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科技論文寫作與發表是研究生學習階段科學研究素質訓練的必要環節。發表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科技論文,是目前許多科研院所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畢業和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呼聲要求不能硬性規定研究生必須發表論文,但筆者認為,發表論文只是一種形式,背後所包含的能力和素質訓練絕對是必要的,比如文獻閱讀和總結的能力、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材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術規範的訓練等。所以應該辯證地看待論文的作用,不宜過分誇大,或者簡單機械地根據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進行評價,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全面否定。
大多數院校開設了科技論文寫作相關的課程,研究生在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論文各個要素的結構、語言特徵及撰寫技巧等方面可能接受了部分訓練,但對論文投稿過程和發表技巧方面的知識,大都由導師或者學長進行一些零星的經驗傳授,缺乏系統的學習和訓練。論文初稿完成後,投稿、改稿以及最終接受之前的各個環節,都關係到論文是否能夠最終發表,所以如何投稿也非常重要。前人已發表過不少關於論文寫作與發表技巧的文章,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在論文投稿和發表過程中積累的一些經驗,詳細介紹如何選擇期刊、如何推薦審稿人、如何改稿和回應審稿人、如何跟蹤稿件狀態等技術環節,以便為剛開始英文科技論文寫作的廣大研究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投稿前的準備
1. 選擇合適的期刊
論文初稿完成,只是成功了一半,選擇合適的期刊並發表,才算大功告成。一般有經驗的作者,在選題和撰寫過程中,對將來準備投到哪個期刊,大致已心中有數。期刊的選擇主要是取決於成果的質量,包括項目的級別、實驗設計的新穎性、取得結果的重要程度以及初稿撰寫水平的高低等。一般來講,可以將初稿與引用的參考文獻進行比較,或者調研與文章主題相近的論文已發表到了什麼樣的刊物。論文的主題必須與期刊的範圍一致,文章直接被編輯部拒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與本刊主題不符」或者「不夠優先出版」。
其次,要考慮的是影響因子和論文錄用或者見刊的時限要求。學校可能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的級別或者影響因子有規定,所以要考慮刊物的影響因子。關於發表時間的要求,一些資深的科學家更在意成果的影響力,不在乎發表的周期長短。而對年輕的研究生來講,由於畢業和就業的壓力,他們更在意文章發表的周期,同等情況下,可能更趨向「容易」發表的期刊投稿。總而言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期刊投稿。
2. 投稿前論文的修改
作為研究生,大都剛開始科技論文寫作,經驗和相關的素養畢竟有限,所以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撰寫初稿並修改。要把文章當成一件作品、一件藝術品仔細雕琢、反覆加工。試想一下,如果你自己都沒把握、自己都不滿意的作品,編輯、讀者和審稿人能滿意嗎?所以初稿完成以後,應再仔細閱讀並修改。也可以請同學、朋友審閱,同學之間交叉校稿,能找出很多自己不易察覺的小問題,比如字母大小寫、一些特殊的符號、參考文獻引用格式、參考文獻著錄格式、標點符號、中英文字符的差別(例如中英文的括號、引號的差別)等。應儘量避免基本的語法、句法、拼寫和格式錯誤。在編輯和審稿人看來,論文寫作的態度和素養也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科學研究的態度和能力。
二、投稿過程
1. 準備好所有作者的聯繫方式
一般的國際性學術期刊,需要上傳所有作者的聯繫方式,主要是姓名和電子郵箱地址。編輯部收到作者的稿件以後,會給每位作者發電子郵件,確認所有作者都知情並告知編輯部同意作為該論文的共同作者。所以論文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在投稿之前應該讓所有的共同作者知情並審閱稿件,特別要杜絕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署名共同作者的現象。如果該共同作者收到郵件後,因為不知情或者學術觀點有分歧,不同意署名,編輯理所當然地會意識到該論文並沒有按照要求得到所有共同作者的同意而投稿,會影響論文的繼續送審和發表,更嚴重的後果是造成不誠信的印象。
在線投稿系統一般需要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先註冊,所以作者在正式投稿之前,可以先註冊,進入投稿系統,了解大致流程,甚至模擬一遍投稿過程,熟悉整個流程,發現缺少的文件和資料,事先準備好,以便順利投稿。
2. 撰寫要點
一般的國際性學術期刊,比如Elsevier旗下的期刊,需要作者提供文章的要點,對自己論文的核心成果進行高度總結。一般3~5條,每條不超過85個字符(包含空格)。許多研究生不太重視,
隨便應付,或者一條要點的字符數遠遠超過85個,企圖矇混過關。編輯肯定會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會退回重新修改,雖說不是大事,但也會給編輯造成不嚴謹或者不尊重該期刊的印象。
3. 附信
投稿時,論文作者往往需要上傳一份附信。該附信已逐漸格式化了,有固定的語言和表達,比如作者需要聲明所有共同作者知情並同意投稿、該論文沒有在其他刊物發表或者處於投稿階段、是否存在利益衝突等,有的期刊要求在附信中列出推薦的審稿人,有許多模板供參考[2,11],限於文章篇幅,這裡不再贅述。但附信的核心內容是成果的高度總結,告訴編輯你做了什麼,為什麼你的成果重要、值得發表。一封好的附信能讓主編快速判斷該文章是否值得繼續送審。
4. 上傳圖件和文檔
一般的國際學術期刊需要單獨上傳圖表,對圖件解析度、格式和文件大小都有嚴格要求,應按照投稿指南認真準備。圖中的字形、字號、線條粗細等應統一併協調,最好的辦法是參照該期刊近期發表的文章,並逐漸形成自己固有的風格。圖件一般以彩色為宜,以便於審稿人和讀者閱讀。
三、推薦合適的審稿人
一般的國際性學術期刊,在投稿時,需要作者推薦3~6個審稿人,主編或者副主編一般不會完全根據作者推薦的審稿人來評審你的文章,但也必須認真對待。有時候推薦合適的審稿人,也反映了作者的學術視野和把握研究方向的能力。如何推薦審稿人,儘管不同的刊物可能有不同的具體要求,但總的來說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 審稿人應來自不同的國家或地區
推薦的審稿人最好是來自不同國家或者地區,至少2~3個國家或者地區,以體現評審專家的國際性。大部分研究生剛剛邁入科學研究的門檻,所了解的同行專家非常少,所以推薦的是國內了解的非常有限的幾個同行。一般而言,推薦的審稿專家的水平和範圍間接地反映了作者的學術視野和學術能力。
2. 合理選擇審稿人專業背景
推薦的審稿人一般是在本領域發表過一定數量英文科技論文的同行,最好是在所投期刊上,最近發表過類似的文章。審稿是一個義務勞動,是純粹的為科學研究服務,也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唯一的回報是在審稿過程中有所收穫。最合適的審稿人,是對你的成果感興趣,願意閱讀你文章的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文章引用的參考文獻中遴選。最近在同一刊物發表過相關論文的作者,最有可能對你的研究感興趣,最願意評審你的論文。另外,審稿人本人剛剛在該刊物發表了論文,從內心來講也願意支持該刊物的發展。如果文章涉及國內某個地區或者某個特殊領域、某個部門等國外專家不是很熟悉的地方,比如某篇論文涉及中國塔裡木盆地的油氣地質問題,推薦的審稿人中應該有一名來自國內且對塔裡木盆地油氣地質背景非常熟悉的專家。
3. 正確填寫審稿專家的信息
在投稿系統中,一般至少要求填寫審稿人的姓名、郵箱、推薦理由。其他的信息,如單位、通信地址、學位等是選填項。填寫一定要認真,不能出拼寫錯誤,填寫理由最好具體,比如,該審稿專家最近在哪個刊物發表了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在哪個領域做出了什麼樣的成果等。所提供的郵箱應該是審稿人的單位郵箱。最近頻繁報導的學術造假問題,其中一個造假方法就是編造虛假審稿人信息。所以編輯部要求作者填寫審稿人的單位郵箱,而不是私人或者商業郵箱。因為單位域名的郵箱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單位隸屬關係,比如abc@efg.edu.cn就表明該審稿專家在中國教育系統的某個單位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已發表的論文中查找審稿人的聯繫方式。
4. 填寫需要迴避的專家
如果不同學者之間存在學術觀點分歧或者有利益衝突,可提出需要迴避的專家信息。一般的文章不會涉及這個問題,如果自己沒把握,可以徵求導師的意見。
剛進入科學研究大門的研究生,所了解認識的同行非常有限,推薦合適的審稿人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平時多閱讀文獻,通過文獻了解目前國際上有哪些活躍的同行正在做類似的研究工作。還有就是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聽學術報告、做學術報告,可以更多地了解同行專家,也讓同行專家了解你。當然最好的途徑是多發表文章,平時注意積累同行專家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專家信息庫。
四、跟蹤稿件狀態
1. 完成投稿
投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上傳文檔,點擊「確認」鍵這麼簡單輕鬆,如果前面的準備工作沒做好,可能需要中斷投稿過程,另外準備上述必要的文件和資料,後續再接著投稿。這時候需要有耐心,需要靜下心來,千萬不要急躁或者草草了事。在完成上述環節以後,一般會生成一個完整的pdf格式文件,需要作者下載並打開預覽,這時候應該仔細檢查一遍,因為這是正式投稿前最後一次修改的機會。確認無誤,才可以最終確認「approve」完成投稿。
2. 編輯對論文的格式和技術審查
常見退回(不是拒稿)的原因,是沒有嚴格按照刊物的格式要求,比如正文沒有行號、圖件沒有單獨上傳、「highlights」字數不符合要求、推薦的審稿人不符合要求(常見的錯誤是推薦了與作者來自同一單位的審稿人)。一些中文office處理系統中輸入的符號,在英文作業系統中不能正常顯示,變成了怪符號,比如「℃」,在中文編輯系統中是一個單獨的符號,而在英文編輯系統中卻沒有,只能是一個上標的圓圈加字母「C」構成。所以作者必須仔細閱讀投稿指南,嚴格按照要求準備,在第一次向某個刊物投稿的時候,最好仔細閱讀2~3遍投稿指南。退回修改不僅耽誤時間,拉長了審稿周期,更重要的是給編輯造成不嚴謹或者不尊重該期刊的印象。特別是被前一個期刊拒稿以後,改投其他期刊的時候,在一種不愉快和急躁的心情下投稿,很容易出現格式修改不徹底的錯誤。
3. 追蹤稿件狀態
經過編輯部的格式審查,主編或者副主編的初步評估,認為可以送審,就可以稍微地放鬆一下心情了,因為不少的文章基本在這個階段直接被編輯拒稿了,特別是《Nature》《Science》等著名的國際級期刊,大部分稿件都沒進入送審環節。一旦編輯部格式審查和主編初審合格以後,你就會在投稿系統中看到「reviewers invited」狀態,表明主編或者副主編正在邀請審稿人。這個階段的時間有長有短,因為邀請的審稿人如果不願意審稿的話,主編或者副主編會重新選擇審稿人,一直到「under review」狀態,那麼你的稿件就已正式送審,可以安心等待結果了。不同的刊物要求審稿專家返回意見的時間長短不同,短的三周、四周,長則幾個月[6],但審稿人有時候存在拖延的情況。如果稿件處於「decision in progress」狀態,意味著審稿過程已結束,編輯部正在做最後的決定。如果「under review」狀態的時間太久,可以給主編或者負責稿件的副主編發一封簡單的郵件,詢問一下稿件的進展,但語氣要委婉,不要抱怨或者催促。
五、如何改稿和回應審稿人的意見
當你收到「accept as submitted」的時候,那麼恭喜你,因為對大多數刊物來說,這樣的決定是非常稀少的,比如大多數生物醫學方面期刊來說,通常少於5%。無論多好的文章,總有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如果收到「revise and resubmit」的決定,那麼同樣是值得高興的事,意味著審稿專家和編輯基本認可你的成果,對你的研究感興趣,如果圓滿地回答了審稿人和編輯的質疑,文章很大可能被接受發表。所以如何改稿和回應審稿人至關重要。
1. 正確看待編輯和審稿人的意見
絕大多數審稿人都是自願服務,國內部分期刊會付給審稿專家少量審稿費,但這根本不是審稿人願意審稿的動機,而是完全出自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的一份責任和自己的研究興趣。所以首先應對審稿人與編輯的付出和提出的意見建議表示感謝,改稿的過程就是一次難得的與同行專家交流學習的機會。一些細心負責的審稿人甚至對英語寫作和語言表達都提出了詳細的建議,這相當於免費給你做語言修改和潤色。當然也希望這樣的語言和表達錯誤不要太多,一是浪費評審專家的時間,二是語言問題太多的話,可能直接被編輯退回修改。
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審稿人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嚴厲的批評,可能讓你失望,甚至憤怒。這時候千萬要認真對待並尊重審稿人的批評和建議,千萬不能因評價差或者修改起來太痛苦而放棄,放棄意味著完全失去了機會,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他們的意見修改。要相信審稿人和編輯絕不會埋沒一篇優秀的文章,況且真正優秀的成果,很多學者都會感興趣,即使學術觀點有分歧,想故意阻擋也是擋不住的。
2. 如何點對點回應
一般的國際性學術刊物要求對審稿人和編輯的質疑點對點回應(point-by-point response),現在很多國內期刊也開始這樣要求。點對點回應的格式是將作者的回答,放在審稿人的每一條問題之下,針對審稿人的質疑,詳細說明你是如何修改的。這樣的好處:一是避免作者遺漏審稿人的問題;二是便於編輯和審稿人再次評審的時候,很快就了解到作者對審稿意見的態度、是否已修改、如何修改的。
首先,應該對他們的審稿和建議表示感謝,即使你認為他們要求你做的事情沒有必要,你也一定要修改,他們這樣要求,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要做出善意的回應。其次,要避免籠統和簡單的回答,比如「已修改」。這種回答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必須詳細說明你是如何修改的,修改的結果是什麼。比如要求重新組織某部分的內容,你一定要告訴審稿人,比如你增加了什麼內容,刪掉了哪句話,把哪句話的在文中的位置調整到另外某個位置等。
3. 提交附信
修改完成後,應該提交一封附信,對編輯和審稿人的辛勤勞動和提出的意見建議表達感謝,對文章的修改情況做一個總體說明,對有些審稿人提出的一些重要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回覆,對一些目前沒能完全根據審稿人意見進行修改的問題做必要的解釋說明。
4. 應避免的錯誤
首先,要避免情緒化或者質疑審稿人歧視作者,甚至對審稿人或者他們的評論進行攻擊和謾罵。審稿人不是你的敵人,一般不會故意與你作對,即使偶爾有刁難的現象,也需要你有禮有節地用證據、數據或者其他人的觀點進行辯護。
其次,要避免不做任何修改就改投其他刊物。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數量有限,下次可能又送到同一個專家手裡,試想一下,當再次收一份同樣的、沒做任何修改的稿件,審稿專家會是什麼樣的心情。而且沒有對審稿意見進行回應和修改直接撤稿而改投其他刊物,也是對該期刊的不尊重,下次再向該期刊投稿可能就非常困難了。再次,要避免在點對點回應中聲稱已修改,而正文中並沒有修改的情況。編輯和審稿人都能查閱到你的原稿和修改稿,也會進行比對。如果發現正文中一些關鍵的部分出現這種情況,企圖矇混過關,後果就非常嚴重了,因為這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表現,比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本身的問題更嚴重,可能直接被編輯拒稿。
最後,要避免訴苦和找不恰當的理由,比如沒有實驗條件、沒有樣品、資料不足等,或者告訴編輯「發表不了論文就不能按時畢業」,這些理由只能使結果更糟糕。期刊是發表學術成果的地方,不是慈善機構。在現階段實在不能完成某些實驗、提供所要求補充的資料或者其他更多的證據,也要客觀合理的解釋,態度要誠懇,語言要得體。比如筆者發表關於塔裡木盆地某區塊的油氣運移和充注成藏文章的時候,一位審稿人希望我們補充一張研究區的構造圖,更好地證明我們的觀點。但這樣的構造圖確實很難得到,我們就告訴審稿專家,目前我們還沒有這樣的圖件,構造圖也屬於石油公司的保密資料。僅僅這樣回復可能還不夠,我又仔細查找了更多的文獻,從已發表的成果中找到了一張該地區的巖溶分布圖,而且這張圖中巖溶的分布情況與文中預測的優勢運移通道也非常吻合,隨後在回復後面附上了這幅圖,並在原文後面增加了參考文獻。儘管最終未能根據審稿人的建議提供圖件,但編輯和審稿人也看出我們在盡最大努力回答這個問題,因而再次審稿的時候並沒有為難我們。
總而言之,投稿前認真細緻地修改論文初稿、根據論文成果質量和論文發表的時限要求選擇合適的期刊、推薦合適的審稿人、點對點回應審稿人、根據審稿意見認真改稿以及密切與編輯部保持聯繫,對科技論文順利發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