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和阿里音樂版權互授,音樂產業越過山丘

2020-12-18 深幾度

3月6日,網易雲音樂與阿里音樂共同對外宣布,雙方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

這是網易雲音樂在2018年開年以來的第三個有關版權的利好消息。此前2月,網易雲音樂曾和騰訊音樂實現版權互授,而在幾天前,網易雲音樂還獲得了華研國際旗下目前全量音樂曲庫的授權。

橋到船頭自然直,對網易雲音樂而言,曾經如鯁在喉的版權問題已然破解。

曾經裂痕嚴重,孤立主義盛行的中國音樂產業,終於握手言和,越過山丘。

版權互授合作之後的後版權時代,各個音樂巨頭,恐怕也將和李宗盛在《山丘》中唱的一樣,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把目光投向用戶體驗。

曾經的山丘與裂痕

在版權互授之前,中國用戶只能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蝦米音樂之間互相跳轉,一個人同時下載三款音樂APP,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也是版權戰帶來的一個怪現象。

版權戰,其實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到這個問題。它存在積極的因素,但也造成了諸多惡性後果。

2015年7月初,國家版權部門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大網絡音樂平臺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版權規範幾乎也就是從那時逐漸走向正軌的,但版權戰也因此隨之而來。

一方面,中國音樂巨頭走過了侵權頻繁的野蠻階段,逐漸建立起了購買版權,通過版權來來建立自身優勢的意識。

但是另外一方面,版權戰也導致了版權保護「左傾主義」萌芽。一些音樂巨頭試圖靠版權戰的方式去擠兌競爭對手。

這種競爭策略並沒有給中國音樂產業帶來更多好處。

比如某家國際音樂唱片公司版權爭奪中,授權費一路高漲,從最初的三四千萬美元到了最激烈時的 3.5 億美元現金加 1 億美元股權,幾乎10倍溢價。

正如當時一種主流的觀點所談到的,擁有版權壟斷地位的音樂平臺容易疏於用戶體驗、倦怠產品優化、社區維護減少、拒絕讓利用戶,導致產品退化,雖然一家獨大了,但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音樂版權合作期限一般為2-3年,可以設想,音樂版權到期後,幾家音樂巨頭又要花更高的價格去國際唱片公司面前爭取新版權,屆時幾家只會拼到你死我活,更高的版權成本最終只會轉嫁到用戶身上。

對中國音樂產業來說,超出理性價格的音樂版權,並不會一定會帶來健康的業態,只會導致產業鏈承壓過重,國產在線視頻以及電視劇產業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

要知道,中國在線視頻巨頭之間的版權戰,帶來的一大惡果就是——幾大在線視頻巨頭打了10幾年的戰爭,卻沒有一家能夠盈利。某些視頻巨頭甚至幾度上市失敗,直至今年再度謀求上市前還是在流血。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當紅爛片電視單集價格就超過千萬。版權戰甚至導致電視劇產業內容質量下降,而不是預想的提升。

也正是如此,國家版權部門看到版權戰亂象後,會約談幾大音樂巨頭以及二十餘家境內外音樂公司主要負責人,通過行政手段介入其中,要求音樂巨頭之間互授版權。

翻越山丘後的戰爭

版權互授,並不意味著競爭結束。伴隨著網易雲音樂和阿里音樂之間版權互授的聲音,多米音樂在前一天黯然退場。

這固然與版權戰有關係,但也更多是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幾家巨頭無論是在生態拓展還是用戶體驗層面處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未來只會逐漸消亡。

未來在社區氛圍、獨立音樂、周邊電商乃至更多產業鏈上的拓展,都會考驗平臺的運營能力,這才是音樂後版權時代的競爭基礎。中國音樂產業也將會進入拼內功、拼產品、拼運營的階段,形成足夠的產品差異化,運營好社區氛圍,才能取得用戶的支持。

這又恰恰是網易雲音樂的優勢——無論是在產品交互、以及周邊產品開發等層面,都形成了用戶口碑,在所有音樂產品之中堪稱是一股清流。經典的唱片播放器、私人FM、電臺節目等功能幫助網易雲音樂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產品維度。雲音樂商城裡也在嘗試音樂電商業務,賣音樂周邊產品。

網易雲音樂本身在產品方面就有比較深的積澱,加上過去版權危機倒逼,網易雲音樂的產品、布局不得不橫向拓展,朝極致的方向開發。甚至是在營銷層面上,也必須比別人多花幾分心思,採用了樂評專列,農夫山泉「樂瓶」這些別開生面的方式去獲取年輕人的支持。

在社交這個方向上,網易雲音樂可謂是首屈一指——每一個人聽了什麼歌、附近的人聽了什麼歌,歌曲下面的評論,都讓用戶形成了交流的欲望。

在社交以及社區氛圍建設層面上,網易雲音樂也比其他平臺做的更好。大量虎牙、B站遊戲主播使用的音樂APP就是網易雲音樂——其中的歌單功能便於主播們的粉絲尋找遊戲時的BGM,這對主播們形成粉絲黏性很有幫助。

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音樂社交的另一個層面。

不僅如此,獨立音樂人、原創音樂的扶持將是平臺之間的另一個競爭方向,2017年各家網際網路音樂平臺推出了自己的相關項目,比如說,騰訊音娛的「騰訊音樂人」,網易雲音樂的「石頭計劃」(2016年年底啟動),以及蝦米重啟「尋光計劃」。

網易雲音樂甚至早在2015年就在嘗試獨立音樂人、原創音樂的探索,讓一批小眾獨立音樂人和高品味作品在年輕受眾形成了很強的粘性。獨立音樂人們也具備了另一條成名的路徑。

也是這一系列做法,讓網易雲音樂贏得了人心,走過了版權的寒冬。因此,這次版權問題解決後,網易雲音樂在綜合體驗和用戶口碑上反倒位居前列。

以至於,前段時間有一個「版權交換完後,你是選擇哪家音樂平臺?」的投票,其中居然91%的用戶選擇了網易雲音樂。

中國音樂產業的成熟

這次版權互授之後,中國音樂產業糾正了版權保護矯枉過正的「左傾路線」。這對任何一方都是有好處的。

比方說,騰訊音樂集團一直在謀求上市,互授版權局面的形成,也從客觀上幫其排掉了上市路上調查這顆暗雷。對騰訊音樂集團以及其投資者來說,也是一大利好消息。

要知道,國外音樂版權集體管理制度由來已久,經過兩百多年的完善和沉澱,已經逐漸形成一套規範化模式,有效遏制獨家音樂版權的壟斷之爭,並通過第三方中立機構,合理保障音樂製作人、唱片公司、音樂平臺以及用戶等各方利益。

以美國為例,美國幾乎所有唱片公司都會加入一個或多個版權集體管理組織,使用者只需與這些組織打交道,就能獲得使用音樂所需的全部許可。

壟斷版權,在歐美成熟市場,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開放的版權制度以及音樂製作人、唱片公司、音樂平臺以及用戶等各方利益共贏的格局,也是歐美音樂幾十年來始終在國際市場保持強大影響力,歐美音樂巨星始終能夠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制度土壤。

版權大戰的結束、版權全面轉授和共享也將是各平臺多贏的一個事件,沒有了版權戰的分心,各音樂平臺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產品的商業化,推進健康盈利。

這次國家版權部門介入後讓國內幾個音樂巨頭互授版權,中國音樂版權最終還是回歸了健康狀態。這恐怕也是中國音樂產業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

相關焦點

  • 版權和解下的「暗湧」:網易雲與阿里音樂互授權,大戰下半場將來
    繼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達成相互授權99%獨家音樂版權的協議、拿下華研國際獨家音樂版權之後,昨天(3月6日)網易雲音樂(以下簡稱「雲音樂」)再戰一城:雲音樂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授合作,雲音樂將華研國際、天娛、愛貝克思(avex)、豐華等音樂版權轉授給阿里音樂,阿里音樂則將滾石
  • 網易雲音樂打破獨家版權模式,音樂社區的故事剛剛開始
    當然,還有經常「搞事情」的網易雲音樂,今天又迎來重磅新聞:網易雲音樂與環球音樂集團聯合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在此合作框架下,網易雲音樂不僅將獲得環球音樂的曲庫授權,雙方還會共同探索在音樂產品、服務和宣發層面更多創新領域開展更深入廣泛的合作。環球音樂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大唱片公司之首。
  • 百度攜手網易雲音樂 雙劍合璧攪動在線音樂市場?
    阿里由於獨家代理的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港臺音樂版權還能勉強度日。網易雲音樂著重音樂營銷疏於購買,當前版權漏洞凸顯,也只能大規模的購買小眾版權。得益於國家版權局出面,各大在線音樂平臺互授版權,版權混戰似乎稍稍降溫。
  • 楊宗緯新作《越過山丘》歌詞 網易雲音樂視聽地址
    網易娛樂7月18日報導7月18日,由高曉松作詞作曲,楊宗緯演唱的《越過山丘》在網易雲音樂以及微博音樂平臺正式上線。此次,高曉松特別用心創作的這首歌來致李宗盛先生,並由楊宗緯演唱,他表示這是自己數年來最滿意的詞曲作品之一。
  • 多米音樂停擺!在線音樂巨頭騰訊、網易、阿里三分天下
    驅動中國2018年3月6日消息 如今在線音樂平臺再度洗牌,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合作之後,二線音樂平臺多米音樂卻打出了「休戰牌」。即使作為國內在線音樂平臺老將——多米音樂依然難逃「版權高壓」,多米音樂財報顯示,此前該公司連續多年虧損,已經難以負荷巨大的版權成本壓力。而在線音樂平臺巨頭們三分天下、激戰正酣。
  • 網易雲音樂獲阿里融資,在線音樂走進「城邦時代」
    如果從1999年Napster的誕生開始算起,網際網路和音樂產業的碰撞到融合已經有了20年的時間。從灌制唱片到營銷推廣,傳統的音樂生產組織方式早已被網際網路徹底摧毀,同時也伴隨著規則的重建。然而當音樂付費漸成共識的時候,唱片公司又成了在線音樂平臺爭奪的對象,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市場格局。
  • 補齊版權短板 網易雲音樂搶下華研版權
    原標題:搶下華研版權 網易雲音樂「反攻」補齊版權短板  網易雲音樂和華研國際今日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將在華語音樂的宣傳推廣和原創音樂人的扶持培養方面,展開多樣化的合作。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阿里手中搶下華研版權,將有助於網易雲音樂補齊版權短板,同時也意味著數位音樂平臺的版權競爭還未結束,網易雲音樂或將進行反撲。
  • 越過版權紛爭的山丘 百度音樂專注產品創新
    原標題:越過版權紛爭的山丘 百度音樂專注產品創新  前不久音樂類的App終於也被拖下水——微信大筆一揮,讓網友無法再通過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和網易雲音樂等App向微信朋友圈分享歌曲。  此後自然少不了一場文案質量頗高的「撕逼」。其中,微信對「封殺」以上App的理由表現得義正詞嚴:「涉及盜版問題」。而網易雲音樂則指責騰訊是為保護QQ音樂的市場份額。
  • 網易雲音樂、QQ 音樂均與滾石唱片合作?前者:已獲獨家授權
    IT之家4月1日消息 騰訊科技昨晚連夜發文稱QQ音樂與滾石唱片「常年全方位戰略合作」,而當天上午網易雲音樂剛剛宣布與滾石唱片達成戰略合作,這不禁讓人對滾石唱片的音樂版權歸屬產生了疑惑。
  • 網易雲音樂與阿里音樂互授權;南京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學院;7月1日前...
    網易雲音樂與阿里宣布互授版權3月6日,網易雲音樂與阿里音樂共同對外宣布,雙方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合作。一方面,網易雲音樂將天娛、愛貝克思(avex)、豐華、華研國際等優質音樂版權轉授給阿里音樂;同時,阿里音樂將滾石、S.M.
  • QQ音樂、網易雲音樂|版權向左、社交向右
    QQ音樂、網易雲音樂第一次掐架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第一次「掐架」是在2014年底,雙方因為版權問題第一次正面開戰。當時QQ音樂率先針對網易雲音樂的侵權進行起訴,法院判定後者涉及包括《時間都去哪兒了》在內623首網絡音樂內容屬侵權行為,且勒令其刪除相關內容。
  • 阿里、騰訊、網易,在線音樂?如果音樂只能在線
    神轉折,國家版權局出面,網易雲音樂迎來轉機眾人本以為在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換合作之後,在版權和用戶量上有絕對優勢騰訊音樂似乎要成為在線音樂最後的大贏家時,沒想到國家版權局去出面約談了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主要負責人,要求全面授權廣泛傳播音樂作品。
  • 從網易雲音樂拿下吉卜力音樂版權 看日本音樂產業之變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文/範志輝來源:音樂先聲(ID:nakedmusic)3月13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達成版權合作,獲得旗下包括《龍貓》《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等知名動畫熱門音樂作品的全面授權。
  • 網易雲音樂獲得韓國CUBE娛樂音樂版權
    近日,網易雲音樂與韓國大型娛樂公司之一CUBE娛樂達成戰略合作,獲得批量韓語音樂曲庫。目前,BTOB、CLC、PENTAGON、柳善皓、(G)I-DLE等CUBE娛樂公司旗下藝人的音樂作品,均已登錄網易雲音樂。  CUBE娛樂公司致力於在世界舞臺上打造出卓越的亞洲品牌內容。
  • 網易雲音樂拿下華研版權:SHE等歌手歌曲上線
    3 月 1 日早,網易雲音樂宣布與華研音樂達成合作,拿到了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版權和獨家代理權。而此前,華研國際的版權是由阿里音樂獨家代理。   灰掉的歌單們,正在被點亮   滾石音樂、相信音樂、華研音樂和寰亞唱片,曾是阿里音樂在版權戰中的四張王牌。
  • 在線音樂的中場戰事:網易雲音樂忙補版權,QQ音樂構建音娛壁壘
    如同B站和知乎,網易雲音樂也在經歷著「出圈」的陣痛。在突破原有圈層的增長階段,成長的煩惱是繞不開的話題。今日早間,網易集團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中,關於網易雲音樂的數據被含糊帶過,「淨收入保持同比顯著增長,付費會員數不斷增加。」
  • 網易雲音樂KKBOX「攜手」音樂宣傳
    11月15日,網易雲音樂與亞洲頂尖數位音樂服務品牌KKBOX在北京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打造華語音樂宣傳平臺。網易雲音樂同時宣布,用戶數突破4億。網易雲音樂CEO朱一聞表示,音樂的價值體現在傳播和分享之中,好音樂理應獲得更廣泛的傳播,感染更多的聽眾。
  • 騰訊音樂被傳接受反壟斷調查 在線音樂版權之爭或生變
    而網易旗下的網易雲音樂作為黑馬成長迅速,目前已進入第一陣營。此外,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音樂、百度旗下的千千音樂以及電信旗下的愛聽4G也是市場中的老牌玩家。  隨著國內網絡音樂版權環境的不斷改善,差異化的版權資源逐漸成為各大在線音樂平臺的核心競爭力。經歷連續併購之後,國內在線音樂市場寡頭化趨勢已經比較明顯。
  • 網易雲音樂與華納版權戰略合作,獲得130萬首音樂詞曲版權
    網易雲音樂與華納版權戰略合作,獲得130萬首音樂詞曲版權聽音樂,你會用網易雲音樂還是qq音樂呢?有樂評的網易雲音樂這個功能我覺得應該是大多數人喜歡用網易雲音樂的原因吧,裡面的音樂評論超讚,用戶往往每聽一首歌就會打開評論看看,這裡的評論不會像其他音樂軟體裡面的一樣無腦和無病呻吟,它的評論寫得有血有肉,每讀完它們,或感動或亢奮,五味雜陳,真的像到了一個新世界一樣,這個世界裡有的是和你一樣喜歡音樂的人一路上有他們做伴自己就不會孤獨了
  • 多米音樂停運 音樂版權「大戰」暫歇
    一家經營了8年的在線音樂平臺成了「版權大戰」的犧牲品。近日,多米股份發布公告宣布暫停多米音樂App客戶端和偶撲客戶端的業務運營,引起一片譁然。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多米音樂創始人、董事長劉曉松不禁感嘆:「版權大戰比我們想像得快和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