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田園 是兩個90後在故鄉助農脫貧的美好願景

2020-12-19 武漢開心果園

嗨!大家好,我是寧繁昔,如果你點開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聽聽我的故事。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每每讀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都感慨萬千,對於都市快節奏的緊張生活越發對田園野趣有著莫名的嚮往。

這是仙女村的映山紅

我曾經在一家農業公司做了4年的營銷策劃經理,所以對農業還是比較了解,也看好這塊的發展,我是看著這家農業公司一點點成長在網上打開銷路的。

所以每每回到故鄉,看到鄉親們還將很多好的蔬菜、水果、糧食浪費在田地裡時,感到焦慮,其實哪個農民願意浪費自己辛苦種出來的食物呢,不過是沒有銷路,價格低廉,產品過剩導致的貧乏後果。

過剩掉在地上的梨子

近年來去周邊農莊遊玩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城裡人嚮往農村的悠閒生活,還對優質生態農產品有著不小的需求,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故鄉可回,可以任意回家帶走一車的米糧蔬果,也許是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甚至是幾代人在城裡居住,早沒了鄉情,它拖住你走進田園的腳步,但是你一定還在懷念吃過那口鍋巴粥、喝過的那杯西米茶,偷過的那個西瓜,摘過的那筐枇杷,還有數過的星星和鬥過的蛐蛐!

正是枇杷黃

今年過年的時候很偶然的和陳水生聊到了故鄉的枇杷,大家都是在外奮鬥的90後,說道吃的都是滔滔不絕,總覺得在外的水果沒有水果味,想起小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從酸澀到酸甜再到十分甜,那果子混雜著特殊的果香就是果子味,不知何時起買的水果,除了嗜甜再沒有其他滋味了。

陳水生說,你不知道我們那邊的板慄都落到地上生蟲沒人要的,那慄子又大又甜,特別可惜,但年輕人都去打工了,所以也沒人懂怎麼賣出去。

綠林鎮有漫天遍野的板慄樹

後來不知怎麼,就如還寒梅得見雪,春風拂面來,兩人一拍即合,當你在思考做一件事的時候,有人突然告訴你他有同樣的想法,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就這樣擦出火花,故鄉那麼多貧困農人,那麼多好的農產品,還有那麼美麗的風景,我們來幫助他們在網上將好的農產品賣給有需求的朋友,我們來把故鄉的美麗展現出來。

所以,我辭職了。90後也許就是有股無畏無懼的孤勇吧!

回到故鄉,我每個鄉村去走訪,東家有枇杷、桃子,西家有香菇、乾貨,南家有土雞、土豬,北家有板慄、葛粉,山山水水幾裡路,幾萬戶貧困農民,擁有的只有這些天然無汙染的綠色食品。

故鄉予你淘寶店的京山特產

我們不販賣情感,也做不了農人高尚的救世主,產品也沒有的精美修圖和妖豔模特,只是平坦的敘述我們想做些什麼,未來能幫助農人賣成什麼樣,我們不知道,做就堅持做,走就走好每一步。

《故鄉予你》淘寶店暫時只有這些上新

請記住,我們的故鄉在湖北省京山市(本月剛從縣升的市,可喜可賀),我們開了一家幫助農人賣農產品的淘寶店,店名《故鄉予你》,現在產品還不多,但是我們會去發現更多的好鄉貨。

可以搜店鋪名《故鄉予你》

我們的優勢:

1.原產地直銷,保證產品綠色無汙染,實實在在是農人自己家吃的。

2.生鮮類現摘現發,不做批發,不是果園工廠式,做到貧困每戶去摘。

3.預定式發貨,新鮮且部分商品量少,售罄後絕無次品補貨。

感謝大家看完,恰好需要的朋友,希望支持一下,有空來美麗的京山旅遊哦!下一篇再來說說我們京山的美景!

相關焦點

  • 旅遊:「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有桃花源文化的守拙園!
    守拙園是古建築「異地搬遷」保護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於2013年4月啟動,規劃佔地84.9畝,主要依託四大功能區,打造集陶文化研究、休閒養生、非遺展示、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新業態。守拙園項目所在的赤嶺村為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後裔陶庚四遷居地。
  • 晚歲歸隱,復返自然: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陶淵明歸隱之初,心情怡悅,尤其能親近田園,自耕自獲,享受閒居之樂,故陶淵明有詩云: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其心怡神暢,由此可見。此外,陶淵明親自荷鋤躬耕,晨興夜寐,棲息田園,其樂融融:……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出仕13年後厭倦官場歸隱田園,他的這首古詩流傳了1600年
    一則那個時候科舉或者更早的察舉、舉孝廉等方式,能夠入選的人極少,一般人是沒有機會的;二則是很多人拿到了機會出仕,卻發現自己混不下去,只能放棄這一切重歸田園,日日飲酒作詩了此一生。這兩個路上的人,都不少。有的如範進中舉一般,考了幾十年沒有結果;有的則出仕當官,卻無法適應官場的生活節奏,最終要麼被排擠要麼在夾縫中,活得艱難,很多人都只好選擇回歸田園。
  •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詩詞鑑賞:《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 劉靜:《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梳理
    第二塊:六到八句,直言歸隱的原因是:思舊林,念故淵,想開荒,能守拙。羈鳥、池魚,都是比喻。表達了厭倦誤落塵網中的生活,渴望守拙做真實的自己。第三塊:九到十八句,全是欣欣之筆,描繪了一副恬靜優美、清新怡人的田園村居圖景。
  • 歸田園居,這就是人老去以後夢想過的日子吧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歸去來兮 雨灑廊軒拂袖信步 滴露沾衣未曾嫌濯盡塵世俗人眼畫船載酒 泛泛水中別有天我欲乘風 與水光共瀲灩採菊伴酒 邀朋入筵醉歌對月 清風吹衣弄無弦五柳當賦 侃侃詩篇此心逍遙歸園田
  • 劉靜:《歸園田居》(其一)教學梳理
    第二塊:六到八句,直言歸隱的原因是:思舊林,念故淵,想開荒,能守拙。羈鳥、池魚,都是比喻。表達了厭倦誤落塵網中的生活,渴望守拙做真實的自己。第三塊:九到十八句,全是欣欣之筆,描繪了一副恬靜優美、清新怡人的田園村居圖景。
  • 陶淵明詩/歸園田居·其一/淺析賞評,作者,潭影(單明錄)
    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詩詞朗讀:《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簷,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裡飄蕩著嫋嫋炊煙。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 歸園田居其一
    (本文約910字)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 《幸運農場VR》帶你回歸田園 登錄Steam
    (原標題:《幸運農場VR》帶你回歸田園 登錄Steam)
  • 讀「歸園田居」
    讀陶淵明《歸園田居》深為那優美的詩句所打動:「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歸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堂有餘閒。
  • 幾首描寫桑梓的古詩詞,讓你重溫故鄉的味道
    #詩詞#桑梓這種東西一般在城裡不多見,在農村很常見,吃起來有一種酸酸的味道,在古詩詞當中,也有一些是描寫桑梓的,來寄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故鄉的懷念《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 詩畫和鳴——杜豔、陶淵明聯袂譜寫《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是因陶淵明看透官場的陰暗和自己想去改變這種現象,卻感無能為力後,為了脫離官場的這種汙濁,辭官歸隱,躬耕田園。在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帶給他那種輕鬆之感,以及鄉間村民的那種淳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而感所寫的田園詩章。
  • 寶山社區老徐的歸園田居 種種菜養養雞鴨(圖)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是千百年來多少人心中詩意的存在。寶山社區的徐建平,就自得其樂地把生活過成了陶氏嚮往的《歸園田居》,羨煞旁人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雖然成了「城裡人」,但他仍過著農家的田園生活,每日種菜、餵狗、餵雞鴨、擠羊奶……老徐的妻子胡小嬌小他5歲,夫妻倆生養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娶妻生子。老徐說,要不是15年前腳受了傷,行動不是太方便,自己或許還不會守著這一畝三分地呢。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不久後辭官,到40歲,又先後做過兩任參軍,每次時間都很短,41歲,出任江西彭澤縣令,只做了80多天,當時正好郡督郵來縣,要求陶淵明束帶接見,陶淵明很不高興,說:「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便解職而去,還寫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表示他徹底歸隱的決心。之後,陶淵明就再也不出仕。即使後來的統治者要封他官職,他都辭而不就。元嘉四年,即公元427年,陶淵明病逝,享年六十三。
  • 歸田園居,那十五年的鄉村生活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這是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兩句,用在這位叔叔身上太合適不過了。朋友也笑我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最好是從小面積試試看。同去的一位朋友的先生是在機關工作,他看到叔叔的時候問我他以前是做什麼的?我聽父親說起過他,他退休前是市某個局局長,退休後選擇隱居鄉村生活,已經在這裡生活十五年了。感覺他和叔叔比較聊得來,他們就像多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