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家長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雖然,現在養娃越來越用心,可是養出來的孩子,卻問題越來越多。比如,運動能力很差;反應能力不佳等等。究竟是哪裡出現問題了呢?
早前,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看見央視做過一期節目,點名「感統失調」。說的是,現代兒童,享受到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存在感統失調的問題卻多了。
節目還列舉了孩子感統失調的種種表現,如笨手笨腳容易滑倒、語言發育遲緩等等問題。這期節目,讓我意識到「感統失調」正在禍害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來說說這個詞背後的含義。
可能部分家長對「感統失調」一詞很陌生,只是初次聽說,感覺好像很高深的樣子。其實,「感統失調」並不神秘。1972年,有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埃爾絲提出「感統」理論。用專業的話來解釋它就是,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而「感統失調」通俗一點理解就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輕微的障礙。但它也不是實質性的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就是大腦不能準確地接受信息,或者不能正確地處理信息,還有做出反應。舉一個例子,孩子走路時,前方有一個障礙物,孩子看見了,但是大腦不能及時處理這一信息,導致身體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最後被障礙物絆倒。所以,感統失調的孩子,會表現出平衡能力差、愛發脾氣、無法流利閱讀、等情況,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現在家長對「感統失調」已經初步了解了,應該就能發現它像是一個現代孩子身上才常會出現的。以前的孩子,像70、80年代的孩子,每天上躥下跳,玩跳房子、扔沙包、爬樹,各種機靈搞怪,像猴兒一樣活潑、靈巧,很少出現柔柔弱弱,連路都走不穩的情況。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出現「感統失調」呢?
①打娘胎裡帶出來的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常見的有先天性的因素。比如,早產或者剖腹產導致的幼兒壓迫感不足,就造成了觸覺失調。如果孩子是打娘胎裡帶出來的「感統失調」,或許怪不了家長,但是家長沒有及時發現,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害。
②孩子出生後,缺乏相應的訓練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家裡人呵護備至地嬌養著。不讓玩水、不讓碰泥巴、不讓撿路上的石子,還有可能跑兩步,家長都心疼別累著。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各項能力是通過訓練才能獲得的,孩子需要各種訓練,刺激感官,讓聽覺、觸覺、視覺、味覺等,相互配合、協調,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於周到,其實會阻礙他感覺的發展。
③電子產品的刺激
如今,電子產品廣泛普及,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失去對外部環境探索的興趣,喜歡宅在家看電視、打遊戲。孩子在看電視時,電視的畫面切換的很快,孩子眼睛長時間盯著屏幕,會影響視力的發育。還有孩子大量的時間都在接收電子產品傳遞出來的信息,阻礙了孩子思維的發散,也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最終造成孩子各種感覺系統之間配合不當,出現失調的情況。
如果一個孩子感統失調,這對他的影響不僅僅是,肢體語言上緩慢、笨拙了一些,或者行為活動受限,其實影響更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當孩子對外表現出,不夠伶俐,或者表現能力不足的情況,影響他的人緣,也會打擊他的自信心。所以,家長要做好防止孩子「感統失調」的措施:
①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小孩子天性活潑,喜歡自由,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順應他的天性,多帶他出門逛逛,接觸大自然,和花、鳥、蟲、草,有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孩子多聽、多看、多感受,身體各項感官都調動起來,就能防止「感官失調」。
②不要給孩子過度的保護。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於周到,不讓孩子亂跑亂跳,怕孩子磕到、碰到、摔倒,無意中造成了孩子缺乏團體遊戲的機會,也缺乏身體運動的鍛鍊,使天性被扼殺,大腦發育受阻。家長應該學會放手,適當地給孩子自由,不要給孩子過多的保護。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感統失調的表現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