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暴躁、學習不好?或許是感統失調!家長要及時檢查和預防

2020-12-19 騰訊網

為什麼孩子性格孤僻不理人?

為什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暴躁?

為什麼孩子喜歡哭鬧、對外界刺激沒興趣?

這些行為都有可能證明孩子得了「感覺綜合失調」。

感統失調到底是什麼?

感統失調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獨特的發育障礙。

感統失調可以被概括為學習能力障礙。

它是一種導致孩子大腦能力紊亂的發育障礙。

感統失調總共分為6大類:視覺、聽覺、觸覺、平衡、本體、前庭。

感統失調會損害個體做事的相關技能,導致簡單的事情難度增加。

患上感統失調的孩子,日常生活與學習生活被嚴重的影響。

央視新聞曾經根據兒童感感統失調的現象對北京兒童醫院的馬楊醫師進行了採訪。

馬主任指出:

根據調查顯示,近年我國患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

但是這種疾病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進行糾正。

而這種疾病最好在6歲之前,家長們做好訓練,以免影響孩子的日後生活。

孩子為什麼會患上感統失調?

【先天因素】

生產過程中受到擠壓的孩子,很可能會出現感統失調,具體表現為多動、調皮、專注力低。

【後天影響】

孩子的各項技能並不是先天就固定的,而是需要後天的影響才能最終獲得。

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大腦進行發育的過程。

後天的外界刺激會改變孩子的行為,輔助孩子大腦發育。

如果孩子們在後天的發育過程中沒有得到相應的訓練,那麼就容易患上感統失調。

感統訓練與大腦的發育的聯繫: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

剛降生的新生兒腦神經細胞高達140億個,而3歲時,孩子大腦的重量會的達到成年人的百分之八十。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正在飛速的開發運轉。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緊抓這個時期,與外界的刺激進行互相配合,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開發孩子的自身潛力。

而感統訓練就是刺激手段中最有效果的那一種。

身體各部位在大腦的調動下,互相協調配合,孩子的感統能力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什麼時候是最佳的感統訓練時間: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智慧的根源來自嬰幼兒時期的感覺和運動發展。」

所以在6歲之前,孩子剛降生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感統訓練了。

馬主任也認為6歲之前是最佳的訓練時期,而最晚也不要超過12歲。

早期教育會幫助孩子在大腦開發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統訓練如何進行?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發育特徵。

家長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差距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感統訓練預防期:0到3歲

【0到1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通過自身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接觸世界。

所以家長們可以準備一些顏色奪目的卡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鍛鍊這幾項。

而且爬行也會鍛鍊孩子的前庭與本體覺感官。

感統訓練黃金期:3到6歲

孩子處於這個年齡段的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綜合性的感統訓練了。

目的是連接孩子的所有感官系統,讓孩子基本掌握自己的身體。

家長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室外玩耍,運動會訓練孩子的本體覺與前庭覺。

也可以準備一些提高邏輯思維的繪本故事書,幫助孩子開發大腦。

感統訓練後期補救期:6到12歲

如果6歲之前的時期,家長們沒有把握住,那麼千萬不要氣餒。

可以鼓勵孩子進行綜合性的運動項目,例如籃球、足球等。

不僅訓練了的孩子的感統,還會提高孩子的平衡力。

感統失調典型症狀:

1、討厭觸碰、躲避接觸,例如討厭理髮、刷牙、繪畫等。

2、脾氣大、喜歡打人,尤其是身體觸碰後,脾氣會尤其暴躁。

3、喜歡玩旋轉類遊戲設施,並且感覺不到眩暈,

4、行動的時候,經常忘記一邊的動作,身體很不協調。

我是小柳,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

相關焦點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挑食厭食,拒絕改變環境,害怕陌生環境;咬手指,愛哭,愛玩弄生殖器;脾氣暴躁,不喜歡他人觸摸,反應能力快。 有些孩子甚至表現為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極差。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閉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 精細動作不會做或做不好,比如繫鞋帶扣扣子,用筷子,手工能力差。
  • 感統失調家長知多少?
    A: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大腦會接受各種感覺信息,我們需要運用多個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比如視覺、聽覺、嗅覺、本體覺等,大腦對於感覺信息的收集、篩選、處理和整合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的過程。如果大腦不能根據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合理有效篩選信息,指揮身體做出適應性的反應,就是感覺統合失調了。Q:感統失調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
  • 孩子有這些表現的話,可能是感統失調的情況,家長要及早預防
    小夢覺得這孩子是上天恩賜,本來是被醫生判定不孕的體質卻意外懷孕,因此就算有經濟壓力也要生下來。因為體質的原因,小夢選擇了剖腹產。因為孩子來的意外,小夢也沒了解多少孕產知識,她發現自家寶寶翻身、爬行都比別家孩子晚,感覺孩子做事還有些慢半拍,小夢起初沒在意,只覺得這孩子只是發育晚。等孩子上學之後,學習成績特別差,總是佔據班級倒數。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覺得聰明伶俐,但是動作不協調、笨手笨腳,他們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比同齡的孩子讓家長多操心……這些孩子究竟是怎麼了?2.本體感失調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手腳笨拙,做手工、塗色、剪紙等精細動作總是做不好;跳繩、拍球、滑滾軸總也學不會;寫作業時,速度特別慢,邊寫邊玩,寫字不工整;計劃性、條理性、自理能力差,所以事事愛依賴家長。
  • 超職心理學專家解讀:孩子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是怎麼回事?
    感統失調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是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表現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暈車,吐字不清,脾氣暴躁,好動,社交能力差,肢體動作不協調等等。根據大數據顯示,現在生活當中,大部分的兒童都表現出感覺統合失調的狀態,很多家長誤以為這些症狀是暫時的,長大就會好了,所以對一些小毛病置之不理,殊不知,感統失調這個問題,不僅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好,反而會讓家長和孩子覺得更辛苦。為什麼感統失調的孩子,長大後會更辛苦?
  • 孩子學習不好,可能是因為感統失調!有這3種表現要警惕!
    孩子大動作發育慢,可能是感統失調;你家孩子行為舉止奇怪,情緒不穩定,感統可能不好;你家小朋友專注力不佳,玩不了幾分鐘就分心,應該是感統失調;……相信這樣的對話,很多家長都不陌生,尤其是去早教中心做評估時
  • 別總怪孩子學不好,先搞明白啥是「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的孩子聽力檢查一般沒有問題,但他們卻不能專心聽別人的話,也不會對別人的話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讓人覺得他們好像根本沒聽見一樣。感統訓練的黃金時期,一定要抓住孩子的重要年齡階段進行預防、訓練改善、糾正,不然月齡越往上越不可逆轉。
  • 【科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特別好動?家長要注意了,可能是感統失調
    三、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四、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表現為害怕陌生的環境、吮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過分依戀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或過分緊張、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等。
  • 注意力不集中是感統失調了,家長不幹預,孩子長大後會更痛苦
    不是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糾正,隨著孩子的成長,將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影響。視知覺失調:經常出現跳讀或者漏讀,寫字偏旁部首顛倒,甚至不識字,學了就忘,常抄錯題。觸覺失調:不合群,過分緊張,愛哭,易焦慮,脾氣暴躁。聽覺失調:聽而不聞,經常忘記別人說的話,表達想法困難。
  • CCTV央視都點名「感統失調」的孩子,家長們可不要疏忽了!
    比如: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笨拙、平衡力差、膽小孤僻、怕生粘人、語言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感統失調的孩子在智力上大多沒有缺陷,但在學習和行為上經常會出現困難。觸覺功能失調分觸覺過分遲鈍與過分敏感。觸覺過分敏感表現:害怕陌生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生殖器、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或過分緊張、過分觸碰各種東西。觸覺過分遲鈍表現:有強迫性的行為(一再地重複某個動作)、個人表現缺乏自信、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表現為儘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
  • 預防感統失調,從孩子0-3歲做起
    央視新聞頻道特別指出: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閱讀困難,記憶力差,情緒不穩定等狀況,要警惕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針對性的訓練。、動作、視覺、聽覺、認知、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狀況,及早發現和預防感統失調現象的發生。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專注是一種能力,有些孩子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就是因為他有很強的專注力。但這部分孩子畢竟是少數。注意力不能持久是大部分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一道難關。
  • 感統失調引起孩子學習困難的表現以及訓練方法
    感統失調引起孩子學習困難的表現如果你的孩子進入學校,有以下表現:幼兒園,聽不懂老師指令不合群、有攻擊性行為,脾氣暴躁;進入新學期,孩子寫作業拖拉、書寫困難、閱讀困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情緒不穩定等等。以上情況在教育學裡,被稱之為「學習障礙」或者「學習困難」。
  • 被央視點名的「感統失調」,正在禍害孩子,家長早知道早阻止
    而「感統失調」通俗一點理解就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輕微的障礙。但它也不是實質性的病症。「感統失調」的孩子,就是大腦不能準確地接受信息,或者不能正確地處理信息,還有做出反應。舉一個例子,孩子走路時,前方有一個障礙物,孩子看見了,但是大腦不能及時處理這一信息,導致身體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最後被障礙物絆倒。
  • 家長過度「愛乾淨」,可能會造成孩子感統失調
    如果孩子爬行不足,前庭覺沒有受到爬行過程中抬頭動作的刺激,就會造成前庭覺失調的問題。前庭失調的孩子在平時與人交往過程中,會非常調皮任性,他們喜歡挑剔別人,比較容易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並且,前庭失調的孩子也比較自我,他們一般不會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他們也不會考慮別人的需要。
  • 孩子走路跌跌撞撞,可能是「感統失調」作祟,家長要及早幹預
    但感覺統合失調,並不是智力方面出現了問題,所以不用太過擔心。感覺統合失調其實是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問題,但大多數孩子出現感統失調都是比較輕微的,所以通過家長的一些幹預,就能及時的恢復正常,所以家長不用太過擔心。
  • 體態不好,感統失調——阻礙孩子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收穫了一個「加長版」寒假,這給父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加深感情的機會。  但是很多家長卻通過這段時間的親子相處發現,現代小家庭模式中存在的錯誤教育方式,卻成為了導致孩子感統失調、影響生長發育的主因。
  • 孩子好哭、黏人,也許是被大部分家長忽視的「感統失調」(一)
    「感統失調」又叫學習能力障礙,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大部分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控制能力差、粗心、好動等,以至於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
  • 3-12歲的孩子家長請注意,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可能是感統失調了
    很多寶媽都知道,孩子的成長發育很重要。1到3歲的寶寶們注意力不易持久;動作表現笨拙,口齒不清,不喜歡說話;脾氣不好,易暴躁,而且不喜歡吃飯。3—6歲學齡前期的寶寶們,動作技巧不協調;塗色、剪貼、寫字有困難;走路不平穩容易跌倒,易哭、情緒不穩定、挫折忍受度低;喜歡獨處。家長們就該注意了,寶寶們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了。
  • 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如何預防?
    的孩子越來越多;有的家長就會問:「老師,什麼是感統失調?感統失調會有很多表現:如: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較多、語言發育遲緩、身體協調能力差、學習能力弱、怕生,不會交朋友、愛咬人,打人、平衡感弱,容易摔跤、孤僻、膽小愛哭粘人不自信、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