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2020-12-14 曉話文史

大英帝國曾是19世紀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然而卻在二十世紀中葉黯然讓出了寶座。

面對美國、蘇聯等大體量國家的紛紛崛起,英國讓位是頗為無奈地順應。

帝國的榮光

英國曾是個歷時漫長的世界殖民大帝國。龐大的殖民地是英國財富積累的重要源泉,也是它能率先進行工業技術革命的因素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那個時候的英國民眾享受著屬於他們的帝國榮光,因為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他們毫無限制和限度的將手上的英鎊換成如何一種所需要的貨幣。他們可以像買國產貨一樣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並且無須支付關稅。而這一切都來自大英帝國的世界地位。那個時候的英國仿佛過上了「神仙日子」,面對其他國家的民眾,英國人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地位。英國的領導者更是囂張無比,不過他們的確有囂張的資本。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1865年留下的遺言:

「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

英國人之後除了被美國人埋伏了一波,他們的確達成了帕麥斯頓1865年留下的遺言。一戰勝利後的1921年,英國奪取德國的前殖民地,領土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家,領土遍布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那麼大英帝國為何可以成為統治世界300年霸主?是英國的社會體系?政治制度?經濟能力?還是如英國人所說他們天生有效?的確英國的議會制度的開創和工業革命的發動者讓英國人享有了發展的紅利。但是這些英國的歐洲鄰居們一樣可以學呀!那麼為何只有英國持久地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但奠定了英國霸主地位,是那些被英國剝削的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廣闊的殖民地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讓英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英國人民享受著建立在殖民地百姓痛苦基礎之上的帝國榮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的確處於鼎盛顯赫時期和世界霸主地位 。

那麼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又是如何丟失,當了為何三百年霸主的大英帝國黯然讓出了寶座?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體量先天不足的英國小心翼翼的維持著他們的霸主地位,然而英國總結逃離不開歷史的宿命。

歷史的宿命。

挑戰,角力,結盟,明爭暗鬥,風雲際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代名詞。二十世紀大英帝國依舊是明面的主角,但是真正的主角,未來的主角們已經登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 世界形勢巨變:美國靠兩大洋保護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 並以「中立」地位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而大發橫財。韜光養晦,坐收漁翁之利的美國經濟實力一躍而居於資本主義國家之首,開始放棄自建國以來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 , 跨洋過海走向世界,而英國的勢力範圍則首當其衝。然而崛起的不只有美國,俄國十月革命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新時期,東西方革命普遍高漲 , 英國殖民體系遭到猛烈衝擊。德國雖然戰爭失利,但是找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鑰匙以及帶著仇恨的德國人正計劃著復仇的日子。

一戰中的英國艦隊

對手的崛起並非有那麼可怕,畢竟大英帝國的基礎在於廣闊無垠的殖民地。但是殖民地現狀一樣不容樂觀,伸手太長的英國,逐漸難以應付開始壯大的殖民地。「 民族資產階級和工農群眾的力量增強,它們不願再屈從於宗主國的統治」, 帝國聚合力中出現了離心力。愛爾蘭首先發難 , 於1919年1月宣布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同意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取得自治領地位。隨後,英國各大殖民地紛紛掀起革命獨立運動,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的基礎開始崩塌。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元氣大損 , 經濟和軍事實力比戰前削弱了, 殖民地各種方式的鬥爭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 , 從而動搖了英帝國的根基。

面對霸主的衰弱,難道英國人沒有做出對策嗎?不是的,英國無時無刻都在小心維持著他們的霸權。但是作為世界霸主的英國,力量龐大而虛弱,始終面對著多個後期工業國的緊逼,日子看似輕鬆,實則危機四伏。英倫三島面積有限,人口不多,換言之,核心區的資源有限是其致命的短板,一旦主要殖民地出現大問題大英帝國的根基則斷了。國力強盛之時萬國來朝,而一旦國力稍顯頹勢,要想穩住霸主位置就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英國人在如何維持霸權位置實際上是小心翼翼的。由此看大英帝國的衰弱不過是歷史宿命的必然,大英帝國榮光不過曇花一現。

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

英國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主義,一直試圖構建平衡的世界體系。而二戰爆發,英國卻成為山姆大叔玩弄平衡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 西歐很快淪入德國法西斯魔爪中。1940年邱吉爾出任首相。 他雖然領導英國軍民頂住了希特勒德國入侵勢頭,但英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 被迫乞求美國給予援助。曾經的世界霸主追究有那麼些骨氣,不像那爛漫的法國。可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英國人再也沒有熱情和往日的驕傲。面對歷史的宿命百姓選擇了接受,他們對邱吉爾的復興之夢不屑一顧,他們只願過上那品著咖啡,坐看夕陽的瀟灑日子。

《至暗時刻》劇照

英國在二戰中經濟和軍事實力損失慘重,邱吉爾曾絕望地說:

「我萬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國的威望喪失和國運衰落。」

二戰之後,世界政治成為了美蘇的戰場,而英國只是戰場的急先鋒。面對如此的世界政治局勢,英國除開頗為無奈地順應,英國人還有別的什麼選擇嗎?

1982年9月23日,柴契爾夫人訪華,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前途的談判正式開始。面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強烈願望,甚至戰爭威脅,柴契爾夫人低下了頭。這個致力於維護大英帝國最後榮光的鐵娘子明白帝國的榮光早已不在。現實容不得她選擇拒絕。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

相關焦點

  • 從劍橋大學招生看帝國歷史的興衰,大英帝國能否重獲新生?
    在大英是世界第一強權的時代,赴劍橋留學是來到帝國核心的教育殿堂,那些繁複傳統有其政治性;然在英國榮光日益黯淡的現在,那些傳統雖是無價歷史,實質上大體也僅剩招生時的文化吸引力。二、來自歐洲的外籍生:顯示英國與歐洲千年來深厚的歷史關係,英國歐盟時期的高教合作,及英國影響力維繫仰賴的英語高教霸權。三、來自大英國協/前英殖民地: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香港、印度等地的學生,顯示帝國的部分影響力如何在殖民歷史結束之後,仍綿長的維持;而英國如何隱約地被視為一種帝國核心朝聖旅程的終點​​。
  • 她親歷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的交鋒
    圖為1982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會談。左二為張幼雲。 圖為1987年12月,柴契爾夫人給張幼雲的賀信。 明年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的籤訂,是重要節點。
  • 柴契爾夫人心聲:若時光倒流將不再從政
    柴契爾以毫不妥協的態度,為英國的沉痾開出處方,這些政策後來構成了所謂的「柴契爾主義」。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雖然在英國廣受詬病,但其成效也有目共睹。她是英國歷史和西方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從政表現卻比男人還強悍。柴契爾夫人執政後,在英國國內實行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減低稅收、限制公共開支、提倡私有化以及打擊削弱工會力量。而在外交方面,她最喜歡的是跟歐盟國家的領導人爭論。
  • 組圖: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設弔唁冊 悼念柴契爾夫人
    原標題:組圖: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設弔唁冊 悼念柴契爾夫人   人民網香港4月10日電 (記者曹海揚、李海元)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逝世後,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於昨天下半旗致哀,並設立弔唁冊,開放給公眾悼念。
  • 新聞背景:柴契爾夫人執政11年的成就及問題
    本世紀以來任期最長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不久前辭職了。這樣,戰後英國歷史上一個以她的名字為標誌的重要時期——「柴契爾主義」時代宣告結束。一時間,評價瑪·撒分爾夫人執政11年半當中的成就及問題,成了西方輿論界的一個重要話題。
  • 柴契爾夫人的經典減肥瘦身食譜
    你們曉得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嗎?你們又曉得她為了以最美的身材和面貌登上歷史第一女首相的寶座是怎麼減肥瘦身的嗎?不惜每周吃28個雞蛋來減肥。她那雞蛋減肥食譜創造了兩周狂甩18斤的奇蹟!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她的減肥食譜吧!柴契爾夫人的經典減肥瘦身食譜早餐 每天相同。
  • [S]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簡歷)
    瑪格麗特希爾達柴契爾 (Margaret Hilda Thatcher,通稱柴契爾夫人) 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1943年進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女子學院攻讀化學。大學時代參加保守黨,並擔任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主席。
  • 柴契爾夫人的這個小故事會對你有所啟發
    柴契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第一位女首相,對於她在政治上的作為,還沒有去過多了解,但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個小故事,我深受其影響。說的是有一次柴契爾夫人在其官邸宴請客人,都是些國家要員,期間一位女侍者在端送湯水時,不慎弄翻,撒到一位客人身上很多,此時這位女侍者很恐慌不知所措。
  • 【名人教子】柴契爾夫人寵子禍事多
    而在合同籤署的前一天,柴契爾夫人對阿曼進行了正式訪問。這在英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在 1987年英國大選前,馬克問柴契爾夫人的新聞秘書,他如何幫助母親再次贏得大選。秘書告訴他:「離開這個國家。」對於自己這個別人眼裡很不爭氣的兒子,柴契爾夫人卻非常滿意。對於兒子的種種「追求」是雙手贊成。馬克·柴契爾有一個商界人士給予的看似不怎麼樣的外號:「商界扒手」。
  • 新聞英語:「鐵娘子」柴契爾夫人逝世 享年87歲
    新東方網英語訊:柴契爾夫人於1979至1990年間擔任首相,至今仍是英國史上唯一女首相,更曾獲民調肯定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最偉大首相。柴契爾夫人改變了英國。她不僅讓本國的社會秩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也在蘇聯帝國瓦解後大大重塑了國際政治。她改造了僵化的英國經濟,制服了工會,努力「推回政府的邊界」,將國企私有化。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21期—英國: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帝國
    英國依仗強大的實力,積極開拓海外利益,並先後擊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最終開拓了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廣大的帝國——大英日不落帝國。但次年愛爾蘭的獨立,展現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力不從心。二戰後,遭受巨大損耗的英國徹底喪失霸主地位,其殖民地也紛紛獨立,大英帝國瓦解了。二、疆域縮水大英帝國的疆域巔峰出現在1921年。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一、激進主義者張伯倫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帝國儀式巍峨壯麗。
  • 陶傑:柴契爾讚賞中國改革 敬佩鄧小平
    ,柴契爾夫人沒想到鄧小平在香港主權問題上的立場會那麼堅定,毫無通融餘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滿失望和痛苦,她回去後對駐華大使柯利達說鄧小平真殘酷啊,最後經過一年多的風風雨雨和22輪艱苦談判,中英兩國終於達成協議迎來收穫的時刻,1984年12月18日晚8時20分,一架大型民航客機呼嘯著降落在北京機場,柴契爾夫人二次訪華正式籤署中英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日下午5時30分籤字儀式正式開始,大家都等待著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 彭定康在美媒發文:柴契爾夫人曾計劃讓香港2007年實現普選
    到目前為止,「佔中」的主要「成就」除了破壞香港法治、拖累香港經濟、影響市民生活,還有一項——讓末代港督彭定康重新「煥發活力」。10月27日,彭定康又在Project Syndicate網站上以「香港的希望」為題刊文。
  • 82歲柴契爾夫人第4次為時尚雜誌做模特兒(組圖)
    柴契爾夫人為《時尚》雜誌拍攝的照片封面上赫然寫著「柴契爾夫人」>  日前,已經82歲高齡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登上了英國版《時尚》雜誌。這是柴契爾夫人第4次為時尚雜誌做「模特兒」。  曾為英國威爾斯王妃黛安娜拍攝最後官方紀念照片的攝影師馬裡奧·泰斯迪諾此次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攝影師,為她拍攝了一組照片。多年來馬裡奧一直有個願望:為柴契爾夫人拍照。如今他的夢想終於實現。馬裡奧是比利時著名的時尚攝影師,除黛安娜外,他還曾為世界超級名模凱特·摩斯、英國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等拍過照。
  • 星盤上的T三角格局:永遠的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的星盤中,太陽、火星(命主星)、水星三顆個人行星均落入天秤座十一宮,讓這個宮位大放異彩。尤其是十一宮的太陽和火星為頂點組成的T三角,給這個格局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在很多危急和關鍵時刻,柴契爾夫人都展現了強大的決斷力和勇氣,絕對稱得上「巾幗不讓鬚眉」。
  • 柴契爾夫人葬禮舉行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鳴鐘(圖)
    柴契爾夫人的靈柩由十名軍人護送進入聖保羅大教堂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率各界政要於4月17日參加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為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舉行的隆重葬禮。  當柴契爾夫人的靈柩由十名英國軍人護送進入聖保羅大教堂時,教堂的鐘聲不斷敲響,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以及全體參加葬禮的人起立等待靈柩安放在前臺。
  • 緬甸最強大的朝代,打敗大清滅掉暹羅,最後被大英帝國強行吞併
    雍籍牙是個非常厲害的君主,他僅僅花了5年時間,在公元1757年滅掉了緬甸境內所有割據勢力,成功統一緬甸,建立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貢榜王朝,並確定國號為「緬甸」,貢榜王朝是後世對這個朝代的稱呼。然後是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主要是大英帝國。19世紀初期,貢榜王朝已經衰落,大英帝國向緬甸發動侵略戰爭,強迫緬甸籤訂不平等條約,領土被逐漸蠶食,緬甸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 3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為何含淚辭職,又因何晚年悽涼?
    當然,柴契爾夫人也的確獲得了成功。她不僅是英國保守黨第一位女領袖,更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成功躋身於男人們曾經獨霸的領域,於1979年5月4日出任了英國首相,從此英國政壇的每個角落都閃現著這位女強人的身影,這一幹就是十多年。
  • 大英帝國功過:血腥殖民、擴張資本主義
    如果把二戰後原大英國協多個國家獨立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正式解體,那麼,它的解體已經近七十年了。如果把大英國協作為大英帝國的標誌,那麼它今天仍然存在。對於大英帝國,有人贊之為推動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有人斥之為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屠殺和剝削。如何看待大英帝國?它從興到衰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英國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帝國》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大英帝國」,讓我們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並得到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