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先彪,中共黨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康毅進教授,2020年「成電傑出學生」。讀博期間,他獲得過國家獎學金2次,校級獎勵2項,在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篇,SCI高被引論文1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1項),申請國際專利1項,美國化學會(ACS)會議論文3篇,多次參加美國化工年會(AICHE)和美國化學會年會等國際會議,並作了口頭報告,而且擔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等國際著名期刊獨立審稿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博士在讀的他曾受復旦大學材料系、中南大學應用化學系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學所邀請做學術報告;創建了知名公眾號「催化開天地」,並擔任主編。
付先彪(左一)擔任課題組電催化方向小組長指導師弟師妹做實驗
麻辣裡面的生活「真味兒」
問及付先彪的成長之路,「辣味兒」一直伴隨著他。「我本科在中南大學,湖南香辣;讀博士來到咱們成電,這兒麻辣,都香!」付先彪滿臉燦然。湘辣川麻,湧上舌尖的刺激與爽勁兒,在中南、成電兩所高校,在本科、博士兩個階段,帶給付先彪不一樣的感受體驗。
付先彪回憶自己的本科生活,他閱讀了兩百多本的經典社科類書籍,其中《平凡的世界》讓他印象最為深刻。「我家就是陝北的,路遙描寫的生活帶給我一種親切感,不過不是因為我和他住的近就喜歡他的書呀!哈哈!」付先彪笑道。
孫少安的成熟穩重、孫少平的瀟灑,路遙「用生命寫作,與命運抗爭」「紀實寫作」的精神,以及書中所傳達出來的——「勞動帶來滿足」「奮鬥精神」,都對付先彪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科畢業時,付先彪保送電子科大深造,如果說本科期間的學習培養了付先彪的人文素養,來到電子科大,在導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他敲開了科研的大門。
「成電濃厚的學術氛圍讓我得以沉浸到科研裡面,做出成果!」博士期間,付先彪開發了綠色生產基礎化工品乙酸的催化劑,對推動基礎化工品的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atalysis,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被科睿唯安評為SCI高被引論文。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上發文,也是我校發表的第一篇自然大子刊封面文章。
專注做實驗的付先彪
「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提及如何寫出高質量學術論文,付先彪這樣回答道。「科技論文寫作,功夫也在寫作外。論文的質量高低取決於它所反映的科研價值,而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砌。」選出好的科研課題,精巧的實驗設計,投入精力做出來好的實驗結果,這是高質量論文的核心;當然剛開始學習寫學術論文,先要閱讀大量優質論文,分析學術論文的寫作範式,品味其中的寫作技巧,先模仿後創造。
「總而言之,難的從來不是寫作,而是練就寫作之外的 『功夫』,『功夫』從哪裡來,得從博學廣識和刻苦鑽研中來。」
似熊熊烈火燃燒在舌尖,火熱而滾燙,口腔間的麻辣鮮香縈繞不散,在「辣」的味覺體驗中,在付先彪湘川兩地的大學生活裡,錘鍊自己的科研本領,升華了自我的人文思想。
我的武林秘籍:愛上「有血有肉」的科學
讀博期間,付先彪獲校博士生學術支持計劃資助赴美國西北大學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聯合培養。在2017年到2020年赴美交流學習期間,這次經歷讓付先彪感觸良多。
「我看了美國的小學課本,發現他們的教材設計非常注重對於科學思維的培養。」付先彪講道:「小學科學課本裡包含了從觀察到提出問題,然後設計方案,再到執行並記錄結果,得到結論,最後討論交流的全過程。其實這就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而他們從小就接觸到了!」
付先彪在美國西北大學做實驗
付先彪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包括流動反應池的設計和二維納米材料可控制備。「地球上的化石資源正在枯竭,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是氫能,但是氫能不具備像化石資源一樣提供基礎化工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技術路線實現基礎化工品的綠色可持續生產,這是在為未來積累科學技術,也是我所認為的自己的研究價值所在。」
為了綠色可持續生產基礎化工品氨氣,付先彪提出了一種通過電化學還原硝酸鹽進行電化學合成氨的替代途徑,該研究成果可在廢水處理(如化工廢水或生活汙水)和廉價硝酸鹽制氨(如硝石礦附近)中得到應用,已得到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在付先彪看來,科研如同深山習武,需要「勤」,更需要「靜」。「就如《大學》裡所講的——『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科研就要戒驕戒躁。」勤練基本功——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常學常新;靜思生疑——提出好問題,解決真問題。「除此之外,你學問做的越深,越要求你博學廣識。」付先彪認為見多識廣才能讓靈感對接科研,才能產生聯想點,做出創造性的成果。他還堅信想像力對於做科研的重要性,要敢想敢做。說到底,科研需要博學廣識、興趣、執行力和想像力。
付先彪認為,科研雖像深山習武,需要耐得住寂寞,卻不能忘記參加「武林大會」,與各路「英雄」切磋武藝。他曾多次參加國際會議,以博士在讀生身份在美國化學會(ACS)年會上作了口頭報告。2020年付先彪代表課題組參加廈門大學「電化學暑期學校」,電化學暑期學校邀請的授課老師是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本領域最優秀的傑出人才,並堅持「一個課題組錄取一名」的原則選拔學員。在這個群星薈萃、大佬雲集的「武林大會」上,付先彪斬獲了「優秀學員」的殊榮,在該平臺展示了成電學子在電化學方面的風採。
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學所作邀請報告
我雖平凡,卻也閃著溫暖的光
付先彪秉持「共享知識,共同進步」的理念,在博士二年級的時候創建了「催化開天地」公眾號,分享自己曾經從專著和文獻學習到的科學知識,以及催化和電化學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動態。三年運營,推送800餘篇文章,而今已有近5萬的關注量,並得到了業內學者的高度讚揚。
付先彪一直擔任公眾號主編,他樂於分享,更樂於溝通。他經常會和碩士、博士展開線上線下的討論,在交流溝通之中,付先彪通過進一步辨析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構建完善了自己的知識網絡。
在知識共享中,他實踐費曼學習法,最高效的學習辦法就是教別人,如果要教別人,就要把複雜問題通俗易懂的講明白,這就需要自己的「深加工」,能通俗易懂地講明白,而由這個「簡化」的要點又可以輻射出很多東西,那你也就真正懂了。
科研之餘,付先彪騰出部分精力來做學生工作,他曾負責基礎院研究生的黨建工作並獲評校優秀研究生幹部,創建了研究生黨建特色活動——「學術青年說」。
付先彪講道,「除了科研,還有生活,當然科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互相交織促進」,他熱愛桌球、電影和欣賞藝術畫作,特別喜歡黃永玉先生的作品,他相信藝術總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靈感。
談到未來,付先彪希望在高校任教,從事自己熱愛的科研,教授學生自己之所學。他也希望自己接下來的研究更「接地氣」,能夠投入實際應用並產生價值,為祖國「綠水青山」貢獻自己更多的力量。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