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5日,一級建造師成績出來以後,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歡喜的是通過考試的人,而憂的當然就是沒有通過考試的人。
在交流群裡,好多人都說自己明年又是「新四軍」了,實在是難受。我就納悶了,怎麼考個一級建造師,考出了抗日武裝力量來了?考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來了!
經過一番了解,我,嗚嗚,我才知道原來我也是「新四軍」,為啥這麼說呢?因為一級建造師考試是每年舉行一次的,然後實施的是兩年滾動制度,也就是兩年之內需要通過四門科目的考試,其中三門是公共課分別是《建設工程經濟》、《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建設工程法規及相關知識》、還有一門是專業課考的是《專業工程管理與實務》,共分建築、公路、鐵路、民航機場、港口與航道、水利水電、機電、礦業、市政公用、通信與廣電10個專業,任選其一。
如果你在兩年內通過了三門公共課+一門專業課程,那麼你就可以取得註冊一級建造師的資格,不論你這兩年是怎麼分配的,一年考幾門,只要是兩年內通過四門考試,都算成績合格。
成績合格當然是好事,那沒有合格的呢?比如我,前年通過了三門公共課,去年考一門實務,結果沒通過!那麼今年我要考幾門?答案是考四門!也就是「新四軍」咯!
其實我了解那些同為戰友的「新四軍」,大家一定是沒有放棄的,自嘲「新四軍」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鼓勵,要知道「新四軍」經過八年抗戰,最後是勝利了的,考過一級建造師也應該如此,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
但反過來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據我所了解,成為「新四軍」的大部分戰友,都是第二年敗在了實務上,極少有在公共課上打敗仗的,為啥呢?
要知道一級建造師考試歷來都有得實務者得天下的說法,也就是考過了實務差不多就勝利了百分之80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考慮,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戰略性的針對實務這門考試,再略帶考一考公共課,要是第一年過了一門實務再加一兩門公共課,那第二年是不是就輕鬆了啊?起碼心理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吧!畢竟公共課考的都是選擇題!不存在完全不會的情況嘛,你們說對吧?
最後問題就來了,一級建造師考四門叫「新四軍」,那麼二級建造師考三門叫什麼呢?難不成叫「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