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患有抑鬱症、焦慮症的知名女性,以及她們對疾病的看法和建議

2020-10-03 鋼鐵防彈玻璃心

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患有抑鬱症、焦慮症,而對於這兩種心理疾病,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由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恥辱感,無數的人默默承受著痛苦。以下是一些經歷過抑鬱症、焦慮症困擾,並且不怕公開談論這些問題的知名女性提供的看法和建議。

1.奇卡(Chika,說唱歌手)

「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太多真實的痛苦。暴露我自己的問題感覺就像是我的第二天性。我不覺得如果我說『嘿,我以前有過自殺傾向』,就會有人因此嫌棄、針對我。當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並不覺得自己很脆弱……這感覺就像是有一種超能力,好像在我身上穿著鐵做的鎧甲,沒有什麼能穿透它。」

——來自the Cut,2020年9月

2.馬拉·威爾遜(Mara Wilson,演員)

「我基本上一輩子都是個焦慮的人。我患有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我已經和它們戰鬥了很長時間。我曾經是一個焦慮的孩子,現在仍是一個焦慮的成年人……你要知道,抑鬱不是羞恥的事情,你不必因為抑鬱而受苦,你可以得到幫助……」

「從另一方面來說,與焦慮和抑鬱進行抗爭實際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當你意識到焦慮和抑鬱是什麼,並且明白這只是你身體中的錯誤警報時,你就可以處理它了。然後,你就有可能克服它。」

——來自Project UROK,2015年4月

3.贊達亞·科爾曼(Zendaya Coleman,演員、歌手、舞者)

「我過去常常和焦慮作鬥爭。這通常只發生在我進行演唱時,而不會在我跳舞或做任何其他現場表演時發生。它源於我在2013年艾倫·德傑尼勒斯秀上演唱時的一次不好的經歷:那一次我發揮得很不好,我以前從來沒有那樣讓自己失望過。從那以後,我就有了瘋狂的焦慮感……」

「不過,我確實找到了如何埋葬焦慮感的方法。我試著把精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比如拍電影。在回到演唱會舞臺進行演唱前,我慢慢地恢復了自信。幸運的是,去年我和馬裡奧一起表演了《讓我愛你》,我表現得非常好。有時候你只需要退一步,這樣事情就不會給你帶來壓力了。」

——來自她的社交媒體,2017年2月

4.Summer Walker(歌手、作曲家)

「不幸的是,我無法完成這次巡演。因為我無法讓我的社交焦慮感和我內向的個性並存。但我真的希望人們能理解和尊重我,因為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有感覺,我會累,我會傷心難過,這些感覺積累得有些多了……我想盡我所能、不讓你們失望,所以我之後還是會繼續做音樂,舉辦一些巡演,儘管我有可能不能做完整。」

——來自Instagram,2019年

5.Gloria Steinem(演員)

「我生氣的時候就會哭,然後就變得沒辦法解釋當時為什麼會生氣。後來我發現這在女性中很普遍。社會認為『憤怒是非女性化的表現』,所以我們抑制『憤怒』這種情緒,直到它泛濫。這使我突然理解到,抑鬱是憤怒向內流淌、積攢的結果;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女性抑鬱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

——來自My Life on the Road,2015年10月

6.Aparna Nancherla(演員、編劇、製作人)

「我想說抑鬱是一種將你的大腦部分空間佔為己有的東西,所以無論你離它有多遠,它都會以某種房客的身份存在。雖然這會極大地阻礙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但它也會大大提高我的觀點和幽默感……」

——來自Splitsider,2016年3月

7.艾瑪·斯通(Emma Stone,演員)

「上二年級之前,我第一次恐慌發作。這真的很可怕,讓人無法抗拒;我在一個朋友的家裡,突然間,我覺得房子著火了,它會被燒毀。那時,我就坐在她的臥室裡,很明顯房子沒有著火——但我心裡還是認為我們都要完蛋了。那以後,我就再也不能去朋友家了;如果我都不能在朋友家呆上五分鐘,那我還能做什麼呢?」

「談論這些想法,並且意識到這些想法是我的一部分,對我來說有一些幫助作用。如果可以幫助到別人的話,我會對他們說『嘿,有我陪著你呢,我也有著同樣的困擾。別擔心,你有你的家人朋友支持著你,你一定能夠走出去,並且實現你的夢想的』。」

——來自Child Mind Institute的一次聊天,2018年10月

8.譚恩美(Amy Tan,美籍華裔作家)

「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認為我的抑鬱症總是會存在的。一部分原因是我有一個已經自殺了的母親,也許還有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像很多人一樣,我對服用抗抑鬱藥有牴觸情緒,認為情緒或精神問題不需要藥物治療的,我很反感用任何東西來改變我的精神狀態。但是我突然想到,如果當時我能讓我的母親服用抗抑鬱藥物,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完全不同,多麼諷刺呀。」

——來自《時代》雜誌,2001年3月

9.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英國王妃)

「我被產後抑鬱症深深困擾,但是從沒有人會討論這件事,那是一段極為艱難的時間。你早上醒來,會覺得自己不想下床,你感覺自己被誤解了,自己的情緒非常低落……」

「也許我是這個家庭中第一個有過抑鬱症並公開談論它的人。顯然,這是令人生畏的,因為如果你以前從未了解過抑鬱症,你會怎麼看待它?抑鬱症給我貼上了許多標籤——精神不穩定,精神病。不幸的是,我的抑鬱症並未好轉,這幾年來似乎一直斷斷續續。」

「當沒有人願意聽你的,或者你覺得沒有人在聽你說話。這時,各種事情就會開始發生。例如,你內心有太多的痛苦無法釋放,你開始傷害自己的身體以尋求幫助,但這是一種錯誤的求助手段。人們覺得你在過度尋求關注,太做作。他們認為,你一直在媒體上出現,已經有足夠的關注了,為什麼還要這樣?但實際上,我很難受。我想變得更好,以便繼續我作為妻子、母親、威爾斯王妃的職責。但是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的痛苦,我也無法將它傾訴出去,所以我選擇了自我傷害。我很慚愧,因為我無法應對抑鬱症帶來的壓力。」

10.克裡斯汀·貝爾(Kristen Bell,演員)

「我與父母之間的對話一直很坦誠,我的父母對我也很好,關於這一點我很感激。為了對抗心理問題,我做了很多工作,我時常進行自我反省、保持運動的習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了一個處方來幫助我緩解焦慮和抑鬱,直到今天我仍然服用它。我對此並不感到羞恥,因為我媽媽說過,如果你開始有這種感覺,那就和你的心理醫生談談,看看你想如何幫助自己。」

——來自Off Camera中Sam Jones的採訪,2016年4月

11.伊莉莎白·吉爾伯特(Elizabeth Gilbert,小說家、記者)

「當你在樹林裡迷路時,你可能會花一段時間才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你相信你才剛剛偏離了正軌,隨時都能找到回去的路。然後夜幕一次又一次降臨,你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是時候承認你已經迷路了,以至於你都不知道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

「我把我的抑鬱當成是我生命中的鬥爭。我努力地與無盡的哭泣抗爭。我記得有一天晚上,當我蜷縮在同一張舊沙發的同一個角落裡時,我又一次為同樣的悲傷的想法而流淚,』你能改變這個場景嗎?『我所能想到的就是站起來,一邊哭泣,一邊試著用一隻腳站在客廳中間保持平衡。這只是為了證明——雖然我無法止住淚水,也無法改變我陰鬱的內心對話,但是我還沒有完全失控:至少我可以歇斯底裡地哭泣,同時用一隻腳保持平衡。」

——來自Eat,Pray,Love,2006年2月

12.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作家、藝術評論家)

「抑鬱是悲傷在散發它的魅力——慢慢生長,發作。」

——來自Illness As Metaphor,1978年

13.麥莉·賽勒斯(Miley Cyrus,演員、歌手、詞曲創作人)

「我經歷了一段非常抑鬱的時期。在那段時期裡,我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我爸爸不得不把我的門砸碎。我的抑鬱症和我的皮膚不好有關,我覺得自己被欺負了。抑鬱症患者能從與人交談中受益。我是最不喜歡吃藥的人,但有些患者真的需要使用藥物,我也曾經使用過一些。很多人把我的抑鬱看作是忘恩負義,但事實並非如此——我無法控制它。我並沒有在掩飾任何東西,沒有什麼比假裝快樂更糟糕的了。」

——來自Elle,2014年4月

14.伊莉莎白·沃策爾(Elizabeth Wurtzel,編劇、演員)

「這就是我想說清楚的一點:抑鬱症與生活毫無關係。在生命的過程中,有悲傷,痛苦和抑鬱,所有這些,在適當的時間和季節,都是正常的。這些情緒可能讓人感覺不愉快,但它們是正常的。而抑鬱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因為它包含一個完全的缺失鏈:情感缺失,感覺缺失,反應缺失,興趣缺失。無論出於何種意圖或目的,極度抑鬱的人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

15.莉娜·鄧納姆(Lena Dunham,演員、導演、編劇)

「當你在看戲劇時,如果一位有心理疾病的女人穿著毛皮躺在躺椅上,你會覺得這有一種特殊的魅力。然而,在現實中,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女人或者一個正在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掙扎的女人,常常穿著汗衫和一件曾經屬於她父親的T恤衫,上面覆蓋著食物的殘渣。」

「我一直很焦慮,但我的焦慮並不是那種讓你每天跑10英裡、用手機打很多電話的焦慮。我的焦慮是那種會讓你說,『我今晚,明晚,或者可能在接下來的67個晚上都不能出來。」

—來自Refinery29’s RIOT系列,2016年5月

16.莎拉·斯沃曼(Sarah Silverman,演員、編劇、製片、作曲)

「我13歲時第一次經歷了抑鬱症。那時,我參加了一次學校組織的野營旅行。這次的旅行的結果很悲慘:我是一個尿床的人,我的睡袋裡藏著一個巨大的可恥的秘密。」

「那之後的三年裡,我的整個人都變了。我從班上的開心果變成了再也不能用那種隨意的方式看待生活的人。我無法和朋友們在一起做事情,我有好幾個月沒去上學,我開始產生恐慌感。」

「每一次呼吸都是費力的。你的大腦在不斷告訴你,你快死了,再這樣下去會死的。這太可怕了。當恐慌結束後,抑鬱依然存在。有一次,我的繼父問我,『你感覺怎麼樣?』我回答說,『我感覺非常想家,但我已經在家裡了』。」

——來自Glamour,2015年10月

17.凱莉·華盛頓(Kerry Washington,演員)

「我在公開場合談論我的心理問題是因為我覺得,消除心理健康的恥辱感非常重要。我的大腦和牙齒對我來說同樣重要。既然我去看牙醫,那我為什麼不去看心理醫生呢?」

——來自Glamour,2015年4月

18.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我在15歲到20歲之間,總是焦慮不安。我那時有點像個控制狂。如果我不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那麼我肯定會急得生病。」

「有時候,你只需要學會放手,然後回到人生的正軌就行了。我最終成功地做到了,並且從生活中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自那以後,我就有了一種堅持不懈的能力。這就好像你曾經臉著地狠狠地摔倒在地上,然後當你下一次跌倒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我以前經歷過更慘的。」

——來自Marie Claire,2015年8月

19.卡拉·迪瓦伊(Cara Delevingne,演員、模特)

「這是我一直沒有公開的事情,是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突然間,我被一股巨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怨自艾的情緒擊中,感覺非常痛苦,以至於我會把頭撞到一棵樹上,試圖把自己打倒。我從不想傷害自己,但我會用手指甲把自己抓到流血的地步。我只是想讓人把我掃地出門,消失在這個世界。」

「我想著,如果我想演戲,我就得先完成學業。但我那時的狀態非常糟糕,早上連床都起不來。最糟糕的是,我知道我是一個很幸運的女孩,但我還是忍不住地想到死亡。我為那些感覺感到內疚,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我怎麼能那樣想?所以結果就是更多的自我傷害和自我攻擊。」

——來自《時尚》雜誌,2015年7月

20.貝爾·胡克斯(bell hooks,作家)

「孤獨和隔離是抑鬱和絕望的主要原因。然而,它們誕生於一種認為事物比人更重要的文化之中。物質主義創造了一個自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的焦點完全在於獲得和消費。自戀的文化不是愛可以蓬勃發展的地方。」

——來自All About Love: New Visions,2001年1月

21.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歌手、演員)

「我在藝術上一直是開放的,我經常在社交媒體網站上與粉絲直接進行對話,我想和他們分享一些事情,我想讓他們知道,我也經歷過許多挫折,希望著會讓他們感到安慰。但也有很多東西是我不想和他們分享的,因為它們是我一個人的。但他們似乎知道,他們可以從我的眼睛裡看到很多東西。他們知道我什麼時候『斷線』、什麼時候開心、什麼時候累。我是一個經歷了很多的人,不知道該對自己說什麼,更不用說全世界了。我認為自己在舞臺上是一個完美的、出色的演藝人員,然而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我卻沒有什麼辦法來解決它。我在自我康復和不被人取笑之間儘量保持著平衡,同時我也在慶祝我生命中發生的美好事情。」

——來自《時尚》雜誌,2019年7月

22.凱特·摩絲(Kate Ann Moss,模特)

「我在17或18歲的時候診斷出神經衰弱,那時我感到非常麻木、抑鬱,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這一點都不像我。我曾經有整整兩個星期沒能下床,那時我以為我要死了。我去找了醫生,醫生說『我會給你一些安眠藥吃』。」

「沒有人有義務照顧你的心理健康。而我那時候的工作壓力真的很大,我當時還很小,卻要和各種各樣的大人物一起工作。這真的很奇怪——一輛加長豪華轎車來接你下班。我很不喜歡這樣,但這是工作,我必須去做。」

——來自Vanity Fair,2012年10月

23.泰薇·蓋文森 (Tavi Gevinson,時尚博主)

「悲傷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但有兩種悲傷最為廣泛:一種是美麗的、可以被宣洩的,你哭著聽音樂,實際上感覺很好;而另一種則是抑鬱,你不想下床,感覺完全被困住了。我對這兩者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對於那種美麗的悲傷,我只是試著去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然後用它來放聲哭泣,欣賞一張專輯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對於另一種悲傷……好在對我來說,現在沒有什麼感覺像是世界末日那樣了。而在高中的那幾年,甚至整個中學和小學,那種抑鬱的感覺真的讓我苦不堪言。」

——來自Rookie,2014年1月

24.克莉茜·泰根(Chrissy Teigen,超級模特)

「我擁有一切我所需要的快樂。然而,去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感到不開心,因為我患上了產後抑鬱症。當一切看起來都這麼美好的時候,我怎麼能有這種感覺呢?……以前,當我入場時,我有一個良好的形象:頭看著前方,肩膀向後,笑容燦爛。突然間,我變成了一個下巴和肩膀擠成一團的、畏畏縮縮的人。我會把手放在肚子上,儘量讓自己變小。在那段時間,我的骨頭疼得要命。我不得不去醫院,因為我的背痛得實在是太厲害了。後來,因為手腕疼,我去看了風溼科醫生,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風溼性關節炎。我一直覺得噁心,所以我又去看了胃腸科的醫生。我想知道:難道這一切都是我編造的嗎?這種痛苦是真的嗎?」

——來自Glamour,2017年3月

25.謝莉爾·斯瑞德(Cheryl Strayed,演員、編劇、製作人)

「沒有人能保護你免受痛苦。你不能把它哭走、吃掉、餓走、趕走、打走、甚至連治療也沒什麼作用。它就在那裡,你必須面對它。你只能忍受它、愛它,並且繼續前進,為了離開它而變得更好,盡你所能地朝著你最美好和最幸福的夢想的方向跑去,在那裡的盡頭有一座橋,橋的對面就是你渴望的治癒。」

——來自Tiny Beautiful Things: Advice on Love and Life From Dear Sugar,2012年7月


相關焦點

  • 25位患有抑鬱症、焦慮症的知名女性,以及她們對疾病的看法和建議
    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患有抑鬱症、焦慮症,而對於這兩種心理疾病,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由於心理健康問題的恥辱感,無數的人默默承受著痛苦。以下是一些經歷過抑鬱症、焦慮症困擾,並且不怕公開談論這些問題的知名女性提供的看法和建議。
  •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產生根源和自我...
    我就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做一些剖析,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一、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抑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 得了抑鬱症和焦慮症,有哪些表現,心理疾病的形成離不開它
    當代社會,隨著人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當人的壓力長期無法得到排解,就會形成心理疾病,沒有及時去醫院就診,而患者本身也沒有辦法克服這種心理疾病,久而久之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
  •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自我康復療法解析
    我就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做一些剖析,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一、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抑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 抑鬱症和焦慮症一樣嗎?為何焦慮症能自愈,抑鬱症卻不能?
    抑鬱症和焦慮症一樣嗎?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現代社會發病率比較高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兩者的區別,錯誤的認為抑鬱症就是焦慮症,其實抑鬱症和焦慮症不是同一個疾病的,並且兩者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由於焦慮症和抑鬱症都是比較多發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對於焦慮症和抑鬱症會產生混淆,其實焦慮症和抑鬱症無論是在症狀表現還是在調節方法上區別都是比較大的。焦慮症的主要的症狀特點是患者會持續的心情緊張,無名擔心,坐立難安。
  • 她們是媽媽,是職場女性,也是抑鬱症患者
    因為男女大腦結構的差異,在應對外界壓力時的反應不同,女性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而抑鬱症在孕期前後對女性的影響非常大:根據醫學雜誌JAMA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10%-15%的懷孕女性受抑鬱症的影響,這與產後抑鬱的情況相同。但當時欣蕊和家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不對,只認為這些是孕期小情緒。
  • 焦慮症和抑鬱症到底哪個更嚴重?
    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危害都挺大,而且焦慮抑鬱容易共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焦慮症和抑鬱症這兩種疾病。抑鬱不僅會使人產生不良的情緒,如果諱疾忌醫不及時治療還會引發多種軀體上的疾病,對抑鬱症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重度抑鬱症患者會難以集中精力和思維;抑鬱症會使患者難有清晰的思維並且做很小的決定都變得很困難;患者也會變得語速慢、語量少、反應遲鈍,這會讓患者的人際交往變得困難。
  • 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為什麼傻傻分不清?
    如果有人問我不是精神病:在精神科門診診療最多的疾病是哪些?那我會立即告訴他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恰恰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在生活中,很多關心精神健康的人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焦慮症傻傻的分不清。那麼,這三種病症到底有哪些異同呢。今天,我不是精神病和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吧。
  • 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它們是精神病嗎?
    焦慮症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是精神病嗎?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誤解!通常我們所說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器質性精神病等失去自制力的幾大類疾病。可以這樣說,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認知和行為會出現絕對紊亂,他們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稱為精神病。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不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為什麼?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想要攻擊這個人的時候,他會有很多想法的,比如不道德、被指責、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的行為可控可自制,只是克制的時候會非常痛苦,這是核心差異。
  •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 將納入體檢項目
    《方案》還建議: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一名15歲女生從25樓一躍而下,她的父親在樓下試圖營救女兒時被砸傷,兩人經搶救無效雙雙身亡。女孩的母親稱其患有抑鬱症,在事發前一度住院治療。雖然由此看來,抑鬱症的「攻擊範圍」並不限於某個特定的年齡段,但它的發生卻與人們在當下的生存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 6個建議與技巧,幫助你的朋友或親人對付他們的焦慮症和抑鬱症
    他們很可能就是深受抑鬱症與焦慮症這些心理疾病毒害的人。但是不要擔心,我總結了六個幫助朋友和親人們對付抑鬱、焦慮情緒的方向和辦法,如果你希望幫助你的朋友,那麼這些方法會是你的「錦囊妙計」。1.儘可能多地學習關於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知識。
  • 女性抑鬱症與男性表現的不同之處,以及引發原因
    各項調查數據似乎都在證明女性的抑鬱症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雖然對於這個說法的各種質疑聲不斷,但無論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但是女性抑鬱症患者的數量眾多卻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女性和男性的抑鬱症有什麼不同之處,究竟是什麼引發了女性的抑鬱症呢?
  • 抑鬱症給女性自身及家庭造成了嚴重困擾,為何此病更「偏愛」她們
    科學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抑鬱症。女性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是25%,而男性終身患病率只有12%。女性遭受抑鬱症困擾的危險性是男性的兩倍。有關流行病學方面的資料表明,女性患抑鬱症的比例要大大超過男性,是男性的2倍以上,大約每4個人中就有1位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會遭受抑鬱症的困擾。而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8倍。所以,了解女性抑鬱症產生的原因,關注女性抑鬱症的防治,對女性健康、家庭和睦、社會穩定非常有意義。目前來講,抑鬱症的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多數學者認為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 美寶蓮在全球推出支持焦慮症和抑鬱症的長期計劃
    紐約2020年9月27日 -- 在全世界,焦慮症和抑鬱症伴隨著很多人的生活。焦慮症影響了2.84億的人口。抑鬱症影響了2.64億的人口。1半數精神疾病始於14歲前,2新冠疫情更是推升了這些數字。作為國際化妝品第一品牌,紐約美寶蓮有機會提供恰當的支持,幫助女性和年輕人克服障礙、有所作為。
  • 焦慮症和抑鬱症哪個更嚴重呢?
    在現代這個社會壓力比較大的年代,許多人都是患有了抑鬱症或者是焦慮症,那麼大家知道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是什麼嗎,焦慮症表現及治療是怎麼樣的呢,抑鬱症的表現症狀是什麼呢?一、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迴避心理,但不是廣泛性的興趣減退和意向減退;而抑鬱症則是廣泛的退縮和意向減退。
  •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病,請別硬撐
    情緒低落、悲觀、缺乏熱情和活力、睡眠質量差……罹患抑鬱症後,不少人難以繼續學業和工作《柳葉刀》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約1.73億人患有精神疾病,並呈不斷上升趨勢《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列為重大行動之一,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識別、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特別是抑鬱症、焦慮症。
  • 不是「不開心」而是疾病,如今抑鬱症將納入體檢項目
    央視新聞2020年9月13日訊 1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方案》還建議: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將孕產期抑鬱症篩查納入常規孕檢和產後訪視流程中。
  • 家裡有得了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親人,我該如何陪他(她)走出來?
    後臺經常接收到家裡人有抑鬱症焦慮症如何幫助他們的求助,如果家裡出現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親人,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呢?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人非常需要身邊親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想要幫助親人從疾病中走出來首先你需要對抑鬱症和焦慮症有正確的認識
  • 如何預防女性抑鬱症 這樣做能治療抑鬱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抑鬱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會患有了,那你知道如何預防女性抑鬱症的發生嗎?導致女性抑鬱症的原因有哪些呢,平時心情長期抑鬱焦慮怎麼辦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女性抑鬱症的原因1、遺傳基因憂鬱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關係。研究顯示,父母其中1人得憂鬱症,子女得病機率為25%;若雙親都是憂鬱症病人,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
  • 關注抑鬱症患者:給他們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
    5月21日,2016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於北京舉行,來自全球300多位神經精神疾病專家以及以研發神經精神藥物知名的丹麥靈北(中國)總裁柯嵩涵(Søren Kjeld Kristensen)先生出席會議,共同關注中國精神疾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