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功過:血腥殖民、擴張資本主義

2020-12-12 騰訊網

資料圖

還原大英帝國

如果把二十世紀初大英帝國的衰落作為這個龐大帝國解體之始,那麼,它的解體已經一個多世紀了。如果把二戰後原大英國協多個國家獨立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正式解體,那麼,它的解體已經近七十年了。如果把大英國協作為大英帝國的標誌,那麼它今天仍然存在。對於大英帝國,有人贊之為推動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有人斥之為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屠殺和剝削。如何看待大英帝國?它從興到衰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英國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帝國》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大英帝國」,讓我們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並得到一些啟發。

用暴力對別國進行殖民化是古已有之的,目的在於掠奪別國的土地、資源、人口和財富。這是一種成本最低的致富方式,也是吳思先生所說的血酬定律之一。就近代的殖民而言,「英國絕對屬於起步晚的」(4頁)。直到1655年,英國才統治了牙買加,而早在英國之前,西班牙已建立了西起西班牙馬德裡,東到菲律賓馬尼拉,包括秘魯和墨西哥的帝國。葡萄牙則建立了西起大西洋的馬德拉群島,東到巴西的帝國。這時的殖民化基本是以政府支持的海盜為主體。

英國人當然羨慕西班牙、葡萄牙人的掠奪致富,但有兩個原因使他們起步比這兩個國家晚,一是「西班牙帝國是一個集權的獨裁帝國」,而英國「君王並非獨立權力」,有貴族和「上下兩院,都瓜分了君王的權力」(6頁)。這種分權制限制了英國的對外掠奪。但這種分權「從長遠來看卻成為一大優勢」。這就在於「權力越分散,財產也越分散,不會有一個絕對的權威來強行徵收他們的財產。事實證明,這成為探險者最重要的驅動因素」(6頁),使英國後來居上。二是「在航海技術上,英國人也落在了後面」(10頁)。但後來英國趕上並超過了西班牙。早在1493年3月亨利其實就向威尼斯航海家約翰·卡伯特頒發了許可證,全權授權他與八子開展各種殖民行為。宗教改革之後,英國建立帝國的野心愈發強烈,在十八世紀初以後的一個世紀裡,「海上帝國的夢想變成了現實」(9頁)。

儘管英國從十五世紀就開始了殖民化,但大規模的殖民化和大英帝國的建立是在十八世紀。這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正在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與殖民化的結合就使這種殖民化不同於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國家的殖民化。資本主義的本性要求在全世界擴張。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增加。」這就是說,殖民化是資本主義的加速器。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如此。」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入到文明中來了」。「她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240-243頁)這就是說,殖民化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最基本內容之一,從一國開始的資本主義最終是全球化的結果。這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看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是這樣看的。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就指出,首先實現了資本主義,發展起來的國家,「具有向世界其他地方伸展的趨勢——這就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統一體」。他把這一點作為現代經濟增長的第五個特徵,並強調「這一含義在現時代以前是不存在的」(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的增長:發現和反映》,《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81年,23頁)。這就說明,英國的殖民化,大英帝國的建立就是全球化的過程。如果說那時的全球化是全世界英國化的過程,那麼今天的全球化就是全世界美國化的過程。主導者不一樣,方式也不全一樣,但本質是相同的。

弗格森正是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分析大英帝國的形成與功過的。他把由英國主導的全球化概括為: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文化、政體、資本市場和戰爭的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的全球化不僅僅是搶奪金銀和屠殺,它與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需求相關。資本主義發展了生產力,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產生了許多新需求。沒有資源滿足這些需求的英國就要海外掠奪或交換這些產品。全球化就開始了。這種需求最初是糖,這是因為「英國人嗜甜的口味」(19頁)。英國的糖無法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於是就要到海外尋找。以後,又是茶、咖啡、菸草、衣服(印度的紡織品)。全球化是從商品的全球化開始的。這種貿易導致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立,1650年它成為「永久性的股份制公司」(17頁)。以後,英國向外移民和黑奴貿易實現了勞動力的全球化。傳教士的活動實際上是把英國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殖民地,把英國的政治制度搬到這些國家是政體全球化。對外輸出資本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全球化中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衝突導致戰爭全球化。

英國殖民化或全球化手段首先是戰爭。所以,弗格森說:「這次的全球化則是由炮艦開始的。」(16頁)這種戰爭主要是對殖民地國家的戰爭。英國要獲得自己需要的商品當然可以通過貿易,但有這些產品的國家處於自然經濟階段,並不需要與英國貿易。當商品不能跨過邊境時,士兵就跨過了。沒有一個民族願意讓外國的士兵進入自己的國家,這就必然發生戰爭。「愛爾蘭是英國殖民統治的試驗場。」(50頁)英國人進入引起當地人反對,這就有了戰爭。以後對美國、澳大利亞的殖民,對印度人反抗的鎮壓、對中國的鴉片戰爭、對南非布爾人的戰爭,無一不是血腥的屠殺。另一種戰爭是歐洲各國為爭奪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可以說,英國的全球化是與戰爭相隨相伴的。

但是,英國的殖民化與早期殖民化的差別就在於它不僅僅靠炮艦,還有其他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弗格森指出:「維多利亞統治後期,大英帝國之所以能夠大規模擴張,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金融力量和武力的結合。」(196頁)在對南非的殖民中,羅德斯能建立壟斷世界鑽石業的戴比爾斯公司,就靠了他在倫敦的朋友的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納撒尼爾·羅斯柴爾德。他在公司中的股份是羅德斯的兩倍。在英法的爭鬥中,法國的實力是大於英國的。「1700年,法國的經濟規模是英國的兩倍,人口是後者的三倍。」(26頁)英國能戰勝法國是因為「英國較之法國有一個關鍵能力:借貸的能力」。所以,「借貸是英國超越法國的主要優勢」(30頁)。遍及世界各地的商業公司與銀行就是英國全球化的工具和大英帝國的經濟基礎。

如果說武力和金融都是「硬」實力,那麼,文化就是「軟」實力。在英國的全球化中,文化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文化擴張或全球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傳教士和宣傳。傳教士到不信教或信其他教的落後國家與地區本來就是要傳播「上帝的福音」,讓人們信教。實際上,傳教士的作用絕不僅僅如此。有些傳教士到各地傳教或深入沒人去過的地方探險實際上是為殖民化當先行官。他們對各地自然環境、資源、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的了解,或有意或無意地為大英帝國的擴張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情報,在這種意義上說傳教士是「特務」也無不妥之處。同時傳教士讓當地的百姓接受基督教或天主教也可以讓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的文化理念,從而易於統治。從這種意義上說,傳教士又是「精神麻醉師」。當然,傳教士也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醫療、天文、地理學知識。從這種意義說,傳教士可以說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傳教士還出於各種目的,在殖民地建立慈善機構、醫院、學校等為當地人服務的機構。從這種意義上說,傳教士又成了「慈善天使」。無論傳教士做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它作為NGO對殖民化和全球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國人還利用他們擁有的文化優勢與媒體工具,在國內外從輿論上為殖民化和全球化營造一個文化氣氛。這些對推動全球化和大英帝國的建立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武力、經濟和文化是大英帝國建立並維持的三大支柱。當然,這背後還是工業革命以來,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這與二戰之後全球化變成美國化本質上是一樣的。

英國的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呢?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全球化過程中英國對殖民地國家進行武力侵略、壓迫、金融控制、徵稅、經濟掠奪等等的確給這些國家人民帶來一場災難。弗格森也沒有否認這一點,並用許多史實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同樣不可否認,這種全球化也促進了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在全球化過程中英國擴散了現代文明。這種進步的過程是血腥的,但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的進步本來就是以惡為代價的。尤其對那些原本極為落後停滯,甚至處於原始狀態的國家來說,英國的殖民化有現代化啟蒙的作用。如果不是有這種惡的過程,許多國家的現代化也許要推遲許多年,甚至現在也不可能開始。殖民化打破了停滯,儘管是用帶血的錘頭。

那麼,沒有血腥的殖民化和全球化,落後的國家會不會自發走上現代化之路呢?這裡我們要回到馬克思關於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論述。馬克思認為東方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產生出作為歐洲中世紀社會變化前提的任何因素,所以長期以來只有政治變化(革命或政變),而沒有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變化。這就需要靠外部力量來打破這種封閉、停滯狀態。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嚴厲譴責殖民主義的罪惡動機,另一方面又認為這種行為打開了東方的大門,引起了歷來僅有的第一次社會革命。馬克思把英國消滅印度的當地工業當作革命行動來描述。馬克思在批判戰爭的罪惡和骯髒動機的同時,也對打開中國大門持歡迎的態度,認為這是中國結束孤立狀態必要而痛苦的一步。(參見錢乘旦主編《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3-21頁)中國的現代化正是從鴉片戰爭之後的洋務運動開始的,日本的明治維新也緣於外國入侵。不過中國人始終對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並不放棄「中體西用」,而日本人卻在紀念第一個進入日本的美國商船的船長佩裡,並決定「脫亞入歐」。

這種殖民化和全球化過程能否藉機實現現代化呢?這就取決於英國殖民採取的方式,以及被殖民國家的反應態度和能力。

從《帝國》中看,英國的殖民化採用了這樣幾種方式,各種被殖民化的國家作出了不同的反應,也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愛爾蘭就不必說了,因為最後它成了英國的一部分。第一種殖民方式應該是用英國的移民去殖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屬於這一種。儘管這些國家原來有原住民,如美國的印第安人,但是這些國家的主體居民都是英國人。由於宗教原因和經濟動機,即弗格森所說的「清教徒主義加利益的驅動」(55頁)來到這些地方,或作為罪犯被流放到這些地方。他們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些國家的人民與英國進行了鬥爭,甚至戰爭,如美國的獨立戰爭,或者英國讓步後,成為獨立國家。美國完全獨立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則成為大英國協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原來就是接受英國文化的,因此,獨立後完全接受了英國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沒有任何阻力。它們成為最早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國家,與英國沒有什麼差別。通過殖民化和全球化在這些國家推行現代化最快也最直接。全球化由英國向外擴散在這裡最直接。

第二種是英國直接進行統治的殖民地。英國派總督,並仿照英國政府的模式建立一個政府,照搬英國的政治、法律與經濟制度,並與當地精英結合,藉助於這些英國人培養的精英來進行統治。這類國家應該是最多的。這類殖民地由於原來的文化不同,對全球化的反應和結果也完全不同。應該說最好的應該是中國的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居民主要為廣東移民,廣東是中國思想最早開放的地方。英國人在這裡完全移植了英國的政治、法律與經濟制度,甚至文化也甚為英國化。它的精英在英國接受教育,成為英國化精英,對英國這一套十分適應。所以成為現代化成果的典範。其次是印度。英國人在這裡採取了與香港同樣的做法。但由於印度原來的文化及複雜的社會制度與習俗,在殖民化過程中並不順利。正如作者所說,「英國統治者和當地精英階層(無論是保守人士,還是新貴精英)」之間是「不可持續的共生關係」。加之,英國還利用當地原有的「柴明達爾」制度「以印治印」。這就使印度在被殖民之後,直到獨立之前在經濟、政治上仍沒有完全現代化,經濟也甚為落後。獨立後,印度又倒向蘇聯,實行計劃經濟,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有了相當快的發展。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印度被英國殖民過,所以政治、法律、金融等制度的框架仍然是英國式的。這為以後的現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三種也是英國直接統治,不過沒有當地精英參與。主要原因還是這些國家太落後,許多原來處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狀態,文化極為貧乏,連精英也培養不出來。這些地方政治經濟都沒有得到發展。殖民化給這裡帶來的災難更多一些。獨立以後,有些仍然是獨裁政體,有些採用了民主的形式,但實質仍然是專制的,如美洲的牙買加、非洲的殖民地、大部分亞洲的殖民地。就面積與人口而言,這些國家佔相當大比例。

二十世紀初開始,大英帝國衰落了,但正如希特勒所預言的「推動大英帝國殖民地獨立進程的,並非當地的民族主義者,而是大英帝國的敵國」(305頁)。簡單說,就是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特別是一戰和二戰削弱了英國的實力,殖民地國家的民族主義者才有可能獨立。

大英帝國衰亡了,但大英帝國的歷史仍影響著全世界。這種影響就是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化。弗格森說:「如果不是英國人的統治擴張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很難相信,自由資本主義的框架會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經濟體內成功地建立起來。」(309頁)這種架構的核心就是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儘管許多原英國殖民地的國家,如亞、非、美的許多國家,由於自身的反應能力所限,這方面進程較慢,但英國的影響仍然在起作用。此外,英國在許多殖民地國家的企業和銀行對當地經濟起到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英國在各殖民地國家還修建了一些基礎設施。這些都對以後這些國家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英國對全球四分之一土地和人民殖民化的另一個副產品是推動了英語的世界化。英國的槍炮、商品和資本把英語帶到世界各地。弗格森認為,英語「也許是過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項出口。今天有三點五億人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約四點五億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地球上大約七個人中就有一人會說英文」(310頁)。而且,不像中文會講的人有近十四億,但全在中國,而會講英文的人遍及全世界。英語成為世界語,這就方便了全球不同國家人民的交往,促進了世界進步。

大英帝國過去了,但大英帝國的歷史永遠是我們研究和爭論的對象。《帝國》是一家之言,但弗格森作為歷史學家向我們提供了不少真實有用的資料和分析思路。你可以不同意弗格森的全部或個別觀點,但你不能不看《帝國》這本書。

相關焦點

  • 大英帝國的崛起和衰落
    以天時、地利及人和這三個因素我們來分析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大英殖民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大英帝國崛起的原因:一,天時。英國相對於其殖民時代的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及法國(海陸複合國家),可以避免參與歐洲大陸上的列強爭霸。而且,相對於其競爭對手,可以強力發展海軍,而忽視陸軍的發展。而西班牙,荷蘭,及法國都因在歐洲大陸的陸上戰爭,消耗了大部分的國力,無力對大英帝國的海軍形成威脅,英國逐漸成了世界海軍第一強。
  • 資本主義誕生的三個瞬間
    在這個殖民地,任何資源與人力都按照利潤原則進行最符合資本主義邏輯的配置,其在殖民者登陸後的歷史,幾乎成為了資本主義歷史的縮影。葡萄牙殖民者最早來到這個群島的時候,「整個島嶼都被參天大樹所覆蓋,幾乎沒有站腳的地方。」這時正處於葡萄牙四處殖民擴張的時期,於是這裡的林木被砍伐,用來製造遠洋的船隻,而被砍伐過的土地則用來種植小麥。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哪怕是後來在19世紀最後十年到20世紀初取代英國的美國進入歷史舞臺的中心,從殖民帝國的角度來看,世界近代史也見證了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輝煌至衰落。而我們在講述或撰述近代世界歷史時,有一種觀點也是將英國革命(在中國大陸常稱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大英帝國霸權在長達幾個世紀(16世紀-20世紀中期)的歐洲殖民史中,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相輔相成,構成了獨特的「殖民貿易」,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正是從殖民貿易而來。於是,進一步對外殖民擴張成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利益訴求。而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又為英國海軍艦隊對外軍事行動提供財富支撐。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殖民擴張加劇,一方面滿足了政治目的(英國海軍對全球制海權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經濟目的(利用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加速推進英國的經濟騰飛和財富增長)。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膨脹,共同撐起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形象。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大英帝國曾是19世紀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然而卻在二十世紀中葉黯然讓出了寶座。面對美國、蘇聯等大體量國家的紛紛崛起,英國讓位是頗為無奈地順應。帝國的榮光英國曾是個歷時漫長的世界殖民大帝國。廣闊的殖民地為大英帝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血液,讓英國成為事實上的霸主,英國人民享受著建立在殖民地百姓痛苦基礎之上的帝國榮光。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的確處於鼎盛顯赫時期和世界霸主地位 。那麼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又是如何丟失,當了為何三百年霸主的大英帝國黯然讓出了寶座?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 第三章新航路開闢、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 講考點 析真題 高考預測
    2018全國Ⅰ卷·42 早期殖民擴張表現2018全國Ⅱ卷·33 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2017全國Ⅲ卷·40 荷蘭早期殖民擴張的背景2016全國Ⅱ卷·40 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2015全國Ⅱ卷·32 近代英國的殖民擴張的影響
  •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至於原因,除了法國擁有發達的經濟,優越的福利,多元的文化之外,昔日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統治應該也是難民去法國的一個考慮因素。但其他西歐國家也沒有閒著,如「海上馬車夫」荷蘭,或者「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這時候拿破崙橫空出世,在1804年創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屢次打敗反法同盟,並且接收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從歷史的走向看,這不過是殖民帝國的迴光返照。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一、激進主義者張伯倫1897年是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帝國儀式巍峨壯麗。
  • 「大英帝國」當年為什麼不整體遷移到廣闊的北美洲去?
    英國是最早開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給英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英國的崛起伴隨著對外的擴張,在鼎盛時期,大英帝國的領土遍及七大洲和四大洋,包括北美洲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和加拿大、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亞洲的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區。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霸權更迭」
    葡萄牙和西班牙、荷蘭先後崛起成為15-17世紀的殖民霸主,但均是曇花一現,歸於沉寂,最後到18世紀,英國依靠先進的政治制度、發達的工商業以及強大的軍事成為世界殖民的霸主,建立起「日不落帝國」。「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霸權更迭」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殖民擴張的方式、荷蘭與英國的殖民爭霸以及英國確立霸主地位的過程等內容。
  • 作為帝國,英國和美國有什麼不同?
    耐人尋味的是,當殖民主義退出歷史舞臺,大英帝國常常回想自己昔日的榮光,不斷誇大殖民的好處,這種「反潮流」的做法,不僅沒有受到殖民地的駁斥,不少殖民地反而會崇拜它,將自己的被殖民歷史視為接軌文明世界的有益嘗試。
  • 小小的布爾戰爭,為何能徹底摧毀大英帝國的擴張自信和狂熱?
    由此可見,英布戰爭是大英帝國擴張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9年9月,英軍開始在南非登陸。10月9日,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向英國遞交最後通牒,要求對方撤軍,遭到拒絕。三天後,德蘭士瓦軍隊向英軍進攻,戰爭正式爆發。
  •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近現代以來的國際政治中,殖民、霸權和帝國問題是關鍵。從政治哲學的空間視野來分析這些問題是有意義的。後殖民批判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殖民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帝國為中心的對殖民地國家的他者進行地方性建構的文化活動。如果說霸權是一種優勢,那麼這種優勢可以做空間角度的理解。在當代新帝國主義研究中,資本的積累繼續進行是關鍵,而這裡,國家的領土邏輯和資本的盈利邏輯相互為用、相互支持。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我國大清最強大的盛世,乾隆年間),在隨後的250年中,它的瘋狂擴張很大程度上是英國殖民擴張的結果,你所知的所有有點歷史的國家,基本都有國寶收藏在這間博物館之中。它宣稱,這是一間公共博物館,是全人類所有,對所有人開放,不收取任何的入場費。
  • 從劍橋大學招生看帝國歷史的興衰,大英帝國能否重獲新生?
    在大英是世界第一強權的時代,赴劍橋留學是來到帝國核心的教育殿堂,那些繁複傳統有其政治性在數百年的殖民外擴時期,來自「大英帝國」海外殖民地的學子,紛至沓來英國的最高學府英國殖民時期,與殖民地之間產生的高等教育連結,到後殖民的現代仍然持續不斷,當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擔當印度總理一職長達10年的辛格,都畢業於劍橋。
  • 答問︱斯文·貝克特談《棉花帝國》、全球史與資本主義史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治十九世紀美國史與資本主義史,2014年其著作《棉花帝國:一部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出版,以棉花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一幅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畫卷。次年,本書獲得班克羅夫特獎。
  • 棉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 - 棉花帝國
    貝克特在第五章中對美國與「棉花帝國」的關係做了新的解讀,也樹立了一個在全球史背景下重新審視國家史的樣板。18世紀末美國建國,正是棉紡工業技術革命發生的時候,1787年的制憲妥協使得奴隸制在憲法的保護下合理生長,並將美國變成了外部「棉花帝國」網絡中的關鍵一環。1793年惠特尼軋棉機的發明、19世紀上半葉的領土擴張和國內販奴貿易的興起,都為美國奴隸制的飛速蔓延提供了土地、勞動力和技術支持。
  • 國際法「史前史」:大英帝國法律改變世界的故事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學者提醒我們留意大英帝國留下的具有積極意義的遺產。例如,廢奴運動對全球人道主義事業的影響,或者帝國在為資本主義發展構建制度框架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非黑即白的敘事方式很難令人滿意地還原歷史。此類敘事方式將歷史簡化成了一部道德劇,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展現歷史的多維度。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來衡量大英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 高考熱點——「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英國1、英國殖民擴張的優勢:1)地理優勢——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2)經濟優勢——手工業發達,資源豐富;3)制度優勢——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4)軍事優勢——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2、英國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1)英西戰爭: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國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2)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