼,到底是哪個意思呢?
有可能是第一個意思,瀝青加熱融化後澆在物體上,一滴一滴的落下。
也有可能是第二個"過濾"的意思,因為瀝青在國內最開始使用時,應該是從自然中直接獲取,也就是天然瀝青或者較為粘稠的石油,加熱後以網布過濾得到的物質稱為「瀝青」。
當然,也有可能是第三個意思,瀝青加熱滴到物體表面形成的球形或橢球形體的滴液,這也是瀝青的一個特性。
三個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們已然無法推測古人首次使用「瀝青」一詞時的想法。
About 青
其次,這個「青」字就很有意思了,現代語言中,「青」一般指「Cyan」(靛青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荀子 《勸學》
在 RGB 色值中,靛青色常表示為「R: 0 G: 255 B: 255」,也就是下面的這種顏色。
可是,青草、青山是指Cyan的草和山嗎?很明顯不是,在此「青」的意思應引申為Green(綠色),畢竟常見的草沒有Cyan的,因此,青又代表了綠色的意思。
那麼,青天是Green或者Cyan的天嗎?
No!天空的顏色一般為Blue(藍色),因此青又代表了藍色的意思。
不過使用Cyan、Green、Blue三個詞語來形容瀝青都不合適,還好還有下面這個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 《將進酒》
我們都知道,此處青絲的意思是指黑色的頭髮,也就是說「青」還可以表示Black(黑色)。
中文果然博大精深,簡單的一個「青」字就能代表英文中的Cyan、Green、Blue、Black四種顏色,要不說歪果仁一看就頭大呢。
據說以青表示黑色,在魏晉,乃至上古時期就開始了,再如韓琮的《春愁》:
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
意思是說太陽和月亮永遠移動,但人臉兩頰的頭髮沒有一直是黑的。
可是瀝青為什麼不叫瀝「黑」,而叫瀝「青」呢?
這是因為雖然相近,但青和黑也略有差別,如下面這首詩:
山翠都成黑,天黃忽復青。
——楊萬裡 《夏夜露坐》
這首詩形容夜晚的天氣,黃昏的天色突然由黃變為青,此處的青用來形容夜間的天空,肯定不會是Blue,應該是接近Black,但又與之略有區別的一種顏色,所以「青」和「黑」雖然較為相近,但「青」要略微明亮一些。
「瀝青」中的「青」一字,即為類似於黑色、但又比黑更為明亮的一種顏色,用它來形容亮色的瀝青再合適不過了。這可能是前人稱之為瀝「青」,而不是瀝「黑」的原因。
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是根據瀝青所呈現出來的顏色考究,可是要是從歷史古籍中探尋,可能會得出另一種可能性:
其實原本瀝青稱為「瀝清」(如北宋年間的《武經總要》),但到了清代為了避諱,將所有記載的「清」改為了「青」字(如《倖存錄》)。
如果真是如此,「清」又作何解?
辭典中對於「清」字的記錄有以下幾種:
① 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與「濁」相對。
② 安靜,不煩:冷~。悽~。~閒。~靜。~淡。~幽。~謐(寧靜)。
③ 單純不雜:~唱。~茶。
④ 明白,明晰:~楚。~晰。~醒。~通(文章層次清楚)。~亮。
另外還可以表示登記、公正、潔淨、高尚、太平等意思。
小編比較傾向於第一個意思:「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表示瀝青「黑」的純淨、「黑」的透亮,這正符合瀝青人淳樸的氣質。
但是無論如何,瀝青一詞的誕生,都濃縮著如此深遠的國學淵源。或許下次的中國詩詞大會上,當我們的一位瀝青人超越外賣小哥站上擂主舞臺的時候,董卿會這樣解說:
人生自有詩意,瀝青亦有詩緣。前人給我們辭典裡落定瀝青二字而不是瀝黑的時候,一定是在鼓勵我們,無論從事看起來多麼土氣、多麼枯燥的工作也要充滿浪漫情懷,萬物充滿詩意。
讓我們再一次把熱烈的掌聲送給可愛的瀝青人!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