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雲
紮根大地,而後向上,這是一種陽光的生命姿態。
往往,生命的大寫之美,就紮根在大地的懷抱之中。
陳衛建,高高的個子,魁梧的身材,眼角眉梢流溢著勃勃英氣。
你很難想像,曾經有一段歲月,他一腳踏進300米深的煤礦礦井,「四塊石頭夾塊肉」的井下生活,一幹就是兩三年。
在這個和平而安靜的時代裡,他始終沒有忘記煤礦時期那段艱難的歲月。他和工友們在黑漆漆的煤水裡摸爬滾打,將大大小小的煤塊一點一點地裝上運煤車,沿著軌道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送。
每一個人都期待著升井那一刻,期待著一縷陽光灑在臉上的感覺。
陳衛建的畫作絕大部分都是人物,展現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圖景: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天真積極的年輕男女等等。更多的,還是「礦工」,他們身上有種雄性的張揚,有種堅韌的力量,筆墨之間,更有一股澎湃不止的陽剛之氣。
陳衛建曾經說過,藝術創作只有來源於生活,才能高於生活,而好的作品,一定可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一
陳衛建打小生活在石家莊市井陘礦區。
踏上礦工之路,面對礦井磨礪青春,甚至一代一代地走下去,是礦區裡很多人的選擇。
他從技校畢業之後便被分配至礦井一線。儘管早已熟悉了礦區的生活,但真正下了井,現實的殘酷,還是讓這個十七八歲的年輕小夥兒,一時間無法適應。
那個年代,下井還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工種,冒頂、塌方、瓦斯洩漏……更要命的是沉重無望的勞力付出。
他服從安排,因為沒有絲毫餘地。穿上礦工服,紮上腰帶,戴上礦燈,順著礦井下降至300多米深的巷道之中,再沿著履帶向巷道深處前進。整個過程,他連腰都直不起來。礦燈映照下,細小的煤粉飄浮飛蕩在面前。
工友們一個個臉龐烏黑,他們在狹窄的空間裡,揮動著鐵鍬,一點一點地往運煤機裡填著大大小小的煤塊。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年輕的陳衛建同樣拼命幹活。
煤堆堆得像小山似的,行走其間,陳衛建的青春灼灼燃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礦上的文化部門發現了他的特殊才能:畫畫。
說來,陳衛建自幼喜愛畫畫,畫什麼像什麼。閒暇時,他偶爾畫上兩筆,倒也讓生活添了不少情趣。
礦區宣傳部把他「借」過去,做黑板報,畫宣傳畫。相比於陰暗潮溼的井下生活,真是天壤之別。
他不僅要畫身邊的礦工兄弟,還畫其他各類人物、各種各樣的場景。
彼時,攝影遠沒現在發達,大幅的遺像都是照著照片畫出來的。
有一回,礦上一名工人離世,生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陳衛建便帶著紙、筆等材料,對照著那位死者的臉龐,畫出了一幅讓死者家屬滿意的畫像。
二
1977年,高考恢復了。
和很多考生一樣,陳衛建興奮得夜不能寐、躍躍欲試。經歷了動蕩坎坷的他,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高考機會。
那一年的冬天是溫暖的。高考,積聚了太多的希望。
他拾起課本,一切從頭來,白天工作,夜晚學習,如饑似渴。
陳衛建報考的院校是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儘管考得不錯,但陰差陽錯,他最終沒有拿到錄取通知書。
第二年,他選擇再次衝刺。
這一次,他勢在必得。因為年齡的關係,這是他人生最後的轉折機會了。
素描、色彩、創作……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拿到了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的通知書,迎來了新的人生旅程。
上大學那年,陳衛建已是25歲。他萬分珍惜學習的機會,玩了命地學,玩了命地畫。
1982年,他畢業了。四年大學時光,他完成了從礦工到美術工作者的蛻變,繪畫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畢業之後,他到華北製藥廠宣傳部擔任美術編輯。工作環境相對寬鬆,他利用一切空閒到處寫生,向畫壇前輩虛心請教,同畫壇同仁傾心交流,畫作水準不斷提升。
2000年,陳衛建的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在浙江義烏舉辦的「2000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並獲獎;
2001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在青島舉辦的「2001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和在澳大利亞舉辦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
2003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的「海潮杯中國畫作品展」;
2004年,作品入選文化部、中國美協舉辦的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前述這些不過是他創作情況的一小部分。
陳衛建入選全國大展的作品多是礦工題材,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他說,經常在繪畫時有一種錯覺,他覺得就是在畫自己,在畫親密無間的工友。他一邊畫,一邊與紙上的人對話。
無論是誰,只要將滾燙的愛心與夢之期許,日復一日地付諸辛勤耕耘、頑強探索、不懼失敗的創作之中,其生命枝頭都會有絢麗的綻放。
三
碩果盈香,榮譽接踵而至。
陳衛建在畫壇開始嶄露頭角,儘管成績斐然,但前行中依然如履薄冰,戰戰兢兢,這緣於他對生命的敬畏,對藝術的虔誠。
他不甘於就此止步,他想超越自我,向上攀登,因為藝無止境。
2001年,陳衛建參加了中國美協舉辦的高級研討班;
2002年,他考入中央美院國畫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班。
陳衛建是一個腳踩大地,手捧泥土的畫家。不少評論者認為陳衛建的作品有一種寫實的風格,裡面有他的情感融入,他耐得住寂寞,靜下來,慢慢地想,慢慢地畫。
被刻畫出來的礦工,很多人都是煤渣沾在臉上快要掉下來了或者一想起來就讓他淚流不止。
他很多次站立在畫作前,默然無語,就那樣靜靜地與畫中人直面相對,似乎冥冥之中有著交流。他讓筆下的每一個「礦工」在黑暗中都能看到前所未有的光明,堅實豐厚、蒼涼激越,「畫中的人就是我們」。
陳衛建一直在強調希望的力量。他說,今天畫他們不僅僅是展現痛苦、壓抑和艱難,而是想通過畫作告訴大家:在最惡劣的環境中也有生機勃勃,在最苦難的時候,總是有希望在前方。
每一幅作品的背後都有畫家的血汗積累,鉛華洗盡現本真。他說,與其說人物畫是用筆來畫的,倒不如說是用眼睛在畫,「把人看做山,看做水」,這是技術的角度,還有感情的角度,「把人當作自己,當作自己的父親、兄弟」,首先要真心地愛「他們」,你的筆端才會有感情,你的眼睛才能有淚水。
除了礦工,陳衛建筆下還有普通的農民、年輕女子等等,都是平凡的人,但都有股攝人心魄的內在力量。
四
如今,陳衛建已過耳順之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有意識地不讓自己「成熟」起來,他不喜歡一天比一天「老練」,一天比一天「謹慎」,他不想讓自己有太多的顧慮、擔心和猶豫,不想把自己完完全全弄丟了,不喜歡「瓜熟蒂落」。
陳衛建希望自己對事物保持興趣,「保持一份童真」,他希望帶著自己的美好來與世界對話。
比如,他創作出的年輕女子都清麗瑩潔,賞心悅目,自然大方,秀而不媚,豔而不俗,且含蓄有神。
陳衛建始終認為,筆墨應跟隨時代,一個畫家最重要的,是美,是真,是富有責任感。他從不認為,那些陰暗、醜陋的東西是美。
他親歷、參與、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歷史進程,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燕趙大地,他深情祝福,筆墨之中無不蘊含其濃濃的情思。他將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審美追求,一併融入他的繪畫世界,於沉靜之中,讓觀者感受到那份久違的真誠和前進的力量。
陳衛建,這位從礦井中走出的畫家,將之前的收穫回歸於零,在新的起點上,他朝著藝術之巔,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