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瀋陽人,
你可能忘記了昨天,
對於整個瀋陽的意義。
昨天是11月2日
72年前,
瀋陽人在這一天,
在這一天撕開了黑暗,擁抱了曙光
沒錯!
昨天就是瀋陽解放紀念日,
(1948年的11月2日)
每個瀋陽人都曾在
東北解放紀念碑前面走過,
有多少人想過,
它對瀋陽的意義。
從盛京,到奉天,到瀋陽
山河破碎的年代,
這裡封存著一座城的血與傷疤。
瀋陽解放前夕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與此同時,一場新的戰役蓄勢待發。東北即成為爭奪的焦點。瀋陽當時是東北最大的城市,也是東北工業中心,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十分發達,在全國首屈一指。
1948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向瀋陽發起全線總攻擊。見大勢已去,敵軍派出轟炸機對鐵西區及瀋陽站周邊進行轟炸。在東北地區的3年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傷亡30.1萬餘人。其中,遼瀋戰役傷亡6.9萬餘人。
瀋陽解放了
根據瀋陽解放後的第一任副市長焦若愚回憶,1948年10月底,隨著遼西戰役的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即刻向瀋陽進發。
解放軍進駐瀋陽站
與此同時,陳雲率領第一批接管人員,從哈爾濱乘專列趕赴瀋陽。一路上,許多決定都是在列車上議定的,如:
任命陶鑄為瀋陽特別市市委書記;伍修權為衛戍區司令員;任命朱其文和焦若愚為瀋陽特別市正、副市長。陳雲還交代,這些布告要多印多發,一進城就由電臺向全市廣播。
解放軍入駐瀋陽後在街道上休息
「號外!號外!瀋陽解放了!」1948年11月2日,一群衣衫襤褸的報童,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報紙,向備受戰爭摧殘的瀋陽市民報告了這個天大的好消息。
1948年11月2日《東北日報》
1948年11月2日,瀋陽人在第一時間獲知了解放的消息,各鞭炮店生意爆棚,數十萬瀋陽市民走上街頭,馬路上擠滿了自發遊行的市民,打腰鼓扭秧歌,阻斷了交通。張燈結彩,敲鑼打鼓,爆竹聲震耳欲聾。
中街無疑是人群最多的地方,人們的衣服都汗溼透了,人們的嗓子都喊啞了。
那一年,第一次走進瀋陽的戰士們,看到瀋陽的第一反應就是「大」。
當時,瀋陽是東北第一大城市,中型以上的工廠將近1000家,包括機械、器具、紡織、金屬工業、化學、玻璃、食品、造紙、印刷、菸草等輕重工業。
瀋陽的八大廠:兵工廠、機車廠、橡膠廠、汽車廠、橋梁廠、機器廠、煉鋼廠、電器廠。這幾乎是當時全中國的戰略命脈。
瀋陽的兵工廠更有著亞洲第一的稱號。
陳雲曾總結過,三件事是能否成功接收瀋陽的關鍵:財政的平衡、貨幣發行的平衡、火車運輸的周期和車輛運轉的數量。說白了,就是物價的問題。那什麼能體現瀋陽的物價?當然是糧價。
其實,早在遼瀋戰役打響不久,陳雲就作出了規劃,從解放區徵收200萬噸糧食,由東北局再另外購買40萬噸,另外再儲備100萬匹布,這些物資在1948年冬的重要關頭成為瀋陽的後盾。
瀋陽解放後的太原街。
1948年11月28日,陳雲寫出了《接收瀋陽的經驗》報告,上報東北局並轉報中共中央。陳雲的報告從七個方面闡釋了接管瀋陽的經驗,其成功做法為其他城市的接管提供了經驗。陳雲的報告經由中共中央轉發給各中央局和各前委,供接收其他城市借鑑。
我軍官兵在瀋陽繳獲的敵裝甲車。
瀋陽解放後的第二年,
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
那句著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在天安門廣場上響起。
瀋陽是歷史和現代交織的奇妙城市,
更是日益進取的工業城市。
那一年的11月2日,
不僅是解放全國的開始,
更是瀋陽的新生!
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來源:瀋陽網綜合網絡,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白昕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關彤、《遼寧記憶》提供部分資料
編輯:黃晴 責編:閆繼偉 高薇
出品: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