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愛科研、愛生活的博士生,希望為祖國「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付先彪,中共黨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康毅進教授,2020年「成電傑出學生」。讀博期間,他獲得過國家獎學金2次,校級獎勵2項,在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篇,SCI高被引論文1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1項),申請國際專利1項,美國化學會(ACS)會議論文3篇,多次參加美國化工年會(AICHE)和美國化學會年會等國際會議,並作了口頭報告,而且擔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等國際著名期刊獨立審稿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博士在讀的他曾受復旦大學材料系、中南大學應用化學系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學所邀請做學術報告;創建了知名公眾號「催化開天地」,並擔任主編。

付先彪(左一)擔任課題組電催化方向小組長指導師弟師妹做實驗

麻辣裡面的生活「真味兒」

問及付先彪的成長之路,「辣味兒」一直伴隨著他。「我本科在中南大學,湖南香辣;讀博士來到咱們成電,這兒麻辣,都香!」付先彪滿臉燦然。湘辣川麻,湧上舌尖的刺激與爽勁兒,在中南、成電兩所高校,在本科、博士兩個階段,帶給付先彪不一樣的感受體驗。

付先彪回憶自己的本科生活,他閱讀了兩百多本的經典社科類書籍,其中《平凡的世界》讓他印象最為深刻。「我家就是陝北的,路遙描寫的生活帶給我一種親切感,不過不是因為我和他住的近就喜歡他的書呀!哈哈!」付先彪笑道。

孫少安的成熟穩重、孫少平的瀟灑,路遙「用生命寫作,與命運抗爭」「紀實寫作」的精神,以及書中所傳達出來的——「勞動帶來滿足」「奮鬥精神」,都對付先彪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科畢業時,付先彪保送電子科大深造,如果說本科期間的學習培養了付先彪的人文素養,來到電子科大,在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他敲開了科研的大門。

「成電濃厚的學術氛圍讓我得以沉浸到科研裡面,做出成果!」博士期間,付先彪開發了綠色生產基礎化工品乙酸的催化劑,對推動基礎化工品的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atalysis,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被科睿唯安評為SCI高被引論文。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上發文,也是我校發表的第一篇自然大子刊封面文章。

專注做實驗的付先彪

「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提及如何寫出高質量學術論文,付先彪這樣回答道。「科技論文寫作,功夫也在寫作外。論文的質量高低取決於它所反映的科研價值,而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砌。」選出好的科研課題,精巧的實驗設計,投入精力做出來好的實驗結果,這是高質量論文的核心;當然剛開始學習寫學術論文,先要閱讀大量優質論文,分析學術論文的寫作範式,品味其中的寫作技巧,先模仿後創造。

「總而言之,難的從來不是寫作,而是練就寫作之外的 『功夫』,『功夫』從哪裡來,得從博學廣識和刻苦鑽研中來。」

似熊熊烈火燃燒在舌尖,火熱而滾燙,口腔間的麻辣鮮香縈繞不散,在「辣」的味覺體驗中,在付先彪湘川兩地的大學生活裡,錘鍊自己的科研本領,升華了自我的人文思想。

我的武林秘籍:愛上「有血有肉」的科學

讀博期間,付先彪獲校博士生學術支持計劃資助赴美國西北大學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聯合培養。在2017年到2020年赴美交流學習期間,這次經歷讓付先彪感觸良多。

「我看了美國的小學課本,發現他們的教材設計非常注重對於科學思維的培養。」付先彪講道:「小學科學課本裡包含了從觀察到提出問題,然後設計方案,再到執行並記錄結果,得到結論,最後討論交流的全過程。其實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而他們從小就接觸到了!」

付先彪在美國西北大學做實驗

付先彪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包括流動反應池的設計和二維納米材料可控制備。「地球上的化石資源正在枯竭,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是氫能,但是氫能不具備像化石資源一樣提供基礎化工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技術路線實現基礎化工品的綠色可持續生產,這是在為未來積累科學技術,也是我所認為的自己的研究價值所在。」

為了綠色可持續生產基礎化工品氨氣,付先彪提出了一種通過電化學還原硝酸鹽進行電化學合成氨的替代途徑,該研究成果可在廢水處理(如化工廢水或生活汙水)和廉價硝酸鹽制氨(如硝石礦附近)中得到應用,已得到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在付先彪看來,科研如同深山習武,需要「勤」,更需要「靜」。「就如《大學》裡所講的——『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科研就要戒驕戒躁。」勤練基本功——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常學常新;靜思生疑——提出好問題,解決真問題。「除此之外,你學問做的越深,越要求你博學廣識。」付先彪認為見多識廣才能讓靈感對接科研,才能產生聯想點,做出創造性的成果。他還堅信想像力對於做科研的重要性,要敢想敢做。說到底,科研需要博學廣識、興趣、執行力和想像力。

付先彪認為,科研雖像深山習武,需要耐得住寂寞,卻不能忘記參加「武林大會」,與各路「英雄」切磋武藝。他曾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以博士在讀生身份在美國化學會(ACS)年會上作了口頭報告。2020年付先彪代表課題組參加廈門大學「電化學暑期學校」,電化學暑期學校邀請的授課老師是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本領域最優秀的傑出人才,並堅持「一個課題組錄取一名」的原則選拔學員。在這個群星薈萃、大佬雲集的「武林大會」上,付先彪斬獲了「優秀學員」的殊榮,在該平臺展示了成電學子在電化學方面的風採。

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學所作邀請報告

我雖平凡,卻也閃著溫暖的光

付先彪秉持「共享知識,共同進步」的理念,在博士二年級的時候創建了「催化開天地」公眾號,分享自己曾經從專著和文獻學習到的科學知識,以及催化和電化學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動態。三年運營,推送800餘篇文章,而今已有近5萬的關注量,並得到了業內學者的高度讚揚。

付先彪一直擔任公眾號主編,他樂於分享,更樂於溝通。他經常會和碩士、博士展開線上線下的討論,在交流溝通之中,付先彪通過進一步辨析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構建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網絡。

在知識共享中,他實踐費曼學習法,最高效的學習辦法就是教別人,如果要教別人,就要把複雜問題通俗易懂的講明白,這就需要自己的「深加工」,能通俗易懂地講明白,而由這個「簡化」的要點又可以輻射出很多東西,那你也就真正懂了。

科研之餘,付先彪騰出部分精力來做學生工作,他曾負責基礎院研究生的黨建工作並獲評校優秀研究生幹部,創建了研究生黨建特色活動——「學術青年說」。

付先彪講道,「除了科研,還有生活,當然科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互相交織促進」,他熱愛桌球、電影和欣賞藝術畫作,特別喜歡黃永玉先生的作品,他相信藝術總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靈感。

談到未來,付先彪希望在高校任教,從事自己熱愛的科研,教授學生自己之所學。他也希望自己接下來的研究更「接地氣」,能夠投入實際應用並產生價值,為祖國「綠水青山」貢獻自己更多的力量。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為祖國貢獻更多醫者力量
    作為我國口腔醫學的領頭羊,學院始終堅持將思政工作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始終堅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培養出了一大批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做出巨大貢獻的領軍人才。王海溦說,這堂課上,譚靜用學會適應、學會學習、學會塑造自我、學會自律自立「四個學會」,告訴同學們如何展開大學生活,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案例,為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醫學觀。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每一堂課,都既是專業課,也是思政課。老師們不僅將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融入專業教學之中,還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課堂上的每一個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為愛舉手」 為抗疫貢獻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為愛舉手」 為抗疫貢獻力量時間:2020/3/5 9:46:47 來源:文匯報    作者:唐聞佳    選稿:張丹洋 這是一次「為愛舉手」。3月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臨床醫學院42名學生一起來到上海市血液中心,以無償獻血的方式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對醫生來說,更明白獻血對拯救生命的意義。」
  • 凝聚青春力量,貢獻偉大祖國。
    凝聚青春力量,貢獻偉大祖國。2020年,我們走過了春寒料峭的悽寂,迎來了夏陽如火的蓬勃。暑期義務輔導活動即使是在這七月流火暑末,也在熱火朝天的進行著。魯迅先生曾說過&34;為了更好關愛留守兒童,關注兒童成長,志願者們用誠誠奉獻之心,竭盡所能給予孩子們關懷和幫助。通過義務教育,助力貧困家庭,引導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關注兒童,用「愛」留守。
  • 為愛奔跑,最美賽道!廣青馬為公益貢獻黃埔力量!
    今日上午,首屆廣州「為愛奔跑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中小學生及家長500餘人從廣州國際網球中心起跑,以科學城體育公園為賽道,完成一次為愛奔跑的健康公益挑戰。比賽在提升青少年對於體育鍛鍊的興趣之餘,也旨在號召青少年一起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據悉,本次賽事為貧困地區兒童發起募捐,募集資金將用於購買運動服、運動鞋等體育用品,送到貧困兒童手上。
  • 鐵廠鎮幼兒園向祖國表白「我愛祖國在心中」
    為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讓孩子們深刻的認識到祖國媽媽的偉大,國慶節前,鐵廠鎮幼兒園舉行「我愛祖國在心中」迎國慶主題系列活動。 幼兒園舉行了「師幼同樂迎國慶,我愛祖國在心中」情系中國夢師幼合唱比賽,共同用歌聲表達對祖國媽媽的愛。
  • 為國爭輝南通人丨陳達院士:愛祖國 愛家鄉是一生從未更改的信念
    陳達院士1937年7月出生於原南通縣東社鎮,他一生從戰亂時代走來,祖國培養了他,愛祖國愛家鄉是他一生從未更改的信念,他更是為了祖國的核事業與下一代的教育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陳達院士出生時,正值中華民族陷入深重災難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搶掠讓這個本來就窮困不堪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
  • 把「論文」寫在星辰大海——陝西省高校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近期,在嫦娥探月工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陝西省相關高校都參與其中研發,貢獻著陝西高校的力量。為嫦娥五號視覺系統提供技術支撐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
  • 【升國旗 訴心聲】少數民族及港澳臺研究生代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
    站在寬闊的廣場上,和全校400餘位師生代表一起聆聽學校領導講話,感受朗誦《清晨,國旗從這裡升起》的澎湃力量,少數民族和港澳臺研究生代表們心中充滿了感慨,來自祖國的強大感召力在胸腔中沸騰。周德志在升國旗儀式現場今年是來自香港的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周德志在清華學習生活的第四年。此刻,能與清華人同聚一起,能用自己的心聲歌頌祖國,他感到無上榮光。
  • 香港島婦女聯會:為愛國愛港力量的壯大作貢獻
    香港島婦女聯會第六屆主席金鈴表示,將為愛國愛港力量的壯大作出貢獻。金鈴表示,時代賦予了婦女更多的重任,作為香港島婦女組織的重要代表,聯會將發揮女性的優勢,旗幟鮮明地站在臺前與第一線,為愛國愛港力量在香港的發展壯大及香港的繁榮穩定貢獻一份女性的力量。香港島婦女聯會於2005年成立,2013年正式註冊成為慈善機構。服務地點分布香港島中西區、灣仔、東區及南區四區。
  • 愛祖國 愛家鄉 愛運動——記商幼升旗活動
    愛祖國 愛家鄉 愛運動2020/10/26 升旗活動清晨,五星紅旗在幼兒園上空冉冉升起,迎風飄揚嘹亮的國歌在空中迴蕩啊,我的祖國 祖國是我們心中的燈塔,照亮我們前進的步伐,祖國是我們自信的源頭,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 「我與祖國共成長」在希望的田野上——千人共唱對祖國最真的愛
    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人民群眾對齊奔小康的十足勁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祖國最真最誠的愛……融媒體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關於「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在烏蘭察布市考察調研時關於「努力把土豆發展成大產業」的指示精神,充分展示烏蘭察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 「強國徵文·小學組」於浩洋《愛讀書 愛祖國》
    我是一個小書蟲,我最愛做的事就是捧著一本喜歡的書美美地讀著。我家有一個大大的書架,上面擺滿了書,有各種科學漫畫、世界名著、童話故事、歷史地理地圖等。在這個因疫情原因無法暢快玩耍的暑假,書就是我最好的夥伴。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我知道了祖國有著近5000年的歷史,中華兒女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 同心戰「疫」丨中國農大博士生宣講團:為愛來堅守,潤物細無聲
    同心戰「疫」丨中國農大博士生宣講團:為愛來堅守,潤物細無聲 2020-03-07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學生科研造假事件,持續發酵,昆明研究院發表了通告
    ,因為能研究出這樣的科研起碼要擁有博士生的學歷,所以就對他的科研產生了懷疑。首先能獲得這個大獎的人,就像得到了一張「通行證」對於以後的升學有很大的優惠政策,像一些重點初高中甚至大學都會優先錄取獲得這項大獎的人,就好比全國奧數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那樣,因為這些孩子自小就展現出了不凡的一面,如果加以培養定能為祖國貢獻出一分力量。
  • 六年級作文:我愛祖國演講稿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我愛祖國》。祖國的風光秀麗,山水如畫的桂林;怪石嶙峋的黃山;波濤滾滾的長江、黃河;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祖國人才輩出:才華橫溢的李白;聰明愛國的詹天佑;精忠報國的嶽飛;樸素、不怕困難的袁隆平……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美好啊!
  • 《我愛古詩詞》邀你先來詩情畫意中飽覽綠水青山
    《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的每一期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依託特定的主題設定,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綠水青山,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最嚮往的棲息家園,吟誦祖國美麗山河的經典詩篇不勝枚舉,而當下,全社會都在倡導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發展。   今晚,《我愛古詩詞》第二季將繼續以「綠水青山」為主題,從詩詞裡的「千山萬水」  出發,探析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時代課題。
  • 袁世凱後代眾多,其孫袁家騮在科學界大名鼎鼎,為國發展貢獻力量
    而今天要介紹的就是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雖然光看名字可能沒有爺爺那麼聞名於世,但他不但是科學界的閃光人物,而且還為我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爺爺袁世凱袁世凱家庭條件不錯,年少時兩度落榜,於是走上了軍事這條路。
  • 為科技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同時,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獻身科學、服務人民、報效祖國,堅持奉獻在科研一線,為科技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隨著一道來自中央的「西遷」指令,我和幾千名師生在「歌唱祖國」的高歌聲中,開啟了紮根黃土地,發展西部、建設國家的奮鬥歷程。儘管條件艱苦,但在那個熱氣騰騰的年代,為建設祖國出一份力,是所有年輕人心目中的至高理想。  奮鬥,就是哪裡有事業,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
  • 袁隆平:希望能活到100歲 為祖國做出更多貢獻
    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裡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背著足夠吃好幾個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研究,只為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歷「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 師者力量 託舉希望
    全國醫療團隊的有力支援,不僅極大緩解了武漢、湖北的醫療資源緊缺,為患者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讓全國人民在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舉國行動中獲得了戰勝疫情的信心。這種人格力量,源於守正創新、弦歌不輟的堅守。這種行動力量,是數以萬計的高校及附屬醫院的科研骨幹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疫情發生後,教育系統科研人員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苗、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等科研攻關,堅守在疫情防控、臨床診治、科學研究第一線,將最具有價值和溫度的科技攻關成果用在祖國防疫一線,用科研攻關成果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