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州網
有眾多「古早」味傳統小吃,有港味、南洋風味,有平民的夜市海鮮排檔,也有高端的空中旋轉自助餐廳,從早晨到深夜,石獅都有能慰藉你的美食——
擁有厚重歷史文化的老街,守護許多「古早」味美食。
臺海網12月31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021年的第一個小長假,你準備好去哪跨年了嗎?如果還沒打算好,來石獅吧,用一個溫暖難忘的假期開啟新的一年。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石獅,在漫長的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史上,本土的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成就了其博通古今、融匯中西的豐富與多元。石獅美食令央視等全國性主流媒體及一眾美食公號、美食博主、旅遊達人等老餮眷戀不已,甚至獲封「泉州最懂吃、最好吃的地方」「閩菜博物館」。
除了是美食的富礦,石獅這座濱海風尚旅遊城市,有山有海,有古城舊街,有海絲古蹟,有絕美海岸線,有主題樂園,有豐富的非遺項目……能滿足每個年齡層的旅遊者關於旅遊的所有美好需求。
好吃、好玩還有時尚服裝、豐富伴手禮可以買買買的石獅,還等什麼?快上車!
央視頻頻聚焦石獅美食
今年以來,央視二套的《消費主張》、央視十套的《家鄉至味》等多次聚焦石獅,石獅美食從全國浩如煙海的特色美食中脫穎而出,頻頻登上央視,成為石獅繼服裝名城之外的又一張城市名片。
「這裡是石獅市的金相夜市,長約300米的街道上攤位林立,美食形形色色,品類繁多,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也有很多當地特有的。」10月6日央視二套播出的《2020中國夜市全攻略:福建石獅》專題,將鏡頭對準熱鬧的金相夜市、古浮大排檔和八卦街,從香煎青蟹、白灼沙蝦、油炸小鰻魚、炣雜魚等大排檔必點菜,到拳頭母、牛肉羹、芋圓、海蠣煎、花生湯等琳琅滿目的古早味小吃,石獅美食,又一次在全國範圍內實力圈粉。
令央視頻頻「回頭」的石獅美食,既保留魏晉時期士族「衣冠南渡」帶來的中原古老烹飪技法,堅守著閩式美食的鮮香與精緻,也保留著宋元時期阿拉伯人攜來的異域風味,還包容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國華僑所帶來的香港味、南洋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迥異的飲食方式,在16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不斷碰撞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元、特色的石獅美食,石獅美食也因此被譽為「集閩南舌尖文化之大成」。
榮譽國際酒店的高空旋轉自助餐廳,也是品嘗石獅美食的好去處。
充滿人情味和鄉土味的「古早」美食
「跟我小時候阿嬤做的味道一樣!」「對對對,我外婆做的也是這種味道。」許多第一次來到石獅老街的人,當各種小吃入口,都會發出這樣的驚呼,有的人甚至悄悄溼了眼眶。舌尖連著心尖,石獅浩如繁星的傳統小吃,不僅承載著石獅厚重的歷史文化,更包裹著道不盡的鄉愁。
石獅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傳統習俗、民俗、節慶,無論是各種年節還是人生的每個節點,都有特定的儀式,由此產生了許多風味小吃。義興甜粿、煎粿、蛋黃餅、信杯餅、肉丸、肉燕、魚羹、芋圓、蒜蓉枝、麻粩……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傳統小吃,在這裡都找得到。
石獅老街,也稱「八卦街」,共有「九街十一巷」,這裡不僅是石獅的發源地,也是石獅最熱鬧的地方。沿著鳳裡庵、城隍廟往石獅最早的菜市場許厝埔舊菜市方向走,騎樓兩旁店鋪林立,一家家許多人從孩童吃到白髮的古早味鋪子散落其中,糕餅炸物、山貨海味、水果蔬菜,蒸的煮的煎的炸的……不少作坊現做現賣,熱氣騰騰、油香四溢,不少人邊買邊趁熱吃,一路買過去,不一會兒就大包小包。
寬仁社區的老街坊洪天溫回憶說,早些年,在今天許厝埔舊菜市裡,入夜後會有一攤攤「滷肉擔」,許多石獅人晚上會約上幾個好友,「老闆事先把酒溫著,你到了就點上一些豬頭肉、灌腸、滷豆腐等小菜,大家開始『話仙』談笑,那個時候的『滷肉擔』有點像現在的酒吧。」如今,傳承了三代人的吳家「滷肉擔」仍在這裡,此外,舊菜市裡還有兩家老字號「網紅」:福記阿明海蠣煎和王川花生湯,都是來石獅的人必打卡的。
除了老街,石獅各個鄉鎮,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美食:永寧的阿潭煎包、國平牛肉、老街肉羹,祥芝的明祥烤魚片、古浮紫菜,蚶江的老街扁食、三合面、螺仔,寶蓋的塘頭甜粿、龍穴信杯餅、上浦蘇坂牛肉,錦尚的厝上扁食、厝上啊三小籠包……
如果你也想尋找童年的古早味,來石獅的老街巷走一走吧。
許多傳承了幾代人的老字號
海洋孕育的多元美食
石獅美食既是最閩南的,也是最世界的。三面環海的石獅,除了瀕海多魚鮮,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幾個世紀以來,無論是宋元時期從這裡上岸的各國商賈,還是從這裡出發披荊斬浪的石獅人,都讓這裡的美食文化豐富多元且帶有異域風情。
靠海吃鮮,石獅海岸線漫長,自古吃的便是一個鮮字,因此,來石獅,海鮮是一定要嘗的。石獅的紅塔灣大排檔、古浮大排檔、金相夜市及散落在城市各地的海鮮酒樓、酒店、排檔等,都是品嘗海鮮的好去處。清蒸、白灼等簡單的烹飪方式,最能體現食材本身的味道,如果你問老闆海鮮夠不夠新鮮,老闆可能會跟你說,這些魚蝦蟹,上餐桌的半小時前,還在大海裡歡騰。此外,馬加羹、海蠣煎、拳頭母等海鮮製品,也別錯過,吃不完可以打包。
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的千年古渡林鑾渡,是宋元時期泉州外港的重要碼頭,彼時,各國商賈、水手、傳教士等從這裡登岸,帶來了各地的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其中,波斯人、阿拉伯人,三餐都離不開牛肉,牛排、牛肉羹等牛肉小吃隨之傳播開來,運用咖喱、沙茶、芥末等香辣型調料等異域烹飪技法與食材,經與本土飲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牛肉美食。石獅街頭的牛肉店比賣菜店鋪多,一碗牛肉羹、一份咖喱牛排、一碗鹹飯,是石獅人最常見的一餐。
石獅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有「十戶九僑」的說法,很多華僑回到家鄉,在尋覓記憶中古早味的同時,也把海外的很多美食帶到了國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石獅便繁榮無二,「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港臺最時尚的時裝,別的地方沒有,已率先一步在石獅銷售、生產,那時不需要出境出國,在石獅便能買到從香港以及海外各國寄過來的錄音機、打火機、服裝、電視機等各種洋貨,石獅也因此被稱為「小香港」。
香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香港人喜歡飲早茶,上世紀80年代開始,石獅街頭便出現了時髦的港式茶餐廳,聞名遐邇的石獅冰島茶餐廳就是其中的一家。除了冰島,石獅的大街小巷,還隱藏著許多人氣港式小店,甚至不少是幾十年的老字號了,港式風味不知何時已深深種在石獅人的內心深處。
10處石獅美食必打卡點
王吉螺仔攤
地址:新華路88號
王吉是石獅夜宵的一個網紅點,他家的招牌是長釘螺,幾乎每桌必點,秘訣在其特製的花生醬,香甜中帶點微辣,爆炒後濃鬱的醬香融於長釘螺中,吸吮時,螺肉的鮮香與花生醬的香甜、辣融為一體,令人回味無窮。
石獅老街裡的百年老字號海蠣煎
福記阿明海蠣煎
地址:許厝埔舊菜市場
這家被譽為石獅最好吃的海蠣煎,已在一家四代人手裡傳承了百年,真正百年老字號。在高高串起的火苗中,老闆飛舞著鍋鏟,短短不過三四分鐘便出鍋了。從東石來的海蠣新鮮飽滿,炒好的海蠣煎外焦裡嫩,配上特製的甜辣醬以及菜頭酸趁熱吃,各種滋味碰撞,十分驚豔。
花生湯是許多石獅人記憶中的鄉愁(黃寶陽 攝)
王川花生湯
地址:許厝埔舊菜市場
這家有60多年歷史的花生湯,很多從石獅走出去的僑胞,都是喝他家的花生湯長大、變老的。熬了8個小時的花生湯,非常濃鬱,看起來顆粒分明,其實入口即化,打顆雞蛋,衝下滾燙的花生湯,喝起來滿嘴都是香甜細滑,冷冷的冬日裡特別滿足。
港式茶餐廳冰島的招牌炸雞翅
冰島茶餐廳
地址:人民路132號,其餘分店可自行導航
石獅開店最早、歷史最久的港式茶餐廳,是上世紀80年代由喜愛香港茶餐廳的僑胞傳入,從裝修到口味,都是滿滿的港味,菜品很豐富,從小食、正餐到點心甜品都有,值得推薦的是炸雞翅、墨魚丸、西多士、港式奶茶、冰淇淋等。
綠島海鮮酒樓的松茸包讓多少海內外石獅人念念不忘
石獅綠島海鮮酒樓
地址:石獅市九二路447—451號
石獅坊間有句諺語「穿在石獅,食在綠島」,創辦30年的綠島海鮮酒樓,在石獅人心中,特別是海外華僑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舌尖上的中國》圈粉無數的蘿蔔飯,便來自他家。除了遠近馳名的蘿蔔飯,僑鄉松茸包也是綠島的招牌,軟糯的外皮帶著淡淡的蔥香,肉鬆的鹹香在舌尖恣意舒展,也是食客必點的壓軸菜。
金輝煎粿店
地址:城隍街37號
煎粿外表有點像炸棗,卻和平常吃的炸棗有點不一樣——裡面是中空的,軟軟糯糯的很有嚼頭,還有淡淡的蒜香味。除了煎粿,這裡還有米粿等閩南古早味小吃,許多到觀音亭、城隍廟拜拜的人,都會買上一袋。
石獅芋圓(邱南國 攝)
阿凸芋圓
地址:上帝街11號
20多年的老字號,每到飯點都要排長隊。芋圓蒸好後,老闆熟練地用剪刀插起芋圓,再剪兩刀,加入少許高湯,一勺甜辣醬、一勺花生碎,晶瑩剔透的芋圓變得紅黃相間,滑嫩又有嚼勁的芋圓,咬開可以吃到口感很清晰的芋絲,瘦肉加荸薺的內餡十分爽口。
王記潤餅菜
地址:糖房街21號
在石獅的地位相當於西街亞佛在泉州的地位,他家的潤餅菜沿襲石獅傳統的做法,跟泉州不一樣的是,裡面還包了麻粩,輕咬一口,各種脆的、甜的、鹹的、滑的、酥的餡料在口中跳躍。
馬腳橋肉粽
地址:馬腳橋43號
石獅最有名、最好吃的肉粽,當推馬腳橋肉粽,有40多年的歷史了。個大餡兒多,糯米香而飽滿,大個的滷肉,吃之前要把蘸醬拌勻,酸甜醬料與滷肉的嚼勁和糯米的鬆軟碰撞出奇妙的口感。
老鎖牛肉店
地址:石獅市民生路473號
老鎖牛肉店早上10點之前賣面線糊,面線糊賣完後馬上變成牛肉店。招牌菜有幹拌牛雜、牛肉羹和幹拌牛肉。他家牛雜有嚼勁卻不會太硬,幹拌牛雜非常香,牛肉羹也很脆。
(記者 黃寶陽 詹偉志/文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石獅文體旅遊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