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之父大衛阿滕伯勒曾說過:
我從沒見過哪個孩子不對自然著迷。
這點我深表贊同。
人與動物以及大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這些豐富的生命,也許我們無法生存,遑論對大千世界的認知。
很多孩子對動物有著天然的喜愛和好奇,面對那些未知的生物,他們總想試圖找到答案。
生物學家威爾遜,曾在《親生命性》中提出了「親生命假說」的概念,也就是人類相比其它生物,具有與其它生命相接觸的欲望。
一位俄羅斯攝影師,她是一位2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農場主。
她的兩個兒子與農場中的動物心靈感通,在孩子們與之互動間,呈現出了一幅極為漂亮的畫面。
她把這精彩的瞬間拍了下來,構成一幅幅令人難忘的作品。
可為什麼孩子會對小動物這麼感興趣呢?
有研究表明,人類對動物的興趣是生物性的。
而且,很多時候,人類有一種本能來照顧或培育那些小且脆弱的生命。
首先,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美好的,當他們看到弱小可愛的動物時,保護欲就會油然而生,想要親近小動物,因此會表現出特別的激動和喜歡。
而且,面對小動物,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烈,各種未知,他們總是躍躍欲試,試圖通過各種方法找到答案。
因此,讓孩子多接觸動物,多了解動物,一是可以鍛鍊他的觀察和研究能力,二是可以培養他的同理心和愛心。
可如何帶孩子認識動物呢?
最直接的,就是帶孩子到戶外親自感受,家裡的花草和動物再多,也不及大自然的百分之一。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動物們是怎麼生活的。
也可以通過視頻節目,來了解世界上眾多奇妙的生物。像之前BBC打造的動物紀錄片《王朝》,從多維度展現了不同動物群族的慘烈競爭,勾心鬥角及繁衍生息的過程。
而《企鵝群裡有特務》,節奏輕快明朗,解說詞通俗易懂,敘事有條不紊,可以讓孩子了解企鵝的真實的生活。
攝影師為了追蹤報導,可謂是挖空心思,做了各種攝像道具,很多道具被做成了企鵝本身,看下面這個spycam企鵝,還能搖擺走路,是不是很逼真呢?
當然,最傳統的方式,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繪本或百科全書,加深對一種動物的了解,同時還可以延伸到另外一種動物,甚至一類動物。
只有真正了解了神秘且豐富的動物世界,才能讓孩子明白,眼前看到的,不過是被遮蔽的一小部分,進而加深對生命的敬重,懂得與動物共情。
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大的提升,這對他未來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比如,看到鯨魚,圍繞它,孩子就能了解到不少的知識:
鯨魚是魚嗎?
鯨魚吃什麼?它是怎麼發聲的?
鯨魚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它有哪些種類?
這種多維度的了解,能增加知識間的連接,擴展孩子的知識網絡。
因此,捕捉孩子的興趣,從興趣出發的學習,會讓孩子更加主動,也能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正如李玫瑾與俞敏洪在一次直播中所提到的:孩子喜歡小動物,可以培養很多能力。
的確,孩子了解得越多,思考就會越頻繁,他們會從一個知識聯想到另外一個知識,同時把知識進行橫向比較,這樣一來,他們探索的欲望也會更加的強烈。
不過,孩子在生活中接觸的動物畢竟有限,想讓他了解更多的動物,當然是通過各種百科全書來得最直接,畢竟它們全面、系統,裡面的知識能很好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我找了很久,發現DK出品的動物大百科全書特別棒。
通篇沒有過多的文字介紹,有的,全是高清實拍圖,孩子看得停不下來,特別過癮。
比如書中關於蝙蝠的介紹,就從它的身體結構、覓食和捕獵方式及棲息地等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這些平時在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畫面,讓孩子大開眼界。
據悉,這DK的動物大百科全書,乃是由70多位科學家共同編寫的,其中不乏來自牛津、劍橋等世界頂尖學府的研究者。
書裡介紹的動物百科知識非常全面,約有2000個動物,近5000張高清圖片,頁數多達六百來頁,難怪大家都說「DK出品,必屬精品」,這麼多大牛鼎力支持,質量肯定是沒得說的。
孩子一看到它,立馬要我買下來,回家後,飯都顧不上吃,看得愛不釋手,之後還告訴我哪個動物有什麼特徵,它們有什麼生活習慣等等,甚至還反問我有沒見過冬眠中的食蟲鳥、看過帶孩子一起覓食的野豬父母及那遠離他鄉的,胖嘟嘟的小企鵝。
我發現,孩子通過了解動物生存現狀,他似乎對生命更加敬畏,還告訴我要保護動物和環境。
周末帶他去動物園玩時,他遇到了在書中見到的動物,便如數家珍般地把它的特徵與習性,全部說了出來,那一刻,我發現他真是成長了不少。
作為父母,孩子每天放學後,甚至是周末,都可以利用閒暇時光和孩子一起閱讀。
書中這麼多動物,家長和孩子一起認認,看到興奮之處還可以有一起討論,這樣的歡樂時光真是難得。
讀一本好書,能讓人一輩子都很受益,這樣的書,即便很貴,也是超值的,畢竟你與孩子的親子時光,那是花多少錢都來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