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它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也有解釋是人的意識突顯。 夢是現實問題和生活模式之間的橋梁,夢中的情節和反應是依照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反映出來的人生態度。在夢裡,我們的行為模式和態度其實和現實生活中是同步的。所以古詩中的「夢」大都是作者託夢抒情,借夢言志等。
舉例子,如:
(1)枕上片實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
岑參《春夢》
由於白天的懷想,所以夜眠因憶成夢。在枕上只片刻的工夫,而在夢中卻已走完了江南的數千裡程。詩句寫出了夢中的迷離和恍惚,暗示了平日的綿密深情。詩人是用速度和廣度,來顯示感情的深度和強度。醒時多年無法做到的事,在夢中片刻就實現了。
(2)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晏幾道《鷓鴣天》
詞句敘寫久別重逢的驚喜之情。離別後回想歡聚時的情景,常在夢中相見。而今天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在夢中,情絲纏綿,詞句清新。
(3)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李商隱《無題》。
詩句追溯夢中的情景,夢中短暫的歡聚後,是不能自已的悲泣,這樣的夢正反映出遠別所造成的心靈傷痛,也強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夢醒後,不假思索的第一衝動。就是給對方寫信,強烈時的心情,很富有生活的真實感。
(4)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詞人在夜深人靜之時,思潮洶湧,難以入眠。只好獨自飲酒,飲醉之後,仍不能平靜。便繼以「挑燈」,又繼以「看劍」,看來看去睡著了。又入了夢中。號角聲起,一個營連著一個營。表現了詞人宏大的抱負和強烈的愛國之心。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詩人心頭始終鬱結著慷慨壯志。所以當夜深人靜,忽聽窗外的風雨聲時,豈不觸景生情。由風雨大作的氣勢,聯想到官兵殺敵的神威,心似翻江,夜深難寐。激動之餘,如夢而來的是「鐵馬冰河」。造成了一個先聲奪人的氣勢。曲折地反應出現實的可悲。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