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書碼
重難點11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重難點解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與人地關係的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兩大特色。高考試題更是給出具體的文字、圖表材料,要求考生依據相關情境,從自然、人文方面進行區域特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試題更多地以區域圖、區域統計圖等為載體,綜合比較區域之間的差異,或者比較一個區域不同時段內的區域特徵的差異,引導學生樹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同時還要掌握區域分析的工具等。
★★典例探究★★
(2018·全國卷Ⅱ)澳門半島以低矮的丘陵為主,現在的部分土地是歷年填海而成的。下圖示意澳門半島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稱。據此完成4—5題。
4.由於填海造地,海岸線向海推移距離最長的地方位於澳門半島的
A.東北部B.西北部C.東南部D.西南部
5.澳門老城區少見自行車,原因可能是老城區街道
A.狹窄B.曲折C.坡大D.路面凹凸
【答案】4.C 5.C
【解析】4.讀圖可知,圖中幾條道路都以海命名,說明其位於臨海,結合圖中幾條道路的命名,可以發現半島東南側的海邊馬路部分路段距海較遠,說明經過填海造陸這條濱海馬路距海變遠。所以,澳門半島東南地區填海造陸後海岸線向海推移距離最長。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
5.騎行自行車主要靠人力,地勢起伏大的地區比較消耗體力。根據材料,澳門老城區以低矮的丘陵為主,坡度較大,騎自行車消耗體力大,因此老城區少見自行車,故C項正確。狹窄的地區騎自行車反而更加方便,A項錯誤;曲折的街道對騎乘自行車影響不大,B項錯誤;澳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路面凹凸不平的可能性小,D項錯誤。
【點睛】判斷填海造陸主要方向的關鍵有兩個。第一,確定以「海」命名的道路距海遠近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第二,結合澳門半島丘陵為主的地形,澳門半島原始的丘陵地形,地勢起伏較大,受其影響,街道的布局不規則;而新填海造陸的地形,地勢平坦,街道布局比較規則,據此也可以判斷出哪些地方填海造陸比較多。
(2018·全國卷Ⅲ)澳大利亞某地區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早年,該地區的礦工經常在礦井裡躲避炎熱天氣,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下住宅。據此回答9—11題。
9.該類地下住宅可能分布於圖左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10.該類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採光D.通風換氣
11.推測該類地下住宅
①室溫不變 ②冬暖夏涼 ③類似黃土高原的窯洞 ④類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9.B 10.D 11.B
【解析】9.該類地下住宅分布於「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躲避炎熱天氣」的地區。圖中①地為地中海氣候,②地為熱帶沙漠氣候,③地為熱帶草原氣候,④地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②地符合這一特徵。故選B。
10.讀圖可知,地下住宅比較封閉,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給地下住宅裡的人員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從而保障其正常活動;同時也可以把地下住宅裡的廢氣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風換氣。故選D。
11.這類地下住宅的室溫有變化,但是變化小;蒙古包位於地上,和這類住宅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類似於冬暖夏涼的黃土高原的窯洞。故選B。
【點睛】本題組解題的關鍵是緊扣圖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知識遷移應用:「躲避炎熱天氣」「降水稀少,自然景觀極度荒涼,氣溫年較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冬季氣溫較低」——位於天氣炎熱、景觀荒涼的沙漠氣候區;地下住宅位於地下,通風透氣性差,因此設置了通天井便於通風透氣;和黃土高原的窯洞同位於地下,冬暖夏涼。
(2017·新課標全國卷Ⅲ)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表現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下圖是一幀剪紙作品。據此完成1—3題。
1.下圖剪紙所反映的景觀主要分布於我國
A.四川盆地B.華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長江三角洲
2.形成這種景觀特徵的自然條件有
A.溝壑縱橫,降水集中B.地勢低平,降水豐沛
C.地形封閉,排水不暢D.山河相間,降水均勻
3.該景觀主要分布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
A.川劇B.豫劇C.粵劇D.越劇
【答案】1.D 2.B 3.D
【解析】1.讀圖分析可知,圖示景觀以小橋、流水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鄉的景觀,對應的是長三角區域。故選D。
2.江南水鄉的形成主要與區域的地形和氣候相關,長三角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較緩,分叉較多,因此河道密集,傳統出行方式為船。故選B。
3.川劇為四川一帶的劇種,豫劇主要在河南一帶;粵劇主要在廣東、廣西一代;越劇是上海江蘇一代的劇種。故選D。
★★備考秘籍★★
區域是地理原理和規律實踐的載體,是高考試題的主旋律。複習這部分時首先要掌握區域分析的方法,如進行空間定位,概括區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徵,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徵之間的關係,得出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反思人類活動是否合理,確定當地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同時,還要注意對不同的區域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或者對同一區域的不同時段的地理要素和特徵進行比較分析。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掌握區域分析法、區域比較法,同時滲透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思想。
★★重難點突破★★
1.區域差異及其影響
[透析考向]
本知識點要求能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會比較自然環境要素和人類活動的差異。試題往往通過對某區域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環境的分析,判斷該地的人口分布、工農業生產以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特點,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難度較小。試題載體多呈現區域圖、區域統計圖等圖表資料,綜合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力、綜合比較分析思維等。
[學法指導]
一個地區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該地區特定的水熱組合,即氣候特徵。氣候進而影響水文、生物、土壤等,這些要素便構成了區域自然特徵。人類從自然環境中開發和利用資源,發展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等經濟活動,從而構成區域人文地理特徵。
區域地理特徵的分析思路:明確區域地理位置和範圍→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分析區域人文地理特徵→歸納區域特徵→評價區域發展利用。
(1)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
①地理位置特徵
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此類試題的要點一定要結合材料所給信息選擇性描述,不能面面俱到。地理位置空間尺度的選取一定要結合所描述對象本身的空間尺度。
②地形特徵
地形特徵的描述包括地形類型及其分布,地勢高低,特殊地貌(山脈走向、海岸線的平直與否等)。結合材料中比較明顯的部分進行歸納。尤其是通過其它地理要素信息如等溫線、河流、溼地、聚落、交通線等反映地形地勢的變化。
③氣候特徵
氣候特徵的描述一般包括類型和主要要素(氣溫和降水)。氣溫涉及到一年中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氣溫年較差等;降水涉及到年降水量、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水熱組合等。還可能涉及到光照、風等要素。
④水文特徵
水文特徵一般指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徵。河流的水文特徵一般從流量、流速、冰期、凌汛、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湖泊的水文特徵包括水位、冰期、含沙量、鹽度等要素。
⑤植被特徵
區域植被特徵主要從類型、水分布規律、垂直自然帶分異特點分析。
(2)區域人文地理特徵分析
①人口特徵
主要包括人口年齡結構、人口性別結構、人口文化素質結構、人口職業構成結構等。人口特徵指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和遷移、人口素質等。
②農業生產特徵
農業生產特徵指農業部門機構、農業類型及分布、農業地域類型及分布、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耕作制度、生產水平、生產規模和機械化水平、商品率等。
③工業生產特徵
工業生產結構包括工業結構(輕重工業的比重)、主要工業部門及地域分布、規模、投入和產出、工業發展水平等。
④城市化特徵
城市化特徵一般包括城市化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發展速度快慢等。
⑤交通
一般涉及到交通運輸類型、主要分布及走向、是否形成交通運輸網絡等。
(3)區域差異比較的技巧
四步審題抓關鍵:一審比較對象,二審比較要求,三審比較考點,四審比較角度。
審準比較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審準比較要求,即審準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等,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審準比較考點可避免跑題;審準比較角度要審準題目從什麼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
2.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透析考向]
本專題要求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試題一般結合「產業升級」「新能源」「資源枯竭」「可持續發展」等熱點現象,分析某區域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原因和條件。多以綜合題形式考查,難度中等。試題以不同發展階段,通過呈現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選擇的改變,讓學生判斷其影響因素;通過判斷某地工農業生產、能源利用等發展方向,並分析其相應的區位因素等。
[學法指導]
(1)綜合分析區域發展的方法
①從時間上看:區域發展呈階梯式遞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衰落階段。初期階段一般為傳統的農業發展階段,成長階段包括工業化階段和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②從空間上看:區域發展是一個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過程。
③從產業結構看:區域發展一般會經歷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的過程,區域產業機構日趨優化、合理。
④從人地關係上看:區域發展一般經歷人地關係基本協調,到明顯不協調,再到人地矛盾激烈,最後重新走向協調的過程。
分析區域發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的基本思路
兩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地理環境。
兩角度:橫向角度和縱向角度。橫向角度值區域間不同的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的影響,主要從靜態的角度進行分析。縱向角度即在一個區域內,沿著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動態的角度進行分析。
3.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透析考向]
本知識點要求學生學會使用GPS接收機或其他定位導航設備,理解全球定位系統在定位、測速、導航、授時等方面的應用,結合城市交通管理實例分析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應用;通過對遙感圖像或地理信息系統圖像的分析,掌握地理信息技術在資源普查、環境監測、農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學法指導]
3S技術的判讀技巧
①「點」與「面」判斷3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故其最大特點是工作對象是「一個點」或者「多個點」。RS和GIS的主要工作對象為面;RS和GIS的區別則主要看突出監測還是需要數據處理。
②「想」與「看」判斷RS和GIS
GIS是地圖的延伸,主要功能是進行空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對「事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評估,需要計算、思考,即「想」。RS是人的視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選擇RS。
把本文分享給你心中第一個想到的人讚賞碼
關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