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曾是19世紀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然而卻在二十世紀中葉黯然讓出了寶座。
面對美國、蘇聯等大體量國家的紛紛崛起,英國讓位是頗為無奈地順應。
帝國的榮光
英國曾是個歷時漫長的世界殖民大帝國。龐大的殖民地是英國財富積累的重要源泉,也是它能率先進行工業技術革命的因素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那個時候的英國民眾享受著屬於他們的帝國榮光,因為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他們毫無限制和限度的將手上的英鎊換成如何一種所需要的貨幣。他們可以像買國產貨一樣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並且無須支付關稅。而這一切都來自大英帝國的世界地位。那個時候的英國仿佛過上了「神仙日子」,面對其他國家的民眾,英國人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地位。英國的領導者更是囂張無比,不過他們的確有囂張的資本。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1865年留下的遺言:
「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
英國人之後除了被美國人埋伏了一波,他們的確達成了帕麥斯頓1865年留下的遺言。一戰勝利後的1921年,英國奪取德國的前殖民地,領土面積達到3400萬平方公裡,覆蓋了世界陸地的四分之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國家,領土遍布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大英帝國的領土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那麼大英帝國為何可以成為統治世界300年霸主?是英國的社會體系?政治制度?經濟能力?還是如英國人所說他們天生有效?的確英國的議會制度的開創和工業革命的發動者讓英國人享有了發展的紅利。但是這些英國的歐洲鄰居們一樣可以學呀!那麼為何只有英國持久地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但奠定了英國霸主地位,是那些被英國剝削的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廣闊的殖民地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讓英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英國人民享受著建立在殖民地百姓痛苦基礎之上的帝國榮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的確處於鼎盛顯赫時期和世界霸主地位 。
那麼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又是如何丟失,當了為何三百年霸主的大英帝國黯然讓出了寶座?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體量先天不足的英國小心翼翼的維持著他們的霸主地位,然而英國總結逃離不開歷史的宿命。
歷史的宿命。
挑戰,角力,結盟,明爭暗鬥,風雲際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代名詞。二十世紀大英帝國依舊是明面的主角,但是真正的主角,未來的主角們已經登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 世界形勢巨變:美國靠兩大洋保護沒有遭受戰爭破壞 , 並以「中立」地位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而大發橫財。韜光養晦,坐收漁翁之利的美國經濟實力一躍而居於資本主義國家之首,開始放棄自建國以來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 , 跨洋過海走向世界,而英國的勢力範圍則首當其衝。然而崛起的不只有美國,俄國十月革命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新時期,東西方革命普遍高漲 , 英國殖民體系遭到猛烈衝擊。德國雖然戰爭失利,但是找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鑰匙以及帶著仇恨的德國人正計劃著復仇的日子。
對手的崛起並非有那麼可怕,畢竟大英帝國的基礎在於廣闊無垠的殖民地。但是殖民地現狀一樣不容樂觀,伸手太長的英國,逐漸難以應付開始壯大的殖民地。「 民族資產階級和工農群眾的力量增強,它們不願再屈從於宗主國的統治」, 帝國聚合力中出現了離心力。愛爾蘭首先發難 , 於1919年1月宣布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同意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立自由邦,取得自治領地位。隨後,英國各大殖民地紛紛掀起革命獨立運動,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的基礎開始崩塌。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元氣大損 , 經濟和軍事實力比戰前削弱了, 殖民地各種方式的鬥爭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 , 從而動搖了英帝國的根基。
面對霸主的衰弱,難道英國人沒有做出對策嗎?不是的,英國無時無刻都在小心維持著他們的霸權。但是作為世界霸主的英國,力量龐大而虛弱,始終面對著多個後期工業國的緊逼,日子看似輕鬆,實則危機四伏。英倫三島面積有限,人口不多,換言之,核心區的資源有限是其致命的短板,一旦主要殖民地出現大問題大英帝國的根基則斷了。國力強盛之時萬國來朝,而一旦國力稍顯頹勢,要想穩住霸主位置就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英國人在如何維持霸權位置實際上是小心翼翼的。由此看大英帝國的衰弱不過是歷史宿命的必然,大英帝國榮光不過曇花一現。
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
英國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主義,一直試圖構建平衡的世界體系。而二戰爆發,英國卻成為山姆大叔玩弄平衡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 西歐很快淪入德國法西斯魔爪中。1940年邱吉爾出任首相。 他雖然領導英國軍民頂住了希特勒德國入侵勢頭,但英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 被迫乞求美國給予援助。曾經的世界霸主追究有那麼些骨氣,不像那爛漫的法國。可是經歷過腥風血雨的英國人再也沒有熱情和往日的驕傲。面對歷史的宿命百姓選擇了接受,他們對邱吉爾的復興之夢不屑一顧,他們只願過上那品著咖啡,坐看夕陽的瀟灑日子。
英國在二戰中經濟和軍事實力損失慘重,邱吉爾曾絕望地說:
「我萬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國的威望喪失和國運衰落。」
二戰之後,世界政治成為了美蘇的戰場,而英國只是戰場的急先鋒。面對如此的世界政治局勢,英國除開頗為無奈地順應,英國人還有別的什麼選擇嗎?
1982年9月23日,柴契爾夫人訪華,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前途的談判正式開始。面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強烈願望,甚至戰爭威脅,柴契爾夫人低下了頭。這個致力於維護大英帝國最後榮光的鐵娘子明白帝國的榮光早已不在。現實容不得她選擇拒絕。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