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閱評丨一部比較嚴謹的史學著作,評《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

2021-02-13 書香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的《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從全球史視角敘述荷蘭海洋帝國興衰。作者從荷蘭的史 前時代到荷蘭共和國隕落,對荷蘭地理環境、人文社會、藝術文化、宗 教政治、海洋貿易、殖民地活動、東印度公司活動、工業發展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描述和總結,展現了荷蘭海洋帝國的歷史發展與變遷過程。應該說,這是一本比較嚴謹的史學著作,材料豐富,觀點正確,敘述風格統一,如果能靜下心來閱讀,受益是頗多的。

《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共12章,分三大部分展開。第一部分敘述古典時代和中世紀尼德蘭地區在勃艮第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從分散、自立逐漸走向整合的歷史。北部聯省共和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反抗鬥爭,從西班牙人的專制集權及宗教迫害下獲得解放,建立民族獨立國家。新生的荷蘭開始強大起來,其國家制度、社會保障事業、工業、金融業、航海業以及軍事技術都取得長足進步。第二部分敘述荷屬東印度公司及西印度公司在全球各大海域的航海、通商、傳教及殖民擴張活動。描述兩大公司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人員構成、船隻與艦隊的航行與航線,與伊比利亞人的戰爭以及殖民地的侵略擴張和經營活動。這一時期,荷蘭寬容的社會氛圍吸引了歐洲各地的進步人士,其教育、哲學、文學、法學、自然科學、視覺藝術、出版業與文藝社團空前發展,成為當時歐洲文化最繁榮的國家。第三部分從人口、社會、經濟、制度諸多方面分析共和國從18世紀下半葉逐漸衰落的經過及內在原因。從1568年開始,經過80年抗爭,1648年荷蘭打敗西班牙,建立聯省共和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當時的荷蘭面積比北京大不了多少,但隨後卻成為17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荷蘭建國不到100年,對外貿易額已佔到全球一半,1萬多艘荷蘭商船橫行在全球各個角落,和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打過交道。從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下半葉,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後來由於對英、對法戰爭的失敗,荷蘭逐步走向衰落,僅剩下的荷屬東印度等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獨立。

《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出版時間不長,已受到學界一定程度的關注。從網上檢索看,總體評價還較高。有學者認為,這是一本由大陸學者撰寫的具有一定學術深度的荷蘭近代史專著,史料豐富是本書最大的優勢——或連綴了此前比較零散的專題性研究,或填補了國內相關知識的空白。書的封面是作者根據那個年代的技法自繪的水彩畫,給人以「今昔貫通」之感。但由於我國在荷蘭近代史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學科建設不成熟,研究水平較低,這部填補空白的專著中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處。如書名為「海洋帝國史」,但與海洋帝國相關的內容只有3章,其他部分主要還是一部低地國家史。作者對這方面的學術動態似乎並不太熟悉,一些低地國家史名家在書中沒有出現,參考文獻中也沒有開列他們的著作。作者過於依賴房龍、羽田正、赫伊津哈和中國臺灣學者張淑勤等人的著作,有的地方敘述不夠全面、不盡準確。網絡上的這些評價比較中肯,審讀對此是認同的。

作為非世界史專業的普通讀者,要對《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 1800》的學術水準作出評判比較困難,可以和同類題材的圖書作些比較。2006年,配合中央電視臺播出的 12集大型電視專題片,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了《大國崛起——荷蘭》一書。兩者相比,《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更厚重也更有學術性,但同時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史料比較豐富,但取捨可以再斟酌,有的地方應該展開而沒有展開。 如第三章「『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介紹荷蘭當時城鎮發展和生活經濟,只用一段話來介紹鯡魚捕撈在北方沿海城市佔有的重要地位(p65), 這似乎是不夠的。《大國崛起——荷蘭》也寫到過鯡魚:「鯡魚是荷蘭 的金礦,是阿姆斯特丹獲得經濟成就的最早動力。鯡魚的貿易拓展了荷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貿易。有人這樣說:『阿姆斯特丹是建在鯡魚骨上的城市。』」而有的地方則展開較多。第四章「爭取自由與建立新國家」介紹「沉默者」威廉的幾次婚姻用了較多篇幅。讀者對「沉默者」威廉 的幾次婚姻可能會有興趣,但就其重要性來說,恐怕不及鯡魚捕撈對荷蘭來說更加重要。第二,從前後文對照來看,有些數據可能有錯。書中寫16世紀初北方重要城市萊頓等與南方主要城市相比人口數量還比較少,南方最大的城市安特衛普在最輝煌的1535年至1557年,城市人口是4.4萬到4.9萬。但後文寫在此之前的1514年,萊頓的人口已達12.5萬。(p62-64)這裡的敘述顯然存在矛盾。第三,編輯體例不盡統一, 有些章節加有腳註,但大多數章節沒有。本書寫作參考了很多文獻,不可能都加腳註,但從學術規範來說,引用重要的文獻和史料應該加腳註。但哪些要加,哪些不加,也要有一個基本規範。現在有的加有的不加, 顯得比較隨意,從編輯體例上說是有欠缺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致力於打造「萬國通史」系列,計劃分8輯依次推出80種,已出版兩輯18種。這一探索在學界得到較多肯定,成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亮點。《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是第三輯開篇之作,總體上看也是比較成功的。指出本書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因為對這一探索寄予較高期望。事實上,「萬國通史」 系列第一輯12種出版之後,儘管反映良好,獲得多種獎項,但出版社也還在不斷更新推出修訂版。《荷蘭海洋帝國史:1581-1800》如有機會修訂,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可供出版社和作者參考。希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在「萬國通史」系列選題策劃、編校質量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抓進度更要抓質量,努力把這一品牌擦得更亮。

相關焦點

  • 「新海洋史」悄然興起
    全球史注重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歷史現象,從宏觀視野和互動視角來考察歷史,注重比較研究。在這種學術氛圍下,作為自古以來人類交往的重要場所,海洋日益進入史學工作者的視野,海洋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路也發生了諸多轉變,「新海洋史」正在悄然形成。長期以來,史學研究以陸地為本位,並依此構建起世界歷史的學科框架。
  • 荷蘭的歷史學與歷史學家
    國內外關於近代歐美史學的研究,往往多集中於英美德國法等主要國家及其相應的語言世界,受到語言的限制,對一些小國家、小語種地區的歷史學發展情況的了解一般都較為有限。在中世紀,在今天荷蘭所在的低地國家,便出現了許多編年史作家,如梅茨的阿爾伯特(Alpertus Mettensis,逝於1024年)、梅裡斯·斯託克(Melis Stoke,約1235-1305年)、揚·貝克(Johannes de Beke,生活於14世紀初)等,他們留下了關於中世紀尼德蘭地區最早的歷史記錄,其中斯託克的編年史更是第一部以弗萊芒語(即荷蘭語)寫作的歷史著作。
  • 讀書會︱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
    斯文·貝克特是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供職於哈佛大學歷史系,主要研究方向為十九世紀美國史與資本主義史。《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是他在資本主義全球史領域的力作。他藉助檔案研究與實地考察,通過把棉花作為歷史的主角與透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史。本書於2015年獲得班克羅夫特獎、菲利普·塔夫脫獎、昆德爾卓越獎,入圍普利茲歷史學獎最終名單。
  • 王晴佳:全球史以及史學的前景
    北京大學長江學者,國際史學史、史學理論委員會理事(2005-2015年兼任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史學理論、比較史學史和文化史。 以後麥克尼爾又朝這一方向繼續努力,他的最新的一本世界史的著作是與他兒子約翰·麥克尼爾(John I.Mcneil)合作的《人際間的網絡:鳥瞰世界史》。從其書名便可看出,這是一部注重描述分析人類各群體之間交流、互動的歷史著作。
  • 百科全書式《拜佔庭帝國史》講述千年帝國興衰
    塞爾維亞、黑山、俄羅斯、阿爾巴尼亞(按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順序)均使用了拜佔庭標誌性的雙頭鷹徽記 鍾欣 攝中新網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堪稱拜佔庭百科全書的經典著作《拜佔庭帝國史》中文版由商務印書館日前首發出版。
  • 孔令偉評《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丨蒙元史與清史的三個跨越
    關於上述中原與內亞的史學敘事框架,近年逐漸成為中文世界眾所關注的議題,並具體反映在蒙元史與大清史這兩個學科之間的比較與延伸探討,筆者對此也曾進行過相關討論(《清朝的AB面:草原帝國還是中原王朝》,澎湃新聞,2016年7月25日)。雖然蒙元史與大清史間的延續與流變,並非一個全新話題,如日本學者岡田英弘對此早有深刻的觀察(《王岐山說的岡田英弘是誰?》
  • 菲律賓史研究中的殖民史學
    美國殖民統治雖然與西班牙有所不同,但在菲律賓歷史書寫上並沒有太大改觀,殖民史學的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菲律賓獨立後,歷史學也經歷了一個劇烈的非殖民化過程,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主義史學。西班牙殖民者用《聖經》和槍炮完成對菲律賓的佔領,傳教士、殖民官員和世俗的史學專業人才成為撰寫殖民史學的三種主體。美國奪佔菲律賓後,殖民官員和各種考察團成員留下了大量關於菲律賓歷史的著作。
  • 評高級職稱,出版學術著作的幾點心得
    現如今,著作和論文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著作者的學術能力,尤其到了高級職稱,出版個人專業著作就是一項重要的評職指標,而且相對論文,現在更多人願意出版著作,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為大家分享幾點心得。學術著作與論文孰輕孰重什麼是學術著作?
  • 我讀︱王希:《棉花帝國》是一部全球史的佳作
    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教授的著作《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於2015年在美國出版,隨即獲班克羅夫特最佳美國史著作獎,被《紐約時報》列為十大重要著作之一,三年內被譯成至少九種文字出版。後浪出版公司推出本書中文簡體字版,以饗國內讀者,再度擴大本書的讀者範圍。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碩士階段,光宇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在他即將畢業之際,給我來信談及對中韓關係史的興趣,且說可以閱讀韓文論著,希望報考博士生。當時南開史學史專業正計劃發展中外史學比較方向,而我則考慮培養中韓史學比較方面的人才,既然興趣相投,自然他就成為門下第一位研究中韓史學比較方向的博士生。經過一年多的磨鍊,尤其是在跟我合作完成研究《史記英選》一文之後,光宇的學術研究能力漸漸顯露出來。
  • 【張惠閔】臺獨文革的吹鼓手──評臺獨教母《少年臺灣史》
    原標題為〈評《少年臺灣史》──形塑「真正有意識的『臺灣人』」?(上)、(下)〉。繼前書譯為日、韓等外文出版後,她更出版了《少年臺灣史》,提供予新世代作為臺灣史入門書。在史學研究上,曹、周兩人均以「空間」(即臺灣島)作為歷史敘事的主體,進而發展出所謂的「臺灣島史」。在這樣的脈絡下,周婉窈毫不避諱地於首篇便直接地點出了探究此問題的核心意義,即為「臺灣原住民是『中國人』?當然不是。」
  • 專家評《船政學堂》: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國近代史
    一部船政學堂史,就是一部中國近代開放史。《船政學堂》以「見物更見人」的故事化方式娓娓道來,將晚清「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船政學子一腔熱血報國不成,卻仍對國家抱有無奈幻想的矛盾痛苦心態,刻畫得入骨三分。如海風浩蕩展開壯麗畫卷,使人時而為船政人的智慧膽識而擊掌叫絕,時而為先驅者的獻身勇氣而感懷動容。
  • 《第三帝國圖文史》:研究第三帝國曆程的權威工具書
    【書籍信息】書名:第三帝國圖文史出版社:金城出版社作者:[英]理察·奧弗裡(Richard編輯推薦:►從1933年到1945年,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一個癲狂帝國的命運軌跡★藉助鏡頭的紀實,權威的研究,豐富的檔案和生動的敘述,全景式展現納粹政權的興衰★跟隨私人日記、信件和口述,以及官方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細節式記錄第三帝國的浮沉◎一本了解納粹德國活歷史的實用手冊◎一部研究第三帝國曆程的權威工具書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治十九世紀美國史與資本主義史,2014年其著作《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出版,以棉花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一幅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畫卷。次年,本書獲得班克羅夫特獎。
  • 帝國史丨法蘭西帝國:正式帝國(上)
    相形之下,英租界給人的印象就比較淡薄(外灘多的是高樓大廈,更像一個純商業區)。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同為租界,為什麼英租界看起來就沒有法租界那麼宜人?但如果從法國海外殖民史的角度來講,則法蘭西的帝國史可不止有這短短近三十年,而是另外有一套時間設置。一般我們認為,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法國在兩個長時間段中拓展並保有一個殖民帝國:1534年至十八世紀晚期是第一殖民帝國時期,1830年到二十世紀中晚期則是第二殖民帝國時期。
  • 《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從白銀命運解東西轉折
    所以,這既是一部中國貨幣史,也是對中國社會變遷的窺探。  著名歷史學家、《潛規則》作者吳思評價:「從本書提供的視角看去,熟悉的歷史世界呈現出自己的側影。東西並列,輪廓分明,清晰而有神。好看。」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學者馬德斌認為:「《白銀帝國》抓住白銀在中國作為貨幣的既普遍又特殊的現象,生動地勾畫出中國千年經濟史的演變路徑,內容不僅涉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入國家政治、財政、金融制度等領域,也對中西大分流這樣的重大議題有精彩的討論。此書面向大眾,將小說、戲劇裡隱含的信息與嚴肅的學術著作巧妙融合,給讀者呈現出一幅豐富形象的傳統中國經濟史圖景。」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史學著作-春秋三傳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蘭臺說史·「史學天才」自殺的背後_中國現代史頻道_鳳凰網
    引言:最近一條新聞引起了轟動,已經出了兩本具有學術分量的史學著作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抑鬱症突然自殺身亡。許多讀者對此表示了惋惜和同情,也有讀者質疑其水平並懷疑是否有炒作和別的隱情。研史是研究歷史問題,材料有真有偽,需要辨別,許多疑難問題,需要解決,表像背後隱藏的奧秘,需要去探索。胡適認為,這一切才是歷史學家的任務。當然兩者之間,並沒有鴻溝,現在搞歷史的往往二者兼顧。 寫史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搜集有關材料,連綴成文,不看他人有關的研究成果,不做考證。這類論著比較淺薄,缺乏學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