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高產窮縣」困局如何解

2021-01-21 合肥網

產糧越多經濟越弱?產糧大縣高質量發展之路該如何走?

安徽阜南縣是產糧大縣,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引進中糧貿易、中化農業、中裕食品等大型糧食企業,構建起了優質小麥「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漸走出了「高產窮縣」困局,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縣。

從「要我種」到「我要種」

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東西南三面環水,屬於淮河流域重要行洪區。村黨支部書記趙德海說,2019年,村裡與中化農業籤訂優質小麥訂單,主要種植淮麥22。在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提供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統一保險等服務的情況下,不僅通過增產、降成本、加價5%收購,讓農戶畝均增收200元左右,而且通過提供全程農業技術服務和商業保險,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中化農業安徽公司總經理彭江南說,在發展優質小麥之初,很多種慣了普通小麥的農戶並不接受。扶貧首先要扶智扶志,從思想改變開始,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中化農業在苗集鎮前進村建設阜南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示範農場。技術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支技術服務團隊。「示範農場篩選出的荃麥725,已在阜南大面積推廣。」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農藝師徐龍說。

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從最開始的「要我種」到現在的「我要種」,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阜南縣引進中糧貿易和中化農業兩家公司,採取土地託管等形式種植優質小麥,從2018年在4個鄉鎮試點種植1.5萬畝優質小麥,發展到2019年在26個鄉鎮建成30萬畝優質小麥,再發展到2020年36萬多畝優質小麥,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其中中化農業種植31.4351萬畝、中糧貿易種植5萬畝。

好糧是種出來的。在2020年遭遇疫情、暖冬、倒春寒、赤黴病、條銹病的情況下,阜南優質小麥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收,而且由於小麥品種統一、品質提升,糧食加工企業主動前來對接和採購,甚至出現優質小麥「搶購現象」,實現優糧優產、優購。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利於通過優糧優產、優質優價解決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積極性,調動主產區更好履行保護耕地、提升糧食產能責任的積極性,逐步建立區域性糧食安全產業帶,實現穩產與增收互促共進。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

2018年以來,阜南縣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支持下,大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中化農業和中糧貿易兩家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戶提供從小麥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步邁進。

在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一間教室內,幾十位糧食經紀人正在認真聽講。彭江南說,公司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培訓班,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把投入品方面的優勢與科技、農產品、數位化、金融等資源要素有機結合,以訂單農業和生產託管為主要手段,助力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消費者得實惠,提升阜南小麥的整體競爭力。

3年來,阜南縣小麥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農業種植方式由以前的一家一戶粗放式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轉型;採用智慧農業系統精準安排農業生產,實現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小麥品種從以前的160多個優化集中到現在的4個,實現了品種的單一化發展;糧食儲存從以前的品種混儲向專倉儲存轉型,實現「優糧優儲」,提高了優質小麥的溢價能力;農業生產經營者向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轉型;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縣域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實現優質小麥產業「五優聯動」。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有利於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利益共同體,加快小農戶有效對接大市場;有利於就近就地實現轉化增值,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從產糧大縣到產業強縣

阜南縣是典型的產糧大縣產業弱縣,域內沒有一家成規模的加工企業。近年來,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大力幫扶下,阜南縣充分發揮全國糧食生產大縣、重點商品糧基地優勢,引進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著力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增強糧食產業穩定性和持續性。

在阜南縣糧食食品產業園,中裕食品投資建設的麵粉加工廠已經開始動工建設。中裕食品阜南項目負責人劉凱告訴記者,他們將投資6.3億元建設優質小麥加工及深加工示範基地,一期投資2.4億元建設年處理30萬噸優質小麥專用粉生產線,帶動6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二期計劃投資3.9億元發展小麥精深加工,生產特級食用酒精、谷朊粉、速凍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此外,還將建設全國糧食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安徽綠色倉儲示範基地、皖西北糧食集散中心、主食產業化及冷鏈物流區域配送中心、糧食質量監測中心、皖西北糧食電子交易平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目前產糧大縣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活。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幫扶下,阜南縣通過引進大型糧食企業,逐步構建起優質小麥「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發展目標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為產糧大縣高質量發展糧食產業探索出了可複製的經驗。

為了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貧困地區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258個國家級貧困產糧縣,實現糧食產業扶貧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2020年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在64個國家級貧困產糧縣推廣阜南經驗,實施優質糧食訂單200多萬畝,推動貧困地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產糧越多經濟越弱?產糧大縣高質量發展之路該如何走?安徽阜南縣是產糧大縣,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優質糧食工程為抓手,引進中糧貿易、中化農業、中裕食品等大型糧食企業,構建起了優質小麥「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漸走出了「高產窮縣」困局,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縣。從「要我種」到「我要種」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東西南三面環水,屬於淮河流域重要行洪區。村黨支部書記趙德海說,2019年,村裡與中化農業籤訂優質小麥訂單,主要種植淮麥22。在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提供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統一保險等服務的情況下,不僅通過增產、降成本、加價5%收購,讓農戶畝均增收200元左右,而且通過提供全程農業技術服務和商業保險,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中化農業安徽公司總經理彭江南說,在發展優質小麥之初,很多種慣了普通小麥的農戶並不接受。扶貧首先要扶智扶志,從思想改變開始,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中化農業在苗集鎮前進村建設阜南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和示範農場。技術服務中心組建了一支技術服務團隊。「示範農場篩選出的荃麥725,已在阜南大面積推廣。」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農藝師徐龍說。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成,從最開始的「要我種」到現在的「我要種」,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阜南縣引進中糧貿易和中化農業兩家公司,採取土地託管等形式種植優質小麥,從2018年在4個鄉鎮試點種植1.5萬畝優質小麥,發展到2019年在26個鄉鎮建成30萬畝優質小麥,再發展到2020年36萬多畝優質小麥,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其中中化農業種植31.4351萬畝、中糧貿易種植5萬畝。好糧是種出來的。在2020年遭遇疫情、暖冬、倒春寒、赤黴病、條銹病的情況下,阜南優質小麥不僅實現了增產增收,而且由於小麥品種統一、品質提升,糧食加工企業主動前來對接和採購,甚至出現優質小麥「搶購現象」,實現優糧優產、優購。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利於通過優糧優產、優質優價解決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積極性,調動主產區更好履行保護耕地、提升糧食產能責任的積極性,逐步建立區域性糧食安全產業帶,實現穩產與增收互促共進。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2018年以來,阜南縣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支持下,大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中化農業和中糧貿易兩家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戶提供從小麥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步邁進。在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一間教室內,幾十位糧食經紀人正在認真聽講。彭江南說,公司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培訓班,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把投入品方面的優勢與科技、農產品、數位化、金融等資源要素有機結合,以訂單農業和生產託管為主要手段,助力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消費者得實惠,提升阜南小麥的整體競爭力。3年來,阜南縣小麥生產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農業種植方式由以前的一家一戶粗放式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轉型;採用智慧農業系統精準安排農業生產,實現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小麥品種從以前的160多個優化集中到現在的4個,實現了品種的單一化發展;糧食儲存從以前的品種混儲向專倉儲存轉型,實現「優糧優儲」,提高了優質小麥的溢價能力;農業生產經營者向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轉型;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縣域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實現優質小麥產業「五優聯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有利於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利益共同體,加快小農戶有效對接大市場;有利於就近就地實現轉化增值,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產糧大縣到產業強縣阜南縣是典型的產糧大縣產業弱縣,域內沒有一家成規模的加工企業。近年來,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大力幫扶下,阜南縣充分發揮全國糧食生產大縣、重點商品糧基地優勢,引進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著力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增強糧食產業穩定性和持續性。在阜南縣糧食食品產業園,中裕食品投資建設的麵粉加工廠已經開始動工建設。中裕食品阜南項目負責人劉凱告訴記者,他們將投資6.3億元建設優質小麥加工及深加工示範基地,一期投資2.4億元建設年處理30萬噸優質小麥專用粉生產線,帶動6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二期計劃投資3.9億元發展小麥精深加工,生產特級食用酒精、谷朊粉、速凍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此外,還將建設全國糧食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安徽綠色倉儲示範基地、皖西北糧食集散中心、主食產業化及冷鏈物流區域配送中心、糧食質量監測中心、皖西北糧食電子交易平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目前產糧大縣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活。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幫扶下,阜南縣通過引進大型糧食企業,逐步構建起優質小麥「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發展目標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為產糧大縣高質量發展糧食產業探索出了可複製的經驗。為了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貧困地區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重點支持258個國家級貧困產糧縣,實現糧食產業扶貧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2020年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在64個國家級貧困產糧縣推廣阜南經驗,實施優質糧食訂單200多萬畝,推動貧困地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經濟日報記者劉慧)

相關焦點

  •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寧晉糧食高產高效綜合技術示範基地成就喜人
    寧晉縣作為河北產糧大縣,年產糧食80萬噸。但地處黑龍港流域的寧晉水資源極度匱乏,與此同時,寧晉糧食生產仍採用傳統大水漫灌,糧食生產中的水肥浪費現象非常嚴重,全年灌溉6~7次,畝灌水總量360立方米以上。致使地下水超採越來越嚴重,地下水位由40年前的3米下降到現在50多米。寧柏隆地下大漏鬥區域面積不斷擴大,對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 糧食持續高產的秘密
    「糧食早賣完了,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吃。」徐淙祥笑呵呵地抓起一把玉米粒,「秋糧也是好收成!你看,色澤均勻,籽粒飽滿,多喜人。」  今年太和縣的秋糧遇上了前期高溫乾旱、後期陰雨連綿的不利天氣,徐淙祥種的地依然獲得了豐收:玉米高產攻關示範田平均畝產700公斤,大豆畝產超過150公斤。說起豐收的原因,徐老說:「精心種細心管,豐產豐收才保險。」
  •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晶片」,優質高產品種滿足吃好又吃飽的需求
    今年人們比較關注的兩個事件:中美的「晶片之戰」和糧食安全。晶片被人卡了,可以自主研發,哪怕時間長一點,但糧食被人卡了,能否自主生產滿足呢?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
  •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糧食高產創建示範方項目成交公告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糧食高產創建示範方項目成交公告>一、項目編號:JNLCCG-CS-20180050二、項目名稱: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糧食高產創建示範方項目三、採購公告發布日期:2018年
  • 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 湖南如何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
    到2020年,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 「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立足湖南當前實際,產糧大省要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省農委主任劉宗林提出,要強化糧食產能基礎,主攻單產,確保糧食安全;要走高效安全綠色發展之路,優化品質,促進種糧農民增收。
  • 糧油種植:綠豆種植如何高產?種植綠豆高產的栽培方法
    綠豆具有糧食、蔬菜、綠肥和醫藥等用途,是一種重要的豆類雜糧作物。綠豆耐瘠性和適應性較強,前茬不宜為豆科作物。重慶的綠豆種植模式主要與玉米、甘薯、幼齡果樹林地等間套作或利用田坎土壁、坡瘠地淨作。綠豆高產栽培技術重點應抓好以下幾點。
  • 農業部解讀糧食產量八連增:邁上11000億斤新臺階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1424億斤,這意味著邁上了11000億斤的新臺階。再創新高的糧食產量如何構成?好形勢是怎麼獲得的?明年糧食生產前景如何?4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
  • IPv6或解中國網際網路「無根」困局
    原標題:IPv6或解中國網際網路「無根」困局   大數據濫用個人隱私信息、電信網絡精準詐騙頻現、網絡黑色產業橫行……面對日益複雜的網絡空間環境,網絡安全問題不斷撥動人們的神經。如何在網際網路演進升級進程中,解決好網絡安全問題,是不可迴避的話題。
  • 高產難優質,優質不高產?相信科學用上芸樂收,確保花生優質高產
    近日,袁隆平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大家常認為,糧食種植「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這個觀點要糾正了。雖然既高產又優質難度比較大,但現在我們做到了!正如袁老所言,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莊稼優質高產已經不是夢想。
  • 種下不管也高產,曾被當糧食食用,卻不知全株含毒,如今又上餐桌
    導讀:全株含有毒,曾被當糧食食用,30年前淘汰的作物,如今又上了餐桌 文/農夫也瘋狂 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了填飽肚子世界各國人民也一直在想辦法。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從各國引種一些作物來種植,在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從國外引進的糧食作物就是紅薯了。
  • 多個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袁隆平說: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對於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帶來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同時袁隆平稱,儘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鬆懈不得,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記警鐘。
  • 數說口糧丨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這些數字告訴你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14億人口要吃飯是我國的最大國情,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的糧食生產是什麼水平?糧食安全如何保障?關於糧食生產的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事兒?1.3萬億斤!耕地保護嚴守紅線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末級渠系建設,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預計到2020年底,全國將建成8億畝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
  • 評論:北京玲瓏巷的拆遷困局該如何破解
    評論:北京玲瓏巷的拆遷困局該如何破解 新京報
  • 基層財政收支失衡困局怎麼解?財科院實地調研找對策
    原標題:基層財政收支失衡困局怎麼解?財科院實地調研找對策   受疫情衝擊,2020年全國財政收入下滑,增速創新低。
  • 會理縣東街幼兒園:珍惜糧食,弘揚美德
    10月以來,會理縣東街幼兒園以「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10月初,幼兒園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組織全園教職工開展「餐餐光碟」踐行活動,讓老師們以身作則,為幼兒做好榜樣;分班組織幼兒開展「粒粒糧食,來之不易」教育活動,讓幼兒們深刻理解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 伊通縣全面開展科技興農和支農惠農服務
    全民動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今年全縣落實國家萬畝高產創建示範方10個,其中玉米萬畝方6個,水稻萬畝方4個。縣、鄉村層層落實領導責任制和技術人員包村包片的技術服務責任制。組織農技人員深入項目區村屯,幫助農民選擇主導品種,落實玉米精量播種、抗旱保全苗、化學藥劑除草、病蟲害防治等主導技術。
  • 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連攀新臺階紀事
    122億斤、450億斤、700億斤,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糧食總產量連登新臺階。從高產到優質、從吃不飽到吃不完,吉林人以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以高度的責任感主動擔負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穩產量 保增效  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永恆的課題。
  • 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丨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水稻高產...
    糧食安全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事關糧食安全,而育種創新正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中國力保糧食安全:穩面積,八方攜手齊發力
    李傑覺得不過癮,又在蘭考、鞏義、鄢陵、太康、武陟、新鄭等6個縣市推廣了6萬畝。面積為「王」,在幹部的心頭,是大局。因為,穩了面積,就是穩了民生。「中央三令五申,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就是要站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高度,穩住糧食麵積。」安徽省省長李國英4月11日一大早,就風塵僕僕趕到鳳臺、潁上兩縣指導春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