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破解,號稱3D、深度學習加持的人臉識別究竟靠譜嗎?

2021-02-25 悟空智能科技


▲點擊圖片查看kindle書籍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曹培信


經費不夠,2D來湊?


前些天,豐巢智能快遞櫃被「小學生」用列印照片破解,讓人大跌眼鏡。


據《人民日報》報導,嘉興上外秀洲外國語學校402班科學小隊向都市快報《好奇實驗室》報料:他們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最終取出父母們的貨件。隨後,小朋友們還發來了幾段視頻佐證。



並且,都市快報記者也親自進行了驗證,用自拍照真的完成了一次開箱:



並且,記者用偷拍的照片進行測試,也順利取出了包裹。


隨後,@豐巢智能櫃官方微博也進行了回應: 關於近期收到的取件反饋,經核實,因該應用為試運營beta版本,在進行小範圍測試。收到部分用戶友好反饋,已第一時間下線,完善後有關動態,可關注豐巢公告。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鞭策。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還要從人臉識別說起,《人民日報》稱,蜂巢的人臉識別系統之所以會被列印的照片輕易「糊弄」,是由於在人臉對齊時使用的是2D識別,而沒有用安全級別更高的3D人臉識別和活體檢測技術。


作為一家提供智能服務的公司,測試版的說法可能難以讓大眾相信,畢竟這是2D識別技術本身的問題,難不成是準備用2D識別做測試然後用3D測試上線嗎?


所以網友的猜測都是,原本就準備用這個技術上線,但是被一群小學生給發現了。


       

             


結合前段時間爆紅的人臉應用ZAO引發了很多讀者對於「刷臉授權」的擔憂,侵權、隱私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風險。當時,支付寶回應稱:支付寶「刷臉支付」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各類換臉軟體有很多,但不管換得有多逼真,都是無法突破刷臉支付的。



隨著人臉識別的發展,反人臉識別也在隨之發展,其中對於深度學習人臉識別系統的欺騙,一般是使用電子版的對抗樣本,主要用於檢驗系統的穩定性。


但是這種方式只能攻擊線上人臉識別模型或API,無法用於線下的真實人臉識別場景,不具有實際的「反人臉識別」效果,所以很多研究人員還是將目光放在了「外加設備」來對抗基於攝像頭的人臉識別。


2013年1月,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的日本研究人員創建了「隱私護目鏡」眼鏡,該眼鏡使用近紅外光使臉部下方的臉部無法被臉部識別軟體識別。現在最新版本使用鈦金屬鏡架,反光材料和遮罩,利用角度和圖案吸收和反射背光源來破壞面部識別技術。


2016年12月,芝加哥的一名定製眼鏡工匠斯科特·厄本(Scott Urban)發明了一種稱為「反射鏡」的反攝像頭和面部識別太陽鏡。它們反射紅外光和可選的可見光,使用戶面對相機的白色模糊感。



今年八月,來自莫斯科國立大學、華為莫斯科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們也找到了針對AI識別人臉的新型攻擊方法,僅僅使用一張普通的列印紙就可以讓已經廣泛用於手機、門禁和支付上的人臉識別系統突然變得不再靠譜。


在這一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只需用普通印表機打出一張帶有圖案的紙條貼在腦門上,就能讓目前業內性能領先的公開 Face ID 系統識別出錯,這是首次有 AI 算法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實現攻擊。


貼上紙條以後,系統會把Person_1識別成另外一些人「0000663」和「0000268」等。


此外,首先將刷臉應用於商業化產品的蘋果也遭遇了不少刷臉攻擊。去年11月3日,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 X,並首次推出了刷臉解鎖技術。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黑客角逐,意圖率先破解該公司具有未來感的最新技術。


僅僅一周,在世界另一端的黑客就聲稱,他們已經成功複製了人臉,從而可以輕鬆解鎖任何人的IPHONE X,甚至於他們採用的技術可能會比安全研究人員所研究的方法更為簡捷。


「我們僅用150美元就製作出了破解iPhoneX面部識別的面具」


越南網絡安全公司Bkav發布的博客文章和視頻顯示,他們使用3D列印塑料模具、矽膠、化妝品和簡單的剪紙所組合而成的面具,輕鬆騙過IPHONE X,破解了臉鎖。儘管該破解過程還需要等待其他安全研究機構的確認,但是這一破解方法還是打破了IPHONE X最為昂貴的安全防護措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越南安全公司的研究人員僅僅只用150美元就製作出了這種破解面具。


不過,迄今為止,這一破解還只是一個概念證明(proof-of-concept),對於普通iPhone持有者而言,暫時不必慌張,因為該破解過程需要很長時間,花費大量精力,且需要能夠接觸到iPhone持有者的臉,才能做出破解面具來。


同時,Bkav在其博客文章中還直截了當強調說:「蘋果的安全識別工作做得不好,臉鎖能夠被仿製的面具所欺騙,意味著它並非有效的安全防護機制。」



在YouTube上發布的視頻顯示,該公司一名員工把iPhone X前面架子上的布掀開,露出正對著iPhone X的面具,結果手機立即解鎖。儘管該手機通過複雜的3D紅外線攝影記錄機主面部影像程序,並由人工智慧驅動建模,研究人員仍舊能夠成功騙取解鎖,僅需通過製作相對簡單的面具:在根據要解鎖的機主臉部數字掃描進行3D列印出來的塑料框架上,安裝一個雕刻好的矽膠材質的鼻子,一對列印在紙上的二維眼睛和嘴唇。


不過,研究者也承認,他們的技術需要對目標iPhone手機持有者臉部進行詳細的測量或數字掃描。研究者還說,他們需要使用手持掃描儀對受試者臉部掃描五分鐘以上才行。這就說明在實際運用中,只有經過精心策劃才能對目標手機解鎖,而不是隨隨便一個iPhone X手機持有者就可能面臨自己手機被輕易解鎖的問題。


Deepfake本質上是一種使用AI深度學習,能夠將一張圖片中人的臉換到其他人的圖片上的技術。通過這種技術,我們可以創建一個非常逼真的「假」視頻或圖片,「換臉」因此得名。


前段時間,一款換臉App「ZAO」就在一夜間火遍社交媒體,但也同時引發了侵權、隱私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風險。


當時,支付寶就回應稱:支付寶「刷臉支付」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各類換臉軟體有很多,但不管換得有多逼真,都是無法突破刷臉支付的。



微信支付也支持人臉識別支付,微信也表示,微信的「刷臉支付」綜合使用了3D、紅外、RGB等多模態信息,可以有效抵禦視頻、紙片、面具等的攻擊。


活體檢測能有效保證人臉識別被照片和面具欺騙的情況,所有現在我們在進行各種安全認證用到人臉識別時,都會讓眨眨眼或者搖搖頭。


今年八月,《廈門晚報》報導了一則關於男友殺害女友後,在處理屍體以及逃跑過程中,他拿出女友的手機,想借用女友的身份在網上申請小額貸款。他下載了某網貸APP,按步驟操作,拍攝女友的身份證上傳,把女友的屍體扶起來,對著手機攝像頭進行「人臉識別」,但因系統提示要眨眼,他只好放棄。


隨後系統發現異常,即在7秒的「活體識別」環節,貸款申請人無任何眨眼反應,而在語音驗證時,是一名男性的聲音,與貸款申請者性別不符,所以轉入人工審核。

工作人員發現,貸款申請人的照片以及活體識別視頻中頸部有棕紅色的勒痕,且雙眼失焦,面部有青紫色的瘀血,懷疑貸款申請人被害,趕緊向警方報案。


最後,文摘菌也帶各位再一起回顧一下人臉識別發展的歷史。


2018年10月,英國赫特福德大學與GBG Plc的研究者發布了一篇綜述論文,對人臉識別方法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其中涵蓋各種傳統方法和如今主流的深度學習方法。


論文連結:

https://arxiv.org/pdf/1811.00116.pdf


首個人臉識別算法誕生於七十年代初,儘管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更加準確,但是使用條件要求更高,比如,指紋識別需要用戶將手指按在傳感器上,虹膜識別需要用戶與相機靠得很近,語音識別則需要用戶大聲說話。相對而言,現代人臉識別系統僅需要用戶處於相機的視野內(假設他們與相機的距離也合理)。


這使得人臉識別成為了對用戶最友好的生物識別方法。這也意味著人臉識別的潛在應用範圍更廣,因為它也可被部署在用戶不期望與系統合作的環境中,比如監控系統中。


人臉識別系統通常由以下構建模塊組成:


檢測。人臉檢測器用於尋找圖像中人臉的位置,如果有人臉,就返回包含每張人臉的邊界框的坐標。


對齊。人臉對齊的目標是使用一組位於圖像中固定位置的參考點來縮放和裁剪人臉圖像。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使用一個特徵點檢測器來尋找一組人臉特徵點,在簡單的 2D 對齊情況中,即為尋找最適合參考點的最佳仿射變換。更複雜的 3D 對齊算法還能實現人臉正面化,即將人臉的姿勢調整到正面向前。


表徵。在人臉表徵階段,人臉圖像的像素值會被轉換成緊湊且可判別的特徵向量,這也被稱為模板(template)。理想情況下,同一個主體的所有人臉都應該映射到相似的特徵向量。


匹配。在人臉匹配構建模塊中,兩個模板會進行比較,從而得到一個相似度分數,該分數給出了兩者屬於同一個主體的可能性。



在深度學習出現以前,人臉識別方法一般分為高維人工特徵提取(例如:LBP, Gabor等)和降維兩個步驟,代表性的降維方法有PCA, LDA等子空間學習方法和LPP等流行學習方法。在深度學習方法流行之後,代表性方法為從原始的圖像空間直接學習判別性的人臉表示。


如今人臉識別方面最常用的一類深度學習方法是卷積神經網絡(CNN)。


深度學習方法的主要優勢是可用大量數據來訓練,從而學到對訓練數據中出現的變化情況穩健的人臉表徵。這種方法不需要設計對不同類型的類內差異(比如光照、姿勢、面部表情、年齡等)穩健的特定特徵,而是可以從訓練數據中學到它們。


而其主要短板是它們需要使用非常大的數據集來訓練,而且這些數據集中需要包含足夠的變化,從而可以泛化到未曾見過的樣本上。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包含大規模自然人臉圖像的數據集被公開,可被用來訓練CNN模型。



除了學習判別特徵,神經網絡還可以降維,並可被訓練成分類器或使用度量學習方法。CNN 被認為是端到端可訓練的系統,無需與任何其它特定方法結合。


用於人臉識別的CNN模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訓練。其中之一是將該問題當作是一個分類問題,訓練集中的每個主體都對應一個類別。訓練完之後,可以通過去除分類層並將之前層的特徵用作人臉表徵而將該模型用於識別不存在於訓練集中的主體。在深度學習中,這些特徵通常被稱為瓶頸特徵(bottleneck features)。在這第一個訓練階段之後,該模型可以使用其它技術來進一步訓練,以為目標應用優化瓶頸特徵(比如使用聯合貝葉斯或使用一個不同的損失函數來微調該 CNN 模型)。另一種學習人臉表徵的常用方法是通過優化配對的人臉或人臉三元組之間的距離度量來直接學習瓶頸特徵。

 5G報告匯總  

PPT | 一份來自華為內部的5G培訓課件(附下載)

5G+AI的新時代,這205頁PPT講透了

37頁PPT,全面解讀5G產業鏈及未來趨勢!

《洞見5G,投資未來——中國5G產業發展與投資報告》

華為發布《5G天線白皮書》 提出三大重要產業趨勢

推薦收藏丨關於5G最完整的PPT(附PDF)

華為發布:5G時代十大應用場景白皮書(附下載)

任正非推薦:100頁精華PPT,幫你徹底看懂5G!

長按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後臺回復「5G

獲取5G報告

掃碼進入知識分享社群

交流~共享~學習~進步

長按二維碼

關注鋅科技

未來是有限向無限的眺望

相關焦點

  • 小學生用照片破解豐巢刷臉 帶你讀懂3D面部識別
    近日一則豐巢快遞櫃被小學生用照片破解刷臉取件的新聞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人們對於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再度表示出種種隱憂。針對小學生照片「刷臉」取件一事,豐巢官方回應稱,「刷臉取件」是小範圍推出的測試版本,已第一時間下線。
  • 豐巢的安全也太脆弱了!「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破解了
    近日,一則「小學生發現刷臉取件漏洞」的消息引發網民熱議。有媒體報導,多位小學生通過列印取件人照片的方式,用照片「刷臉」就輕而易舉地打開快遞櫃取件。涉事快遞櫃企業、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巢」)向記者回應,收到部分用戶反饋後,已下線智能快遞櫃「刷臉取件」功能。然而,在「刷臉取件」成為很多智能快遞櫃「標配」的當下,「刷臉技術」靠譜嗎?
  • 人臉識別被「打臉」: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用照片輕鬆「破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正點財經》)近日,浙江某學校的一群小學生,在一次課外實驗中驚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取出父母們的貨件,該視頻一出就引起了圍觀
  • 刷臉取件糗大了!小學生都能輕鬆破解,豐巢緊急下線!微信、支付寶"慌不慌"?
    眾所周知,隨著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已走進我們的生活,機場安檢、上班考勤、銀行開戶、網上支付等各個場合,人臉識別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 而近日,豐巢也上線了人臉識別取件的功能。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小學生給「破解」了。 而豐巢背後的順豐在今早因此下挫近1%。
  • 刷臉取件可以用照片,杭州小學生輕鬆破解,豐巢快遞櫃好意思嗎?
    近日,浙江杭州某小學的學生在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豐巢快遞櫃取件時,只需要一張列印的照片就可以代替真人刷臉、騙過櫃體的攝像頭,取出他人的貨件。隨後,記者用照片進行測試,果然如此。豐巢智能櫃平臺回應稱:已第一時間下線。
  • 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破解」豐巢:系測試版,已緊急下線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0月17日訊(記者 陳洋洋)10月17日,嘉興「小學生發現豐巢快遞櫃刷臉取件漏洞,用照片即可代替」引起網友熱議。豐巢方面對此回應稱,「刷臉取件」是小範圍推出的測試版本,已第一時間下線。
  • 用照片騙取豐巢取件!竟然是一位小學生做的?
    援引快科技消息,近日一名小學生發現了豐巢的刷臉取件BUG,並使用自己的照片屢試不爽的解鎖快遞櫃,引起了豐巢的極度重視,對快遞公司及快遞員來說,快遞櫃的效率大大提升了,甚至為了進一步提升取件效率,豐巢的部分快遞柜上線了人臉識別功能。
  • 一張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豐巢儲物櫃都被騙過,刷臉支付還安全嗎...
    前些天,上海外國語大學秀洲外國語學校402班科學小隊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取出父母們的貨件。這是真的嗎?結果是:豐巢智能櫃立刻對照片成功識別在之後的5次試驗中,4次成功打開。一次失敗是因為照片沒有拿穩。那如果把正臉自拍照換成偷拍的照片,還能打開櫃門嗎?驗證者用長焦遠遠地「偷拍」了一張照片,再次彩色列印。結果,豐巢智能櫃又一次被打開了!
  • 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用照片「破解」?!那刷臉支付還安全不? - 中國網...
    前些天,上海外國語大學秀洲外國語學校402班科學小隊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取出父母們的貨件。這是真的嗎?△ 小朋友們發來的幾段視頻佐證多次試驗均成功豐巢智能櫃回應:下線、完善為加以確認,有媒體對智能櫃進行驗證:自拍→彩色列印→智能櫃掃描照片。圖來源:好奇實驗室結果是:豐巢智能櫃立刻對照片成功識別圖來源:好奇實驗室在之後的5次試驗中,4次成功打開。一次失敗是因為照片沒有拿穩。
  • 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用照片「破解」?!那刷臉支付還安全不? - 中國日報
    前些天,上海外國語大學秀洲外國語學校402班科學小隊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取出父母們的貨件。這是真的嗎?△ 小朋友們發來的幾段視頻佐證多次試驗均成功 豐巢智能櫃回應:下線、完善為加以確認,有媒體對智能櫃進行驗證:自拍→彩色列印→智能櫃掃描照片。結果是:豐巢智能櫃立刻對照片成功識別在之後的5次試驗中,4次成功打開。
  • 刷臉取件被小學生用照片「破解」?!那刷臉支付還安全不? - 科技日報
    前些天,上海外國語大學秀洲外國語學校402班科學小隊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只要用一張列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臉、騙過小區裡的豐巢智能櫃,取出父母們的貨件。這是真的嗎?△ 小朋友們發來的幾段視頻佐證多次試驗均成功 豐巢智能櫃回應:下線、完善為加以確認,有媒體對智能櫃進行驗證:自拍→彩色列印→智能櫃掃描照片。結果是:豐巢智能櫃立刻對照片成功識別在之後的5次試驗中,4次成功打開。一次失敗是因為照片沒有拿穩。那如果把正臉自拍照換成偷拍的照片,還能打開櫃門嗎?
  • 豐巢快遞櫃可以用照片打開!真成了名副其實的「照騙」了
    豐巢快遞櫃相信大家都用過,取件十分的方便,尤其是當家中沒人收快遞的時候快遞員通常會把快遞放入豐巢櫃中,豐巢快遞櫃方便了大家取件,用戶可以選擇多種方式打開豐巢櫃,其中就包括了刷臉。但是最近由網友曝出杭州某小學的學生在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豐巢快遞櫃取件時,只需要一張列印的照片就可以代替真人刷臉、騙過櫃體的攝像頭,取出他人的貨件。隨後有多家媒體進行了測試,證實了這一說法。「刷臉」已經不是新鮮的詞彙了,目前「刷臉取件」的黑科技目前已經在多個快遞平臺落地,不過其安全性似乎並沒有像相關企業所宣傳的那樣完美。
  • 3d人臉識別和2d區別
    打開APP 3d人臉識別和2d區別 陳翠 發表於 2019-03-06 15:17:37   3d人臉識別和2d區別   三維人臉識別可以應對各種光線幹擾,甚至在夜晚能見度較差的環境下也可以識別人臉信息。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率領的團隊在全球範圍內做出了大量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突破:2012 年國際計算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上僅有的兩篇深度學習文章均出自其實驗室;2011—2013 年間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兩大頂級會議 ICCV 和 CVPR 上發表了 14 篇深度學習論文,佔據全世界在這兩個會議上深度學習論文總數(29篇)的近一半。
  • 刷臉取廁紙?僅上海安裝上萬部 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
    多地開始禁用人臉,政協委員多年提案,拒用人臉識別等唯一的生物特徵信息作身份認證。不戴頭盔看房我可能損失30萬,為了60公分的廁紙我出賣了自己的臉……是的,我知道我的臉正在被濫用,但是我有什麼辦法?很多人臉識別是強制使用的,如果拒絕刷臉,我可能上不了班、回不了家,因為門禁系統都升級為人臉識別,且沒有門禁卡等替代方案。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算法,如何讓神經網絡從訓練數據中學習到有效、魯棒的生物特徵是至關重要的。
  • 百度人臉識別技術又進階啦!佩戴口罩也能「刷臉識人」
    如今,口罩就像外出必備的保護傘,在AI的加持下,它不再是「刷臉」通行的障礙物,能讓你在公司、校園、小區等場景中暢通無阻……近日,沒有被口罩「蒙蔽雙眼」的百度AI將口罩檢測及戴口罩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百度公司園區的人臉閘機和AI測溫系統中,員工均可在佩戴口罩時刷臉識別身份,保障安全、高效復工。
  • 深度學習之視頻人臉識別系列三:人臉表徵
    作者 | 東田應子編輯 | 安可出品 | 磐創AI技術團隊【磐創AI導讀】本文是深度學習之視頻人臉識別系列的第三篇文章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裡我們介紹了人臉識別領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的基本流程,並總結了近年來科研領域的研究進展,最後分析了靜態數據與視頻動態數據在人臉識別技術上的差異;在第二篇文章中介紹了人臉檢測與對齊的相關算法。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磐創AI。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目前已被廣泛運用於遠程開戶,機場、火車站及景區的認證核驗,人臉手機解鎖,線下刷臉支付,公安系統的天眼系統抓捕嫌犯等領域。
  • 豐巢——你究竟是方便了誰
    小漫就曾經在晚上10點收到過豐巢的快遞入櫃提醒。12個小時,一覺醒來就要去上班,怎麼?難不成為了避免付費我就要把快遞背到班上?(雖然改成18小時了,但還是短-真不知道為嘛豐巢較這六個小時勁,24小時不好嗎?)2.投遞這一舉動多數沒有經過顧客的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