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來自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最新消息顯示,我國將在2020年4月前,完成對水稻、小麥補貼政策的改革,以適應WTO相關規則。
據悉,目前我國對小麥、稻穀等相關糧食品種的支撐政策主要為託市、臨儲收購等價格支持政策,但在2016年,美國就我國的糧食相關補貼政策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認為我國對稻穀、小麥和玉米生產所提供的補貼超過了當初我國對WTO的承諾。
隨後,在今年2月,WTO對我國農業補貼問題做出的不利裁決。
據悉,自2015年以來,我國開始陸續取消對大豆、玉米的政策性支持力度,特別是2016年開始對玉米實施去庫存,開展市場化收購,並探索新的農業扶持結構。
受此調整影響,最終在今年2月,WTO對玉米的投訴則被駁回。
但由於國家繼續對小麥、稻穀實施託市收購等價格支持措施,導致被WTO認為對稻穀和小麥的補貼違規。
翻閱資料顯示,我國自2004年開始對稻穀實施託市收購政策,隨後在2006年擴大至小麥品種,但直到2008年才開始對大豆、玉米實施臨儲收購政策。
在國家強力的政策支撐下,我國糧食實現連年豐收,農戶種植收益得到較大保護。但同時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國家糧食庫存不斷增加。
為此,我國在2016年率先對玉米市場去庫存。
隨後,我國也陸續展開對稻穀、小麥市場的去庫存策略,先是稻穀、小麥託市收購價格陸續下調,以降低收購成本,然後是對庫存託市糧實行降價拍賣,加快陳糧去庫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兩年稻穀、小麥市場的調整中,我們發現有關部門正逐漸通過糧食標準的提升,來抑制價格的下跌步伐,甚至出現了糧價整體走高的局面。
以小麥收購市場為例,有關部門通過增加食品衛生標準檢測,引導更多農戶種植優質小麥,實現收購價格的逆勢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